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做酱料
关灯
小
中
大
说,才挤了出来,来到他们这边:“抱歉抱歉,我们进厨房吧!”
他们跟着谢厂长往厨房走,一位胖嘟嘟的大师傅从厨房门口出来。
“张师傅,东西准备好了吗?”谢厂长问。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胖师傅转身带着他们进了厨房。
厨房和餐厅只隔着一个打饭的窗口,一个五十来岁的阿姨正在给那些供销人员打饭,一块饭上盖一勺木须肉、一勺烧茄子。
一个三眼灶台,靠窗那里有一张板桌,胖师傅引他们过去,桌上摆着岳宁要的食材。
岳宁提起桌上一只鸡问:“师傅,这是咱们北京的油鸡吗?” “嘿!姑娘,你可真识货。
拔了毛,还能认出来?”师傅新奇地说。
“清宫的御用鸡,据说慈禧太后非油鸡不吃。
”岳宁捏着鸡胸肉,感觉这鸡龄刚刚好。
“慈禧那都多远的事了,新中国成立后,这北京油鸡,可是国宴用鸡。
”胖师傅可不能忍有人不知道这鸡在新中国的地位。
“是我见识少了。
” “不知道很正常,你又不是咱北京人。
”胖师傅指着一块肥瘦相间的肉说,“这肉也不错吧?肉联厂给我留的。
” “好肉。
”岳宁看过去,芹菜也很水灵。
胖师傅拿起一个装了小半碗酱的碗:“你们一定要六必居的酱,我这儿没有,懒得特地去买了,这是我自己酿的酱,尝尝?” 岳宁去水槽边洗了个手,用手指沾了一点酱,尝了一下。
这个黄豆酱发酵得刚刚好,酱香浓郁,鲜味突出,她眼睛一亮:“好鲜啊!这个酱好,就要这个酱。
” “是吧?六必居有好酱,但是人家要先出酱油,去掉了头道酱油,那个酱就没这么鲜了。
” “是是!我要六必居的酱,是觉得他们家的酱至少味道有保证,哪知道有您这样的大师傅?这酱是真好。
” 厨子这一行,民间有众多高手。
就拿她上辈子研制玻璃脆皮烧鸭来说,让她最为惊艳的,不是南京、北京的烤鸭,而是巢湖洗耳池边一个小摊子上的烤鸭。
枣红色油润酥脆的鸭皮,鲜嫩中带着甘甜的鸭肉,浇上浓郁的烤鸭汁水,味道绝了。
岳宝华听孙女这么说,连忙去洗手,也来尝尝。
“好酱。
”岳宝华自己也酿豆酱,与鱼饭相配的豆酱便是他亲手酿制的。
他家的豆酱颜色金黄,口感绵密,味道咸鲜中带着甘甜,堪称宝华楼的一绝。
他的几个徒弟都只是学了点皮毛。
就拿丁胜强的胜华楼来说,其他菜品还行,鱼饭做法简单,可搭配的豆酱稍有差异,即便普通食客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好多食客在胜华楼吃过鱼饭之后,又回到宝华楼,还会感慨一句:“师傅就是师傅。
老虎跟猫学艺,没学全啊!” 南北的黄豆酱工艺不同,这位张师傅的黄豆酱,口感醇厚、味道鲜甜、咸淡适口,颜色呈棕褐色,对着光看还透着光泽,无疑是好酱。
被祖孙俩这般夸赞,崔慧仪也过来尝了尝。
她身为食品厂老板,从对业务一窍不通开始打拼,自家的产品都吃到腻了。
酱一沾上舌头,她就知道好坏。
“慧仪姐,我说得没错吧?大陆不缺人才,缺的是发掘人才的眼光,咱们食品厂就有张师傅这样的大师傅。
” 被岳宁这么一夸,胖师傅不好意思地揉了揉自己油亮的大光头。
“张师傅啊,我慧仪姐担心港城那种淡口的鸡汤面、海鲜面,到了咱们北方,不适合这边的口味。
要是真投资生产,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出去?”岳宁向张师傅解释道。
还没等张师傅回答,谢厂长抢先说道:“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外头都是排队等着提货的人呢。
” 崔慧仪摇了摇头:“谢厂长,现在物资紧缺,可物资不会一直紧缺下去。
我们得做适合北方人口味的速食面。
” 岳宁在胖师傅的带领下,查看了准备好的配料,说道:“行,那咱们马上开始?张师傅,能给我一条围裙吗?” 胖师傅正要去拿围裙,刘主任说道:“都这个时候了,要不先吃晚饭吧?我们去对面的饭店。
” “不了,还是先做酱料。
”崔慧仪说。
来内地之后,一路走来,每到一处,当地商务人员都会招待吃喝。
崔慧仪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在港城也是在饭桌上谈生意,可她还得尝试本地小吃,一路吃过来,实在太累了。
谢厂长看向正在打饭的阿姨,就两个菜,怎么招待港商呢?他有些为难地说:“要……要不,就在咱们餐厅随便吃点?” 崔慧仪爽快地应道:“好啊!” 胖师傅着急起来,把刘主任拉到一旁,低声说:“不行啊!我今天收了三十三张饭票,你知道我都是按人头准备饭菜的。
打菜的时候得看着人数,要是有人加进来,就得再炒。
今天你打电话说要这些料,这只鸡、这块肉都是我预留的,你现在让我上哪儿再变出东西来?” 岳宁往前看去,一位大妈正在窗口给客人打饭,看这情形,每个人的饭菜都是定量的,确实不会有多余的。
谢厂长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说道:“老刘,你去找大食堂的老黄,从大食堂拿点过来。
” 岳宁看着眼前的食材,说道:“谢厂长,别麻烦了。
我做酱料用不了这么多鸡和肉。
慧仪姐和我爷爷来内地有段时间了,他们肯定都想念港城的饭菜了。
剩下的鸡和肉,足够我做一份鸡饭了。
” “你们是客人,这怎么好意思呢?” 岳宁摆了摆手:“我们来试酱料是为了以后合作,合作了就是一家人,谢厂长就别说见外的话了。
” “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崔慧仪笑着说。
这话正合谢厂长心意,他点头应道:“对对,一家人,一家人!” “张师傅,有围裙吗?”岳宁问道。
胖师傅拿来围裙,岳宁系在身上,围裙太大了,她只能把带子系到前面。
胖师傅摸了摸光头,笑道:“这围裙都能当床单了。
” 岳宁看着像长袍一样的围裙,也跟着笑了。
她问道:“张师傅,能帮我一起做吗?” 刚才岳宁夸赞他的酱好,张师傅心里喜滋滋的,觉得这小丫头特别讨喜,便说道:“我听你指挥。
” 岳宁想了想,说道:“爷爷和张师傅帮我,其他人要是没什么兴趣,就别在厨房待着了,去餐厅等着,等我做好饭,大家一起吃。
” “岳宁,你可真厉害,居然能让港城有名的大厨给你打下手。
”崔慧仪半开玩笑地说。
“不仅我爷爷是大厨,咱们张师傅也是民间高手。
”岳宁得意地说,“两位大师傅给我打下手,用北京话讲,这叫倍儿有面子。
” “丫头,那咱开始干啦?”张师傅问道。
“干活咯!”
“张师傅,东西准备好了吗?”谢厂长问。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胖师傅转身带着他们进了厨房。
厨房和餐厅只隔着一个打饭的窗口,一个五十来岁的阿姨正在给那些供销人员打饭,一块饭上盖一勺木须肉、一勺烧茄子。
一个三眼灶台,靠窗那里有一张板桌,胖师傅引他们过去,桌上摆着岳宁要的食材。
岳宁提起桌上一只鸡问:“师傅,这是咱们北京的油鸡吗?” “嘿!姑娘,你可真识货。
拔了毛,还能认出来?”师傅新奇地说。
“清宫的御用鸡,据说慈禧太后非油鸡不吃。
”岳宁捏着鸡胸肉,感觉这鸡龄刚刚好。
“慈禧那都多远的事了,新中国成立后,这北京油鸡,可是国宴用鸡。
”胖师傅可不能忍有人不知道这鸡在新中国的地位。
“是我见识少了。
” “不知道很正常,你又不是咱北京人。
”胖师傅指着一块肥瘦相间的肉说,“这肉也不错吧?肉联厂给我留的。
” “好肉。
”岳宁看过去,芹菜也很水灵。
胖师傅拿起一个装了小半碗酱的碗:“你们一定要六必居的酱,我这儿没有,懒得特地去买了,这是我自己酿的酱,尝尝?” 岳宁去水槽边洗了个手,用手指沾了一点酱,尝了一下。
这个黄豆酱发酵得刚刚好,酱香浓郁,鲜味突出,她眼睛一亮:“好鲜啊!这个酱好,就要这个酱。
” “是吧?六必居有好酱,但是人家要先出酱油,去掉了头道酱油,那个酱就没这么鲜了。
” “是是!我要六必居的酱,是觉得他们家的酱至少味道有保证,哪知道有您这样的大师傅?这酱是真好。
” 厨子这一行,民间有众多高手。
就拿她上辈子研制玻璃脆皮烧鸭来说,让她最为惊艳的,不是南京、北京的烤鸭,而是巢湖洗耳池边一个小摊子上的烤鸭。
枣红色油润酥脆的鸭皮,鲜嫩中带着甘甜的鸭肉,浇上浓郁的烤鸭汁水,味道绝了。
岳宝华听孙女这么说,连忙去洗手,也来尝尝。
“好酱。
”岳宝华自己也酿豆酱,与鱼饭相配的豆酱便是他亲手酿制的。
他家的豆酱颜色金黄,口感绵密,味道咸鲜中带着甘甜,堪称宝华楼的一绝。
他的几个徒弟都只是学了点皮毛。
就拿丁胜强的胜华楼来说,其他菜品还行,鱼饭做法简单,可搭配的豆酱稍有差异,即便普通食客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好多食客在胜华楼吃过鱼饭之后,又回到宝华楼,还会感慨一句:“师傅就是师傅。
老虎跟猫学艺,没学全啊!” 南北的黄豆酱工艺不同,这位张师傅的黄豆酱,口感醇厚、味道鲜甜、咸淡适口,颜色呈棕褐色,对着光看还透着光泽,无疑是好酱。
被祖孙俩这般夸赞,崔慧仪也过来尝了尝。
她身为食品厂老板,从对业务一窍不通开始打拼,自家的产品都吃到腻了。
酱一沾上舌头,她就知道好坏。
“慧仪姐,我说得没错吧?大陆不缺人才,缺的是发掘人才的眼光,咱们食品厂就有张师傅这样的大师傅。
” 被岳宁这么一夸,胖师傅不好意思地揉了揉自己油亮的大光头。
“张师傅啊,我慧仪姐担心港城那种淡口的鸡汤面、海鲜面,到了咱们北方,不适合这边的口味。
要是真投资生产,不知道能不能卖得出去?”岳宁向张师傅解释道。
还没等张师傅回答,谢厂长抢先说道:“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外头都是排队等着提货的人呢。
” 崔慧仪摇了摇头:“谢厂长,现在物资紧缺,可物资不会一直紧缺下去。
我们得做适合北方人口味的速食面。
” 岳宁在胖师傅的带领下,查看了准备好的配料,说道:“行,那咱们马上开始?张师傅,能给我一条围裙吗?” 胖师傅正要去拿围裙,刘主任说道:“都这个时候了,要不先吃晚饭吧?我们去对面的饭店。
” “不了,还是先做酱料。
”崔慧仪说。
来内地之后,一路走来,每到一处,当地商务人员都会招待吃喝。
崔慧仪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在港城也是在饭桌上谈生意,可她还得尝试本地小吃,一路吃过来,实在太累了。
谢厂长看向正在打饭的阿姨,就两个菜,怎么招待港商呢?他有些为难地说:“要……要不,就在咱们餐厅随便吃点?” 崔慧仪爽快地应道:“好啊!” 胖师傅着急起来,把刘主任拉到一旁,低声说:“不行啊!我今天收了三十三张饭票,你知道我都是按人头准备饭菜的。
打菜的时候得看着人数,要是有人加进来,就得再炒。
今天你打电话说要这些料,这只鸡、这块肉都是我预留的,你现在让我上哪儿再变出东西来?” 岳宁往前看去,一位大妈正在窗口给客人打饭,看这情形,每个人的饭菜都是定量的,确实不会有多余的。
谢厂长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说道:“老刘,你去找大食堂的老黄,从大食堂拿点过来。
” 岳宁看着眼前的食材,说道:“谢厂长,别麻烦了。
我做酱料用不了这么多鸡和肉。
慧仪姐和我爷爷来内地有段时间了,他们肯定都想念港城的饭菜了。
剩下的鸡和肉,足够我做一份鸡饭了。
” “你们是客人,这怎么好意思呢?” 岳宁摆了摆手:“我们来试酱料是为了以后合作,合作了就是一家人,谢厂长就别说见外的话了。
” “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
”崔慧仪笑着说。
这话正合谢厂长心意,他点头应道:“对对,一家人,一家人!” “张师傅,有围裙吗?”岳宁问道。
胖师傅拿来围裙,岳宁系在身上,围裙太大了,她只能把带子系到前面。
胖师傅摸了摸光头,笑道:“这围裙都能当床单了。
” 岳宁看着像长袍一样的围裙,也跟着笑了。
她问道:“张师傅,能帮我一起做吗?” 刚才岳宁夸赞他的酱好,张师傅心里喜滋滋的,觉得这小丫头特别讨喜,便说道:“我听你指挥。
” 岳宁想了想,说道:“爷爷和张师傅帮我,其他人要是没什么兴趣,就别在厨房待着了,去餐厅等着,等我做好饭,大家一起吃。
” “岳宁,你可真厉害,居然能让港城有名的大厨给你打下手。
”崔慧仪半开玩笑地说。
“不仅我爷爷是大厨,咱们张师傅也是民间高手。
”岳宁得意地说,“两位大师傅给我打下手,用北京话讲,这叫倍儿有面子。
” “丫头,那咱开始干啦?”张师傅问道。
“干活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