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客杨家遭数落
关灯
小
中
大
珍卿坐在马车里,扒开马车帷子,看着外面的春日景象:
到处花明柳媚,蝴舞莺飞,人的耳朵里,总能听见各种声音。
冬日一片死寂的堰塘,也长出绿绿的漂浮物,时来一阵轻风,水面就优雅地荡起涟漪…… 珍卿靠在马车壁上,舒服地叹了几声。
在杜太爷手下讨生活,简直跟坐监牢一样。
去杨家湾呆一阵子,好歹能呼吸点新鲜空气,舒舒坦坦享几天清福。
可怜啊,她只有杨家姑奶奶这一门亲戚可走,因此能出来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说杜太爷的亲近亲戚少,就不得不说说杜太爷这个人。
杜太爷年轻时,是个干啥啥不成的犟驴子,他一门心思想做大生意,走南闯北到处浪。
家里所有事情,都交给老婆管,一儿一女就跟没这个爹似的。
后来,他把父母留给他的家业几乎败光,浪到没有资本浪了,才回到杜家庄来。
珍卿的奶奶景氏,又气又累又伤心,四十不到就死了。
后来,杜太爷对一双儿女,也只会施加棍棒教育,压根没有当慈父的意思,闹到一儿一女,先后都离家出走。
珍卿奶奶的娘家景家,也早早跟杜太爷断绝了来往。
而珍卿的爸妈,当初是各自逃了家里的婚约,两个人私奔在一起的。
后来怎么回的杜家庄,容后再说。
珍卿的外祖父母,根本不认这个“败坏门庭”的女儿。
所以,杜太爷也没亲家可以走动。
她的那个从没见过的姑姑,离家出走之后,更是杳无音讯。
现在能让杜太爷走动的,除了本家杜氏的亲戚,只有他的一位表姐家——就是现在要去的姑奶奶家。
这位姑奶奶,原是杜太爷的亲姨表姐,是杜太爷亲妈小妹妹的女儿。
姑奶奶七岁那年,因为家乡闹瘟疫,她家里人死绝了。
只得投托到她亲姨妈的膝下,其后便一直在姨妈身边,长到出嫁。
姑奶奶,大约感于姨妈的抚养之恩,对于姨妈最担心的小儿子,一直非常照顾。
所以,姑奶奶爱屋及乌,对珍卿也非常看顾。
珍卿的四季衣裳鞋袜,还有首饰膏粉,甚至她写字的笔墨纸砚,多靠着姑奶奶这里给她张罗的。
不管别人如何,珍卿对这位姑奶奶是感激的,也很亲近。
杨家湾位于睢县西北方,四五十里的路程,不用半天就到了。
杨家湾也是个大村庄,庄上也有不少财主乡绅,而姑奶奶的杨氏,就是其中的一家。
他们的房子就算比较旧了,也比珍卿家的气派多了。
她家的大门,是很庄严的黑漆大门,看着真显眼。
大门外头,还有几个大青石的拴马桩,盖房子的时候为了摆阔炫富用的,现在也还是门第的象征。
珍卿下了马车,被杨家用人引进去,姑奶奶的老丫鬟余奶奶,已经站在院子里等着她。
余奶奶上来搂住她,带着她向里面走,问她来的路上怎样,握着她的手问冷不冷。
余奶奶原是杜家的丫头,跟姑奶奶陪嫁到杨家,所以,她对珍卿也很好。
珍卿的包袱行李,自有人给她安排了。
余奶奶笑得满脸褶子,拉着她向里面走: “你姑奶奶总盼你来,吃用穿戴,给你备了一大些。
你爷那个犟筋,非说你天天要上学,来不了。
这也没学上了,不如多住一阵,再回杜家庄。
” 珍卿乐呵呵地说:“我巴不得多孝敬长辈,最愿意和表姐们在一块儿,就怕祖父不让呢。
” 杜太爷这老头子,总不爱孙女在别家多住,好久生怕住久了,人就成了别人家的。
珍卿进到杨家的花厅里,见姑奶奶和二表娘、三表婶,还有姑奶奶夫家的侄媳妇、侄女,都在花厅上吃茶、说话、绣花。
二表娘跟她堂房小姑子翠花,正拿花样子比画着什么。
大家看见珍卿进来,极热情地叫她过去,这个摸一把,那个揉两下,问她在家都忙什么,怎么总不来,还给她拿点心果子吃。
珍卿也没机会好好答话,姑奶奶就把她搂在怀里,不撒手,还亲手拿着果子喂她吃。
姑奶奶倒不问她在家干什么,只问她在家吃得咋样,穿得咋样,在学里跟同窗处得如何。
珍卿就一一地答她,但不好当着外人说的,她一句也不说。
姑奶奶家的人在一起,都是亲亲热热的,比她自己家清冷的气氛好多了。
珍卿坐定之后,渐渐被这群妇女的情绪感染,心里也很高兴了。
姑奶奶夫家侄女——翠花表姑姑,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着她半晌,啧啧有声道: “果然姑娘长大了,就斯文多了。
这小妮儿小的时候,简直是个混世魔王,胆子也大。
“姑姑问你,你现在还拿不拿铁钎子,戳马屁股,还敢不敢爬到房顶上闹,还往不往人家粪坑里
冬日一片死寂的堰塘,也长出绿绿的漂浮物,时来一阵轻风,水面就优雅地荡起涟漪…… 珍卿靠在马车壁上,舒服地叹了几声。
在杜太爷手下讨生活,简直跟坐监牢一样。
去杨家湾呆一阵子,好歹能呼吸点新鲜空气,舒舒坦坦享几天清福。
可怜啊,她只有杨家姑奶奶这一门亲戚可走,因此能出来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说杜太爷的亲近亲戚少,就不得不说说杜太爷这个人。
杜太爷年轻时,是个干啥啥不成的犟驴子,他一门心思想做大生意,走南闯北到处浪。
家里所有事情,都交给老婆管,一儿一女就跟没这个爹似的。
后来,他把父母留给他的家业几乎败光,浪到没有资本浪了,才回到杜家庄来。
珍卿的奶奶景氏,又气又累又伤心,四十不到就死了。
后来,杜太爷对一双儿女,也只会施加棍棒教育,压根没有当慈父的意思,闹到一儿一女,先后都离家出走。
珍卿奶奶的娘家景家,也早早跟杜太爷断绝了来往。
而珍卿的爸妈,当初是各自逃了家里的婚约,两个人私奔在一起的。
后来怎么回的杜家庄,容后再说。
珍卿的外祖父母,根本不认这个“败坏门庭”的女儿。
所以,杜太爷也没亲家可以走动。
她的那个从没见过的姑姑,离家出走之后,更是杳无音讯。
现在能让杜太爷走动的,除了本家杜氏的亲戚,只有他的一位表姐家——就是现在要去的姑奶奶家。
这位姑奶奶,原是杜太爷的亲姨表姐,是杜太爷亲妈小妹妹的女儿。
姑奶奶七岁那年,因为家乡闹瘟疫,她家里人死绝了。
只得投托到她亲姨妈的膝下,其后便一直在姨妈身边,长到出嫁。
姑奶奶,大约感于姨妈的抚养之恩,对于姨妈最担心的小儿子,一直非常照顾。
所以,姑奶奶爱屋及乌,对珍卿也非常看顾。
珍卿的四季衣裳鞋袜,还有首饰膏粉,甚至她写字的笔墨纸砚,多靠着姑奶奶这里给她张罗的。
不管别人如何,珍卿对这位姑奶奶是感激的,也很亲近。
杨家湾位于睢县西北方,四五十里的路程,不用半天就到了。
杨家湾也是个大村庄,庄上也有不少财主乡绅,而姑奶奶的杨氏,就是其中的一家。
他们的房子就算比较旧了,也比珍卿家的气派多了。
她家的大门,是很庄严的黑漆大门,看着真显眼。
大门外头,还有几个大青石的拴马桩,盖房子的时候为了摆阔炫富用的,现在也还是门第的象征。
珍卿下了马车,被杨家用人引进去,姑奶奶的老丫鬟余奶奶,已经站在院子里等着她。
余奶奶上来搂住她,带着她向里面走,问她来的路上怎样,握着她的手问冷不冷。
余奶奶原是杜家的丫头,跟姑奶奶陪嫁到杨家,所以,她对珍卿也很好。
珍卿的包袱行李,自有人给她安排了。
余奶奶笑得满脸褶子,拉着她向里面走: “你姑奶奶总盼你来,吃用穿戴,给你备了一大些。
你爷那个犟筋,非说你天天要上学,来不了。
这也没学上了,不如多住一阵,再回杜家庄。
” 珍卿乐呵呵地说:“我巴不得多孝敬长辈,最愿意和表姐们在一块儿,就怕祖父不让呢。
” 杜太爷这老头子,总不爱孙女在别家多住,好久生怕住久了,人就成了别人家的。
珍卿进到杨家的花厅里,见姑奶奶和二表娘、三表婶,还有姑奶奶夫家的侄媳妇、侄女,都在花厅上吃茶、说话、绣花。
二表娘跟她堂房小姑子翠花,正拿花样子比画着什么。
大家看见珍卿进来,极热情地叫她过去,这个摸一把,那个揉两下,问她在家都忙什么,怎么总不来,还给她拿点心果子吃。
珍卿也没机会好好答话,姑奶奶就把她搂在怀里,不撒手,还亲手拿着果子喂她吃。
姑奶奶倒不问她在家干什么,只问她在家吃得咋样,穿得咋样,在学里跟同窗处得如何。
珍卿就一一地答她,但不好当着外人说的,她一句也不说。
姑奶奶家的人在一起,都是亲亲热热的,比她自己家清冷的气氛好多了。
珍卿坐定之后,渐渐被这群妇女的情绪感染,心里也很高兴了。
姑奶奶夫家侄女——翠花表姑姑,拉着她的手,上下打量着她半晌,啧啧有声道: “果然姑娘长大了,就斯文多了。
这小妮儿小的时候,简直是个混世魔王,胆子也大。
“姑姑问你,你现在还拿不拿铁钎子,戳马屁股,还敢不敢爬到房顶上闹,还往不往人家粪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