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文运碑前·万魂论道
关灯
小
中
大
陈墨站在忘川河畔时,手中的青铜灯盏正泛着幽蓝的光。
灯芯是半截《兰亭序》的残笺,火苗里浮着若有若无的墨香——这是他用了七十二位历代文豪的残魂炼的"文引灯",专引天下文运汇聚。
前方悬浮着一座白玉台,台周三十丈插满各国各朝的文旗:齐鲁的"稷下"旗翻卷如云,吴越的"兰亭"旗浸着曲水流觞,长安的"翰林"旗绣着百鸟朝凤,甚至还有大食的"智慧宫"旗缠着椰枣叶纹。
旗杆下跪着三十三道身影,或着儒服,或披鹤氅,或缠头巾,皆是自认有资格竞争"天下第一文圣"的亡灵。
"陈先生来得正好。
"为首的白须老者抬头,额间一点朱砂红得刺眼——竟是唐代的"诗仙"李白。
他的亡灵身周飘着九轮明月,正是当年他在醉中捞月时,被阴火淬成的"诗魂月","今日文运碑开,天下文人都来争这'第一'。
你说,该论什么?" 陈墨扫过众人:宋代的苏轼正捻着胡须笑,腰间挂着他当年在黄州种的"雪堂稻"残穗;明代的王阳明负手而立,背后浮着"知行合一"四个鎏金大字;还有更古老的屈原,披头散发立在水边,衣襟上还沾着汨罗江的泥;甚至有个穿西装的现代诗人,手里攥着半本没写完的《荒原》,怨气凝成的黑雾裹着他的诗稿。
"该论的,从来不是谁的诗更妙,谁的文章更绝。
"陈墨将文引灯放在玉台中央,灯焰突然暴涨,照得所有文旗上的字都活了过来,"该论的,是'文'为何物。
" 话音未落,玉台地面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下方翻涌的"文运之海"。
海水是半透明的,每一滴都裹着一段文字:有甲骨文的"日",有青铜器的"鼎",有竹简的"仁",有纸页的"变法",还有最近的铅字"科学"。
海中央浮着一座水晶台,台上立着块黑色石碑,正是传说中刻着历代文圣名录的"文运碑"。
"规则很简单。
"陈墨指尖划过虚空,文运之海突然掀起浪涛,"入海取一瓢,泼在碑上。
碑显何字,便是尔等对'文'的理解。
字分三品:下品为技,中品为道,上品为...命。
" 李白第一个跃入海中。
他的身影刚触到水面,整片文运之海便翻起银浪——那是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
浪头裹着他的诗稿冲向水晶台,当最后一滴水珠落在碑上时,黑色石面浮现出两个鎏金大字:"诗魂"。
灯芯是半截《兰亭序》的残笺,火苗里浮着若有若无的墨香——这是他用了七十二位历代文豪的残魂炼的"文引灯",专引天下文运汇聚。
前方悬浮着一座白玉台,台周三十丈插满各国各朝的文旗:齐鲁的"稷下"旗翻卷如云,吴越的"兰亭"旗浸着曲水流觞,长安的"翰林"旗绣着百鸟朝凤,甚至还有大食的"智慧宫"旗缠着椰枣叶纹。
旗杆下跪着三十三道身影,或着儒服,或披鹤氅,或缠头巾,皆是自认有资格竞争"天下第一文圣"的亡灵。
"陈先生来得正好。
"为首的白须老者抬头,额间一点朱砂红得刺眼——竟是唐代的"诗仙"李白。
他的亡灵身周飘着九轮明月,正是当年他在醉中捞月时,被阴火淬成的"诗魂月","今日文运碑开,天下文人都来争这'第一'。
你说,该论什么?" 陈墨扫过众人:宋代的苏轼正捻着胡须笑,腰间挂着他当年在黄州种的"雪堂稻"残穗;明代的王阳明负手而立,背后浮着"知行合一"四个鎏金大字;还有更古老的屈原,披头散发立在水边,衣襟上还沾着汨罗江的泥;甚至有个穿西装的现代诗人,手里攥着半本没写完的《荒原》,怨气凝成的黑雾裹着他的诗稿。
"该论的,从来不是谁的诗更妙,谁的文章更绝。
"陈墨将文引灯放在玉台中央,灯焰突然暴涨,照得所有文旗上的字都活了过来,"该论的,是'文'为何物。
" 话音未落,玉台地面裂开一道缝隙,露出下方翻涌的"文运之海"。
海水是半透明的,每一滴都裹着一段文字:有甲骨文的"日",有青铜器的"鼎",有竹简的"仁",有纸页的"变法",还有最近的铅字"科学"。
海中央浮着一座水晶台,台上立着块黑色石碑,正是传说中刻着历代文圣名录的"文运碑"。
"规则很简单。
"陈墨指尖划过虚空,文运之海突然掀起浪涛,"入海取一瓢,泼在碑上。
碑显何字,便是尔等对'文'的理解。
字分三品:下品为技,中品为道,上品为...命。
" 李白第一个跃入海中。
他的身影刚触到水面,整片文运之海便翻起银浪——那是他"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孤高。
浪头裹着他的诗稿冲向水晶台,当最后一滴水珠落在碑上时,黑色石面浮现出两个鎏金大字:"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