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赛新园复修旧庙 东印度重礼真僧
关灯
小
中
大
飞走离坛,众人赶来,哪里得近!巫师也顾不得,喝一声:“疾风快云何在?”只见风从坛起,云自空生,巫师驾风云,直追南向,哪里见个童子!只见尊者师徒行来,将近国城之外,白毫光顶上腾腾,缁色衲风前摆摆。
巫师忖道:“这光景,便是师父那桩儿事也。
”他不赶童子,竟回梵志寓处,备将这事说出。
梵志没奈何,只得静听。
后有替扬惟天惟地乃正大功果五言四句: 诗曰: 玄黄正之色,洪荒大之形。
于此有功果,昭昭属圣人。
话说尊者与元通走近国城,只见宫墙黑气腾腾,乃对元通说:“弟子,你可见宫墙黑气么?”元通答道:“弟子目见,但不知主何兆?”尊者微微笑道:“妖孽计吾等小难耳,何足介意!”乃大踏步入城。
把门人明明看见两个僧人入城,正欲拦阻,却又不见僧人,只见两个执事官员把僧人且迎接过去。
尊者直至王所,国王忽然见了尊者庄严色相,也不疑怪,便问道:“师来何为?”尊者答曰:“将度众生。
”王曰:“以何法度?”尊者答曰:“各以其类度之。
”国王听了,方才叫执事官供具素斋在朝堂正殿。
只见梵志进入朝堂,见了国王,却与尊者稽首,随问道:“僧人到此何事?”尊者也把答王的话说王。
梵志听了,不胜大怒,说道:“何方野僧,敢到此夸张大话!”便叫本慧徒弟:“何不以法压之!”只见本慧把手一指,顷刻化了一座大山现前。
怎见得大山?但见: 巅峦接汉,岗阜齐云。
高耸不说须弥,广阔过如泰岳。
登峰岭,只讶天低;览形胜,偏嫌地小。
飞汉倒影,宛似万丈悬岩压下;峭壁层峦,有如一天泰岳飞来。
尊者见这大山,渐渐从天压将下来,只把手一指,那山忽然皆从梵志师徒头上压去。
梵志慌了,忙跪在地,道:“凡道不识圣僧,望赐指教。
”尊者悯其愚感,再以手一指,那山随灭。
国王见尊者开度梵志,便问道:“梵师诲予性命双修,此道非道么?”尊者合掌答道:“性命双修,他原未尝非道。
只是有道修,要有道行。
口能言,而心不能应,徒自远道耳。
”王曰:“心何为应?”尊者答道:“王所为问,即是应己。
”王明尊者之言,乃拜尊者为师,愿闻其法。
尊者曰:“王欲问法,法有法要。
”王曰:“愿闻法要。
”尊者曰:“当趣真乘,即是要己。
”国王信受回宫,着令执事官役修葺洁净寺院,延尊者师徒居住。
后有僧名懒云,叹是法要,因赞一偈。
偈曰: 本无有为法,如何为有要? 如如何为哇,即是法要己。
却说梵志听了尊者法要,又见本慧、巫师幻法不能阻真,辞王从海岛而去。
本慧与巫师,不忿尊者指破他化山,他却也不随梵师,各自怀忿散去不提。
且说本智,原是玄隐道真的道童,只因误入蜃氛,迷了原性,忘却旧师,跟随梵志为徒弟子。
梵志道术原来也正,只因他门类繁多,时演幻术,乱收徒弟,遂入旁门。
道童随着他,起了法名本智,两次青鸾接引他回岛,只为蜃氛坚固,且以幻法迷留,今既为缨络童子度脱,复明原宗,遂跨着青鸾,回归洞里,谒见玄隐真师。
玄隐见了道童回还,悯其误被蜃氛,妄宗外道,今感缨络度回,他却知缨络非凡,且令道童仍守丹炉,却往蓬莱赴会。
后有妙夫道士赞叹五言四句。
诗曰: 妖气聚仍散,道童去复还。
不教仙圣引,迷昧怎超凡? 话说东印度国王重礼真僧,一日听尊者说法,要论真乘,心地了明。
忽然左相朝王,说出城市中有缨络童子,游行闾里,庄严色相,若常不轻。
市有人见他临水欲渡,弃履赤足,浮水而行,登高山岭,未见跋涉,突然行于巅上。
闾里焚烧,能轻身入救不毁。
见孤苦乞儿,乃哀怜说道:“汝如风刮杨花,入投粪秽,虽然是你遭遇,却也有一种恶孽因缘积来。
”市人与的饭食即施与乞者。
王听得左相之说,乃问尊道:“有此事么?”尊者答道:“此国中当有圣人继我,即是此婆罗门子也。
”国王乃吩咐排列车辇,与尊者共辕而同出。
正才到通衢大路,只见一人,直闯车前,左右哪里阻遏得住。
却是何人,下回自晓。
巫师忖道:“这光景,便是师父那桩儿事也。
”他不赶童子,竟回梵志寓处,备将这事说出。
梵志没奈何,只得静听。
后有替扬惟天惟地乃正大功果五言四句: 诗曰: 玄黄正之色,洪荒大之形。
于此有功果,昭昭属圣人。
话说尊者与元通走近国城,只见宫墙黑气腾腾,乃对元通说:“弟子,你可见宫墙黑气么?”元通答道:“弟子目见,但不知主何兆?”尊者微微笑道:“妖孽计吾等小难耳,何足介意!”乃大踏步入城。
把门人明明看见两个僧人入城,正欲拦阻,却又不见僧人,只见两个执事官员把僧人且迎接过去。
尊者直至王所,国王忽然见了尊者庄严色相,也不疑怪,便问道:“师来何为?”尊者答曰:“将度众生。
”王曰:“以何法度?”尊者答曰:“各以其类度之。
”国王听了,方才叫执事官供具素斋在朝堂正殿。
只见梵志进入朝堂,见了国王,却与尊者稽首,随问道:“僧人到此何事?”尊者也把答王的话说王。
梵志听了,不胜大怒,说道:“何方野僧,敢到此夸张大话!”便叫本慧徒弟:“何不以法压之!”只见本慧把手一指,顷刻化了一座大山现前。
怎见得大山?但见: 巅峦接汉,岗阜齐云。
高耸不说须弥,广阔过如泰岳。
登峰岭,只讶天低;览形胜,偏嫌地小。
飞汉倒影,宛似万丈悬岩压下;峭壁层峦,有如一天泰岳飞来。
尊者见这大山,渐渐从天压将下来,只把手一指,那山忽然皆从梵志师徒头上压去。
梵志慌了,忙跪在地,道:“凡道不识圣僧,望赐指教。
”尊者悯其愚感,再以手一指,那山随灭。
国王见尊者开度梵志,便问道:“梵师诲予性命双修,此道非道么?”尊者合掌答道:“性命双修,他原未尝非道。
只是有道修,要有道行。
口能言,而心不能应,徒自远道耳。
”王曰:“心何为应?”尊者答道:“王所为问,即是应己。
”王明尊者之言,乃拜尊者为师,愿闻其法。
尊者曰:“王欲问法,法有法要。
”王曰:“愿闻法要。
”尊者曰:“当趣真乘,即是要己。
”国王信受回宫,着令执事官役修葺洁净寺院,延尊者师徒居住。
后有僧名懒云,叹是法要,因赞一偈。
偈曰: 本无有为法,如何为有要? 如如何为哇,即是法要己。
却说梵志听了尊者法要,又见本慧、巫师幻法不能阻真,辞王从海岛而去。
本慧与巫师,不忿尊者指破他化山,他却也不随梵师,各自怀忿散去不提。
且说本智,原是玄隐道真的道童,只因误入蜃氛,迷了原性,忘却旧师,跟随梵志为徒弟子。
梵志道术原来也正,只因他门类繁多,时演幻术,乱收徒弟,遂入旁门。
道童随着他,起了法名本智,两次青鸾接引他回岛,只为蜃氛坚固,且以幻法迷留,今既为缨络童子度脱,复明原宗,遂跨着青鸾,回归洞里,谒见玄隐真师。
玄隐见了道童回还,悯其误被蜃氛,妄宗外道,今感缨络度回,他却知缨络非凡,且令道童仍守丹炉,却往蓬莱赴会。
后有妙夫道士赞叹五言四句。
诗曰: 妖气聚仍散,道童去复还。
不教仙圣引,迷昧怎超凡? 话说东印度国王重礼真僧,一日听尊者说法,要论真乘,心地了明。
忽然左相朝王,说出城市中有缨络童子,游行闾里,庄严色相,若常不轻。
市有人见他临水欲渡,弃履赤足,浮水而行,登高山岭,未见跋涉,突然行于巅上。
闾里焚烧,能轻身入救不毁。
见孤苦乞儿,乃哀怜说道:“汝如风刮杨花,入投粪秽,虽然是你遭遇,却也有一种恶孽因缘积来。
”市人与的饭食即施与乞者。
王听得左相之说,乃问尊道:“有此事么?”尊者答道:“此国中当有圣人继我,即是此婆罗门子也。
”国王乃吩咐排列车辇,与尊者共辕而同出。
正才到通衢大路,只见一人,直闯车前,左右哪里阻遏得住。
却是何人,下回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