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凌波不过横塘路(上)

关灯
午后下了一场雨,将浮尘都压了下去。

    碧蓝天空如洗,揉着几缕白云。

    凌波端了把椅子坐在枣树底下看书,刚看了不一会儿,细簌的枣花已经落了一身。

    刚站起来掸了一掸,忽听人道:“这么有趣的一身花,掸落了做什么?”回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女同学祝依依,忙笑道:“你怎么来了?” 祝依依说:“来瞧瞧你,天气这么好,不如咱们骑车上公园去吧。

    ”凌波扮个鬼脸,说:“甭提骑车了,上回我偷偷和你骑车去岐玉山,回来被我妈一顿好骂。

    ” 祝依依哧得一笑,说:“要不咱们去胭脂巷买旧书吧。

    ”凌波说:“这主意好。

    ”一时两个人上街去,因为胭脂巷并不远,又没有电车可以搭,两个人索性走了去。

     天气晴的正好,十八九岁的闺中密友,边走边说笑,不知不觉出了一身微汗。

    祝依依说:“我可渴了,得找个地方先歇一歇,喝口茶再走。

    ”凌波道:“瞧你这身娇肉贵的样子。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看见街边上正有一间茶肆,便顺脚走去。

    祝依依本来见那店面老旧,眉头微微一皱,但实在走得累了,凌波又是一幅既来之则安之的样子,于是坐下来歇脚。

     那还是一间旧式的茶馆,跑堂的抹了桌子,问明了是喝“龙井”,便斟上两盖碗茶来。

    祝依依正是渴极了,连喝了两口,忽然皱眉道:“这是什么龙井。

    ”凌波笑道:“大小姐,这样的地方,你以为还真能喝到西湖龙井不成?”祝依依见那盖碗沿口,已经生了淡黄茶垢,面前的这张桌子乌黑漆面上,无数一圈圈的淡白印子——都是搁茶烫出来的,心中一阵腻歪,连忙将茶推开去。

     祝依依一抬起头来,见凌波正望着自己,倒是似笑非笑的样子,心下懊恼,白了她一眼,说道:“你笑什么?”凌波索性“扑哧”一声笑出声来,说道:“我看你喝下去的那两口茶,有没有什么法子吐出来。

    ” 祝依依本来正在后悔,听她这么一说,倒一笑罢了,正待要说话,忽闻哨声长鸣,几辆军车风驰电掣般从街上疾驰而过。

    凌波瞧见车子去得远了,不由怔怔的出神,祝依依是知道她的心思的,于是问:“你的那一位,还没有消息?” 凌波道:“两个多月前倒有一封信来,说是还在义埅……”忽然回过神来:“什么我的那位?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她本来素性大方,可是骤然失口,不由面红过耳,晕脸生潮,祝依依扮个鬼脸,说:“狗嘴里能吐出象牙来么?你倒吐一个我瞧瞧。

    ” 胭脂巷名为巷,其实只是半边巷——一面是无数商肆店铺,一面紧临着河水,故而只有半条巷子。

    此地原来是前朝最负胜名的烟花之地,南北佳丽班子云集,成为乌池一盛,故号“胭脂巷”。

    后来多年烽烟战乱,早就风liu散尽,名不符实了。

    此处商肆众多,不仅买卖旧书,而且兼营些字画古董,城中人闲来皆爱到这里来淘些旧货。

    她们两个人携手逛了半晌,正走得倦了,忽然街旁有人叫了一声“表小姐。

    ”祝依依抬头一望,见正是自己表兄家的汽车夫老孟,笑嘻嘻的道:“表小姐也出来逛逛?四少爷在这里呢。

    ” 祝依依的舅父侯鉴诚乃是卫戍警备司令,驻防近畿,家中自然十分阔绰,用着好几个汽车夫。

    老孟口中的四少爷,便是侯鉴诚的幼子侯季昌。

    祝依依听说四表兄在这里,不由望了凌波一眼。

    原来凌波与祝依依素来交好,有次在祝府上,偶然遇见侯季昌,对凌波十分有意。

    那侯季昌乃是有名的纨绔公子,何况凌波心有所属,自然并不假以词色。

    侯季昌生就了一副公子哥的脾气,愈是如此,反倒愈发有了兴致似的,托辞去看表妹,每日里无事也要到她们念书的圣德女子学校去两趟。

    最后凌波几欲翻脸,还是祝依依从中斡旋,方才息事宁人。

     此时祝依依听说侯季昌亦在此,怕又生事端,与老孟随口答了几句话,便拉了凌波欲走。

    谁知事不凑巧,寄螭斋的老板正送了侯季昌出店门,连连拱手道:“四少爷慢走。

    ” 这样顶头遇见,避也避不及了。

    祝依依落落大方叫了声:“四哥。

    ”问:“今儿又淘到什么好东西。

    ”侯季昌一眼看见她身侧的凌波,眼睛不由一亮,笑嘻嘻的道:“也没什么好的,倒没想到能遇见你们,真是缘份。

    ” 祝依依问过舅父舅母安,就欲和凌波走开,侯季昌道:“你怎么没坐车出来?这样的大太阳底下走路,只怕会受了热。

    你们上哪儿去,我送你们。

    ” 祝依依明知他醉翁之意不在酒,笑吟吟的说:“四哥费心,那倒不必了,我和顾小姐都打算回家去。

    ”侯季昌只顾看凌波,见她神色冷淡,心下大觉扫兴,面上却不显露出来,说道:“那我叫老孟送你们回去,我还要在这里逛逛,回头叫老孟再来接我就是了。

    ” 祝依依正走得倦了,听说叫汽车夫送,不觉意动。

    见凌波并不甚情愿的样子,将她衣袖轻轻一拉,低声道:“反正只是汽车夫送咱们,他又不会跟着,你就别小家子了。

    ”她说话声音极轻,暖暖的呼吸嘘在凌波耳下,痒得凌波不觉辗颜一笑。

    祝依依也笑了,说:“好啦,咱们上车吧。

    ” 顾家住的胡同很狭窄,汽车进不去,凌波在胡同口下了车,别过祝依依径直回家去。

    一推开院门,听到母亲在屋内与人说话,便知道有客人来。

    她父亲早逝,母亲与外家早就没了来往,家里很少有客人上门。

    她心中狐疑,屋内母亲已经听到脚步声,问:“是不是凌波回来了?快看是谁来了?” 跟着门帘一挑,母亲笑吟吟的立在门首,在她身后,伫立着熟悉的身影,一身的戎装,虽略有风尘之色,但掩不住剑眉星目间的英气逼人。

    凌波喜出望外,人倒是怔住了,过了半晌方才叫了一声:“杨大哥。

    ”心中欢喜到了极处,千言万语却一句都说不出来。

     杨清邺也是默默含笑,望着她许久,方说了一句:“你长高了。

    ” 口吻分明还是将她当成个小孩子,凌波不觉哑然,转眼看到他肩章上金星灿然,笑道:“几个月音讯不通,原来竟升了官啦,恭喜恭喜。

    ” 清邺道:“只是军衔定下来了,按惯例见习期满都是上尉。

    ” 他毕业于稷北军官学校,这所声名显赫的军校将星云集,名将倍出。

    眼下十一个警备司令里头,倒有四个出身稷北,军部之中同门更不少,互相奥援,素来被称为“北派”。

    “北派”皆是军中灼手可热的人物,提携起同门后辈来自然不遗余力,所以稷北的士官生一毕业,往往不过半年即授实衔。

     顾母含笑道:“都站着做什么,凌波陪你杨大哥坐坐,你杨大哥还没吃饭,我去下点面条。

    ” 坐下来还是有恍惚的感觉,窗外日影迟迟,静得听得见远处胡同里小贩叫卖声,那声音隔着院墙远远传进来,越发像个梦——像是夏日午后醒来,口渴得直想喝茶,而耳中只有蝉声悠远,非要怔仲得想上一想,才知道身在何处。

     清邺的帽子搁在桌上,她随手拿在手中把玩,将那帽徽拭得光亮无比。

    清邺凝望她良久,她自己倒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问:“怎么一直不写信来,回来也不打声招呼。

    ” 清邺道:“在军中写信不便,这次调防回来休整,到了衍陵才方便寄信。

    我一想只怕信还未到我已经回来了,所以就干脆省了那几页纸,直接回来了。

    ” 他们两个久别重逢,可是都专拣不相干的话来说,清邺问了她的学业,又讲自己在军中的一些琐事给她听,凌波但笑盈盈不语。

    过不一会儿顾母已经端上面条来,清邺耸了耸鼻子,夸张的说:“好香。

    ”又笑着说:“可有一年功夫没能吃上伯母做的面条了。

    ”顾母微笑道:“喜欢就多吃些。

    ” 一大碗面条吃下去,不禁额头见汗,凌波去倒了盏茶来,又去拧了个热毛巾给他擦脸。

    顾母笑咪咪的看着他们两个,说道:“天气这么好,清邺又难得回来,凌波陪你杨大哥上街走走吧。

    ” 凌波明知母亲的意思,望了清邺一眼,说:“妈,咱们一块儿去吧。

    ”顾母笑道:“隔壁陈伯母央我帮她抄经,我答应了人家的。

    你们自己去玩吧,我正好在家里安静写一写经。

    ” 顾家的家教十分严厉,凌波听到母亲这样说,方才不再说什么了。

     出了顾家,清邺问:“要不要去看电影。

    ”凌波摇头说:“不好,一看电影出来就是晚上了。

    怪没意思的,还是找个地方好好说话吧。

    ”清邺懂得她的意思,而且别后近一年,自己也有许多话要对她说。

    于是想了一想,说:“倒有一个地方,不过有些远。

    ” 时值黄昏,行人皆是匆匆,半天淡紫色的暮蔼沉沉,天际有一颗极大的星星,明亮得像一只眼睛。

    街灯还没有点燃,偶尔有汽车从身侧呼啸而过,两道车灯雪亮刺目。

    清邺身子微侧,替她挡住那车子带起的疾风,已经握住她的手。

    凌波只觉得他手心温暖,就只小熨斗,连心都似乎舒坦开来,不由望住他微微一笑。

     清邺说道:“这次回来,估计也只能呆个十天半月。

    南边战事吃紧,我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 凌波说:“总有机会的,哪怕要三年五载,总能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