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关灯
位高者达成共识,有些人为博名声,却在私底下批判清蕴,言辞多有激烈,道文襄夫人先后嫁二夫,曾克死第一任夫君,又引前朝炀帝争夺,实乃红颜祸水、不祥之女。

     这种言论尚未大肆传播,但已有人议论,江衡在两大书院相会时听见,很是生气,当众做了篇文章驳斥此论。

     文章先列数清蕴的经世之行,设书院以开黔首蒙昧,立织经堂而养孤寡残弱,二赈灾民活万命。

    反问那些书生可曾使一老妪免于冻馁,可曾令一稚子得闻诗书? 其中有段极其辱人,道其“醉卧父兄羽翼之下高谈儒道,吮吸姊妹膏血之时妄论正身”,讽刺他们为“市井蝇虫”。

     那几个私下谈论的书生都几乎快及冠了,被江衡这么一个十岁少年如此教训,气得脸色青青紫紫,碍于他年纪太小,又不好动手。

     院长特意附上文章原文,先夸赞了番江衡才华,然后询问清蕴,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宣扬出去。

     仔细看过文章,清蕴先注意到的不是有人讥讽自己,而是年仅十岁的江衡就已能够熟练地引经据典、撰写文章,且言之有物、笔锋辛辣,完全算得上神童。

     她想了想,回内屋写信,不仅允了此事,并让院长因类施教,从此不用让江衡和他人一起墨守成规地学。

     清蕴记得当初三哥也夸赞过江衡,曾有教导他的意思,可惜二人如今身份特殊,即使他还记得这话,也不好再带江衡去。

     书院的事了,织经堂那边便是如常呈禀堂中事务,没什么特殊。

     清蕴搁下几封信,没把那些流言放在心上。

     她固然在乎这些,也要名声,但经过这些年,无论是京中权贵,还是寻常百姓,对她都是赞誉居多。

    不过世上有那么多人,总有几个会持不同意见,也喜欢抱着和他人不同的看法,好似众人皆醉我独醒般。

     如果连这点小事都要气,她未免气量太小。

    何况,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