人生已多风雨(下)

关灯
第一个工作目标。

    李文不仅同意参加扫盲班,而且还主动配合姜秀萍向其他乡亲做工作。

    但第二个目标却遇到了点麻烦。

    李文很开通,他并不重男轻女,愿意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学,钱家川村距离乡里也不远,只有几里的平路。

    但就如同现在的贫困地区,在推广义务教育时遇到的问题一样,能吃饱饭,才是村民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李文家同样如此。

    钱家川村在百望山的山脚下,半山半平地,地产并不丰厚。

    李文家两口子种地;12岁的老大李大龙帮他们打下手;9岁的老二李二龙和6岁的老三李翠凤,一边照顾3岁的弟弟李小龙(原本叫李四龙,几年后因为李文夫妇不再要孩子了,又觉得四龙不好听,所以改名为李小龙),一边在家烧水做饭,还经常去外面挖野菜,摘野果,捕鸟捞鱼抓兔子,时不时的贴补家里。

     如果明年三个大孩子都去上学,李文夫妇带着最小的孩子,再下地干活,恐怕很难养活的了全家,而且农忙时肯定也忙不过来。

    这个问题李文无力解决,同时也是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都要面临的问题。

    姜秀萍仔细思考后,把问题提交到了局里,并提出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法。

    她建议恢复并改良农忙假;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合理安排农村学生的上学时间与授课方式;在扫盲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成人业余教育等多项内容。

    局里经过数次讨论,在多方咨询与论证后,完善了姜秀萍提出的建议,上交到了教育部。

    部里很快下文,要求局里开展试点工作。

     姜秀萍当仁不让地参加到了试点工作中。

    她时隔数月,再次回到钱家川村,率先解决了李文家的学习问题。

    老大李大龙,年龄已经过了最佳学习阶段,并且自己也希望能尽快帮家里干活,所以姜秀萍安排他进了扫盲班学习(后来在弟弟妹妹纷纷上学取得文凭的刺激下,自己也念完了小学的课程)。

    老二李二龙上到初中毕业,因为乡里只有小学和初中,他不愿继续进城读高中,就回家务农。

    老三李翠凤最厉害,一直念到大学毕业。

    高中她是住在姜老师家(孙家宅子)的,和孙卫国一同学习成长,情投意合,后来两人结为夫妇。

    老四李小龙出生月份小,上学晚了一年,正好在姐姐考上大学开始住校时,他考上了城里的高中。

    李小龙同样住进孙家并念完了高中,毕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