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关灯
成婚第一个月时,两人尚还生分,江回这人又疏离得让人无法把他和情'欲想到一处,阿姒完全不担心要同房。

     如今日渐亲昵,才发觉他这人不仅不疏离,还缠绵得很。

    且江回从未提过生儿育女的事,他也实在不像想过早当爹的人。

     故而阿姒猜测,夫君突然提起孩子,大概是趁机在暗示同房。

     身后郎君见她迟疑,掌心覆着她小腹,柔声问:“怎么了,是不愿么?” 阿姒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

     怕惹他多心,她并不推开他,甚至放软了身子依偎在他怀中,既柔情似水又纠结道:“能与夫君生儿育女,我怎会不愿?但我眼下失明,怕的就是不慎有孕,给夫君添乱也委屈孩子,再等等,说不定我能复明呢,如若不能,至少等回了建康。

    ” 这一番话着实有些肉麻,但阿姒自认为言辞真挚、挑不出错处。

     晏书珩眸中笑意浅得耐人寻味,擎在阿姒腰间的手收紧,下巴搁在她肩窝,轻道:“看来阿姒还是不够喜欢我。

    ” 这人果真多心了,阿姒转过身,双手捧住他的脸哄道:“又在瞎想什么呢,你是我夫君,你我情投意合,我怎会不愿?我不是说了嘛,是如今不合适,乖啊。

    ” 青年玩味地弯了唇角。

     他不紧不慢道:“我还以为,阿姒是只想和从前的我生儿育女呢。

    ” 话里酸涩掺杂着失落,阿姒心里一软,手抚上他英挺的鼻梁,描摹着这玉雕般的轮廓:“夫君身形高挑,生得亦俊秀,剑眉星目,英姿飒爽,若是生个孩子,定也和你一样好看,只是可惜,我如今眼盲……” 阿姒对着眼前的昏暗叹息。

     因无法视物而生的惋惜充满真情实感,可晏书珩听来,更像是在为暂时不能与“江回”生儿育女而失落抱憾。

     耳边又漫起上回动情时,她欲拒还迎的那一声:“夫君,不成……” 她对阿晟这孩子的喜爱。

     含羞带臊又深为遗憾的一番话。

     往日大胆又主动的撩拨…… 种种迹象动摇着他,或许她的生涩懵懂是假,与江回浓情蜜意才是真。

     顺着这条线深想,未失明前,阿姒与江回相处时,是否比如今和他要亲近? 他们可曾真的抵死纠缠过? 是否也会在情浓时想过生儿育女? 明知这些可能是他庸人自扰的想象,但晏书珩还是被这条细细的线缠住了。

     这条线叫嫉妒。

     “夫君?”阿姒轻唤。

     也不知是否有被哄好,她哭笑不得时,继而听到他无奈的轻叹。

     “我无碍,同阿姒说笑罢了。

    ” 阿姒松了口气,拥住他的腰身,借着小阿晟转移话题:“若是夫君实在喜欢孩子,不如把阿晟认作义子或是义弟,这孩子实在聪慧得叫人不舍。

    夫君这般温柔,定也很会哄孩子,可惜我失明太久,只能想象出当初总是冷着脸的夫君,实在想不出你温柔的模样。

    ” 晏书珩听不得“想象”二字。

     更听不得“当初”。

     他用指腹抵住她下唇,轻轻下压揉按,低声蛊惑:“记不住就忘掉吧。

    容颜易衰,你不是喜欢我声音么,记住我声音便好。

    ” 他又回身看了眼孩子。

     这孩子天资聪颖,一年多里先后辗转多地,比同龄子弟更为沉着冷静,他原本授意妇人抛弃孩子,是想勾起阿姒刻意压抑着的善念,亦想借着让阿姒救起孩子,名正言顺地将他带在身边,以免他身边为作反间之用留着的那一两个眼线起疑。

     “但认阿晟作义子就罢了,”晏书珩想到先太子,笑着摇头,“孩子心中或许还念着父母,唐突收养会冒犯他的生身父母。

    ” 没想到他考虑得这般细心,阿姒微讶,搂住他胳膊:“夫君,你可真妥帖。

    ” 晏书珩颇受用地笑了。

     他揉了揉阿姒头发,没头没尾地问她:“不知夫人可曾移栽过树木?” 阿姒摇摇头:“不曾。

    ” 晏书珩娓娓道来:“我八岁时曾栽过一株梨树,那梨树是从故居移栽而来,但我因亲旧抛弃之故厌恶故土,只想留下那株树,遂将其连根拔起,除净根须所附旧壤移到新园里,并倾尽全力,令家中十余众仆悉心照料,但那株许久无人照看的梨树反倒枯了。

    ” 阿姒却问:“夫君不是寒门出身么,为何大张旗鼓派十余仆从去照料一棵树?” 晏书珩笑了:“又疑心我了?” 阿姒摇头,颇心虚道:“不是疑心,是困惑,为何十余仆从仍未照料好呢?是他们不尽心,人多了便相互推诿?” 晏书珩凝视着阿姒:“过后我请教了一位农人。

    农人说移栽草木时,关键之处在于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其根上旧壤。

    ” 他只稍稍一点,阿姒便恍悟了:“这移栽树木是否与养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夫君是不想强行让这孩子与过去剥离?” 晏书珩笑笑:“大概吧。

    ” 可惜了,她读懂了栽树的道理,却以为他以树喻人喻的是阿晟。

     他想移栽的树,其实是她啊。

     如今阿姒还未十分信任他,需先稳住她,再让她逐渐忘记口中的夫君。

     习惯他,依赖他。

     以至离不开他。

     故而他再纠结她和江回的关系,贸然试探只会露出破绽,反而功亏一篑。

     只能忍下,徐徐图之。

     . 安顿下来后,晏书珩去见了宜城城主李壑。

    李壑行伍出身,说奉承话有些烫嘴:“本官已在府上安排好住处,若大人不嫌,鄙府将蓬荜生辉啊!” 晏书珩谦和一笑:“我此行隐瞒身份不欲张扬,就不叨扰了。

    ” 他环顾城主府,状似随意道:“自驿馆至城中一路井然有序;城主府门客兵士虽多,但有条不紊,城主御下有方。

    ” 李壑直肠子,只琢磨出个“门客兵士众多”:“您过誉了,下官是武人比较愚笨,城主府人虽多,但决计没有吃干饭的!” 晏书珩和气地笑了。

     笑容温雅,叫人很容易忽略他的城府和权势,李壑缺心眼,也跟着他笑。

     青年眉间一派温良:“本官自然相信李城主的治下之才,衙署必无吃干饭者,只是不知百姓有几人能吃上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