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指迷人回头苦海 持正念静浪平风
关灯
小
中
大
看窄隘,近前却也不小。
高门大殿,宛然一座禅林;邃宇重楹,却是满堂圣像。
师徒进了庙门,只见殿内走出一个僧人,相见叙礼,便问尊者来历。
尊者一一答应,因问僧人道号。
僧人答道:“弟子法名正持。
”也叙出家始末。
尊者见庙临海岸,果是尘情不扰,主僧贤德,可共安居,便与元通住下。
日间化缘,夜里打坐。
却说这正持和尚,与尊者师徒终日讲些静定工夫,他方知空门的实行,乃向尊者说道:“弟子虽披剃多年,终日只知接待施主,有时诵念经文,叫行者敲钟打鼓,唤沙弥点烛烧香。
今朝方识得修行的本业。
却只是有一件,请教师父。
弟子禅关未透,凡念每生,习静不静,求静反抗。
这却怎生持守?”尊者答道:“师父,你思名顾义,入道何难?你若求静,其心即动。
”这正持和尚哪里解悟尊者玄旨,却又夜夜随着习静。
一日打坐天明,尊者见他色相变常,灵光却似入幻景象,乃与元通说道:“正持入定不出,必是业魔缠绕。
”元通答道:“正持入定不出,正乃得彼常清,何为业绕?”尊者答曰:“色相失了真常,灵光必有他向。
”元通问道:“师何以度?”尊者答曰;“待他出静,吾自有度。
”后有说: 化缘祥和子,几个识修真? 静修识得处,须忘贪与嗔。
却说这正持僧人,虽是披剃出家,终日忙忙应教,哪里知道静定工夫。
只因伴师徒学习,勉强跏跌,便成幻境。
却说他静中,一灵飞越,有如驾雾腾空;五体端凝,却似木雕泥塑。
忽来岭畔,偶见白鹤凌霄,遂赏心乐事,夸道:“好白鹤!”怎见得好?看他: 毳毛弄雪,丹顶呈珠。
抟风摹汉,上盘桓于九天;展翅垂眸,下瞻视乎四野。
山明水秀,都在他颉颃之下;树头林抄,尽教的俯仰之间。
这正持方夸扬好鹤,不觉便入了鹤窍,却飞在半空,遍观海岛。
恰好玄隐洞间那一只病鹤,正在青松深处,白石洞前,往来行走,见了正持这灵入的白鹤,意气相投,便抖擞六翮,屈伸双足,一翅直上虚空。
他两个翱翔霄汉,俯仰乾坤,见山林树木葱翠,岗阜巅峦凸凹,赏心乐处虽多,却有一纤介意。
雌鸣雄不应,乃是一种伴道根因;彼乐此不知,只因两意不通言语。
正持化鹤,虽遂了夸扬心肠,却入了邪迷境界。
又因这心中喜悦,乐处不似人能言语,说出最乐极佳,乃是个不言语的物类,把心一急,便出定觉来。
见尊者师徒在堂中对坐,方才说了这段情景。
尊者不言,元通乃笑道:“正持,你持守不正,已入幻门,几成物化。
”正持也笑道:“弟子们出家在这庙内,只晓撞钟打鼓,念佛看经,答应一村施主,收些月米斋粮,哪知止静坐禅,祛魔绝妄。
”尊者听得,也微微笑道:“坐禅止静,正是僧家本领,脱却生死机关。
若只攻钟鼓香花,化缘秉教,便与在家凡俗,只多于几根须发。
”正持了悟,稽道谢教。
一日,与元通海岸闲行,见大海汪洋辽阔,正持乃问元通道:“师兄,你看大海茫茫,无涯无际,世间可有与他比并的?”元通答道:“我与你心胸宽广,比并也无差。
只是莫生风浪。
”正持又问道:“怎么莫生风浪?”元通答道:“广大光明,怎么教他波涛光涌?”正说间,只见两三个海鸥飞来飞去,随波上下。
正持便问:“海鸥来往,是恋海不去,还是海恋鸥来?”元通答道:“还是海鸥相恋。
”正持答道:“鸥恋海,海岂恋鸥?”元通也笑道:“如何叫海阔从他来往,有以使他不去?”忽然风生浪涌,见两只海舟泊浅。
正持问道:“舟人在海里,还是海在舟人眼里?”元通答道:“总是海、舟、人都在这里。
”正持不能解。
却好尊者见二僧闲行海岸不归,恐其世事触目乱心,乃步至海边。
果见他二僧站立海之上,见了尊者,端庄恭伺。
尊者便问:“正持师有见解否?”正持答道:“弟子与元通师兄,正在此辩难不解。
”尊者道:“何事辩问?”正持说:“弟子说:‘大海茫茫无边无岸,世间可有与他比并的?’师兄道:‘我与你心胸广阔可比。
’尊者笑道:“此内大包,法界比不得,比不得。
”正持道:“弟子见海鸥来来去去,状如不舍,不知是海恋鸥、鸥恋海。
师兄道是海鸥相恋。
”尊者道:“谁教海引鸥、鸥来海、你二人恋恋。
”正持又道:“舟人在海里,还是海在
高门大殿,宛然一座禅林;邃宇重楹,却是满堂圣像。
师徒进了庙门,只见殿内走出一个僧人,相见叙礼,便问尊者来历。
尊者一一答应,因问僧人道号。
僧人答道:“弟子法名正持。
”也叙出家始末。
尊者见庙临海岸,果是尘情不扰,主僧贤德,可共安居,便与元通住下。
日间化缘,夜里打坐。
却说这正持和尚,与尊者师徒终日讲些静定工夫,他方知空门的实行,乃向尊者说道:“弟子虽披剃多年,终日只知接待施主,有时诵念经文,叫行者敲钟打鼓,唤沙弥点烛烧香。
今朝方识得修行的本业。
却只是有一件,请教师父。
弟子禅关未透,凡念每生,习静不静,求静反抗。
这却怎生持守?”尊者答道:“师父,你思名顾义,入道何难?你若求静,其心即动。
”这正持和尚哪里解悟尊者玄旨,却又夜夜随着习静。
一日打坐天明,尊者见他色相变常,灵光却似入幻景象,乃与元通说道:“正持入定不出,必是业魔缠绕。
”元通答道:“正持入定不出,正乃得彼常清,何为业绕?”尊者答曰:“色相失了真常,灵光必有他向。
”元通问道:“师何以度?”尊者答曰;“待他出静,吾自有度。
”后有说: 化缘祥和子,几个识修真? 静修识得处,须忘贪与嗔。
却说这正持僧人,虽是披剃出家,终日忙忙应教,哪里知道静定工夫。
只因伴师徒学习,勉强跏跌,便成幻境。
却说他静中,一灵飞越,有如驾雾腾空;五体端凝,却似木雕泥塑。
忽来岭畔,偶见白鹤凌霄,遂赏心乐事,夸道:“好白鹤!”怎见得好?看他: 毳毛弄雪,丹顶呈珠。
抟风摹汉,上盘桓于九天;展翅垂眸,下瞻视乎四野。
山明水秀,都在他颉颃之下;树头林抄,尽教的俯仰之间。
这正持方夸扬好鹤,不觉便入了鹤窍,却飞在半空,遍观海岛。
恰好玄隐洞间那一只病鹤,正在青松深处,白石洞前,往来行走,见了正持这灵入的白鹤,意气相投,便抖擞六翮,屈伸双足,一翅直上虚空。
他两个翱翔霄汉,俯仰乾坤,见山林树木葱翠,岗阜巅峦凸凹,赏心乐处虽多,却有一纤介意。
雌鸣雄不应,乃是一种伴道根因;彼乐此不知,只因两意不通言语。
正持化鹤,虽遂了夸扬心肠,却入了邪迷境界。
又因这心中喜悦,乐处不似人能言语,说出最乐极佳,乃是个不言语的物类,把心一急,便出定觉来。
见尊者师徒在堂中对坐,方才说了这段情景。
尊者不言,元通乃笑道:“正持,你持守不正,已入幻门,几成物化。
”正持也笑道:“弟子们出家在这庙内,只晓撞钟打鼓,念佛看经,答应一村施主,收些月米斋粮,哪知止静坐禅,祛魔绝妄。
”尊者听得,也微微笑道:“坐禅止静,正是僧家本领,脱却生死机关。
若只攻钟鼓香花,化缘秉教,便与在家凡俗,只多于几根须发。
”正持了悟,稽道谢教。
一日,与元通海岸闲行,见大海汪洋辽阔,正持乃问元通道:“师兄,你看大海茫茫,无涯无际,世间可有与他比并的?”元通答道:“我与你心胸宽广,比并也无差。
只是莫生风浪。
”正持又问道:“怎么莫生风浪?”元通答道:“广大光明,怎么教他波涛光涌?”正说间,只见两三个海鸥飞来飞去,随波上下。
正持便问:“海鸥来往,是恋海不去,还是海恋鸥来?”元通答道:“还是海鸥相恋。
”正持答道:“鸥恋海,海岂恋鸥?”元通也笑道:“如何叫海阔从他来往,有以使他不去?”忽然风生浪涌,见两只海舟泊浅。
正持问道:“舟人在海里,还是海在舟人眼里?”元通答道:“总是海、舟、人都在这里。
”正持不能解。
却好尊者见二僧闲行海岸不归,恐其世事触目乱心,乃步至海边。
果见他二僧站立海之上,见了尊者,端庄恭伺。
尊者便问:“正持师有见解否?”正持答道:“弟子与元通师兄,正在此辩难不解。
”尊者道:“何事辩问?”正持说:“弟子说:‘大海茫茫无边无岸,世间可有与他比并的?’师兄道:‘我与你心胸广阔可比。
’尊者笑道:“此内大包,法界比不得,比不得。
”正持道:“弟子见海鸥来来去去,状如不舍,不知是海恋鸥、鸥恋海。
师兄道是海鸥相恋。
”尊者道:“谁教海引鸥、鸥来海、你二人恋恋。
”正持又道:“舟人在海里,还是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