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兵不血刃

关灯
饭,有饭吃马上不干了。

    政府政策是能过就过,不能过不硬捏。

    长春药厂一个女的,有孩子了,非离婚不可,男的不干,丈母娘说几句不中听的,就把丈母娘杀了。

     李素娥: 每天都饿死人。

    死在家里的不知道,路边越来越多。

    我在南关永安侨头卖大米,身后咕呼一声,一个老头就倒那儿了。

    灌口米汤就能活过来。

    有收尸队,一路捡,往车上扔,说“喂狗”。

    狗吃人,人吃狗,那狗才肥呢。

     宋占林: 死人最多的洪熙街和二道河子。

    洪熙街甚麽样子没见到,二道河子十室九空。

     开头还弄口棺材,接著是大柜、炕席甚麽的,後来就那麽往外拖。

    也没人帮忙了。

    都死,谁帮谁?拖不动了,就算到地方了。

    有人拖不动了,坐那儿就动不了了,也死那儿了,最後也没人拖了。

    炕上,地下,门口,路边,都是。

    有的白花花剩副骨架,有的正烂著,刚死的还像个好人。

    大夏天,那绿豆蝇呀,那蛆呀,那味儿呀。

    後来听城外人说,一刮风,10里、8里外都薰得头痛。

     我们家附近没一家不死人的。

    同院的王青山,5口剩1口。

    西边何东山,也是5口剩1口。

    前院一个姓曾的木匠,7口人剩个老伴。

    “杨小个子”一家6口,剩个媳妇。

    后边一家“老毯儿”(东北称闯关东的河北人为“老毯儿”),6口全死了。

     旧历8月初,我临出哨卡走到现在胶合板厂那儿,想喝点水:一家门窗全开著,进去一看,10多口人全死了,炕上地下,横躺竖卧,炕上有的还枕著枕头,女的搂著孩子,像睡著了似的。

    墙上一只挂锺,还“嘀嘀嗒嗒”走着。

     开头见死人掉眼泪,头皮发炸。

    后来也害怕,不是怕死人,是觉得自己早晚也是这条道。

    再往后见了打个唉声就过去了,再住後连个唉声也不打了,也不把死当回事儿了。

     解放後,熟人见面就问:你家剩几口?就像现在问:你吃饭了吗? 解放後第一件事就是“救生埋死”,“救生”就是给活着的发粮食,“埋死”就是埋死人。

    我参加“埋死”了。

    干一天给5斤高粱米,干了个把月。

    全城都干,全民大搞卫生运动,不然发生瘟疫更了不得。

    挖个大坑,把钢轨甚麽的架上,尸体放在上面烧。

    大部分是埋的。

    有的集中一起挖个大坑埋,有的随处挖坑就埋了。

    前院姓曾的一家都烂炕上了,拿不成个了,唉,别说了。

    第二年看吧,凡埋死人的地方都不长草,那地太“肥”了。

     吉林省军区原参谋长刘悌,当时是独8师1团参谋长。

     老人说: 独8师当时就在二道河子执行围困任务。

    通信员说有个老太大,把饿死的老头的大腿煮吃了,吃了也死了。

    团长吴子玉是个老军,说哪能有这种事。

    通信员说,不信我领你去看看。

    进去一看,锅里还剩条大腿。

    团长回来跟我说,那天都没吃饭。

     宋占林: 我出哨卡前,看到路边一个人两条大腿都剔光了。

    早就听说有吃人肉的,还不大信。

    那肉是刀剔的,不是狗啃的。

    那时早见不到狗了。

     1955年,我当区机关党委书记时,有个挺好的党员发展对象,向党交心,说他那时吃过人肉。

    那还能入党吗? 最叫人揪心的是孩子,不少人都把孩子扔了,扔到马路边上,希望有钱人能抱走捡条命。

    现在的东盛小学,当年就是学校,二道河子这片那儿最多。

    大都是5岁上下,有的拉拉巴巴刚会走,张著小手“妈呀”、“妈呀”叫,爬到马路上的,爬进学校的,那个小样呀!叫不动了,就歪在那里,慢慢就死了,活着的还在那儿爬,哑着嗓子叫“妈”。

    人们都不敢往那儿去。

    每天都有送的,听说真有叫人抱走的。

     张淑琴: 我在吉林大路那儿见过,披个小被,在那儿哭得泥人儿似的:看一眼赶紧跑,自己孩子都饿死了,抱回来不也是个死吗? 65岁的于连润老人,退休前是朝阳区孔雀理发社工人。

     老人说: 二道路那儿扔些小孩,一场大雨全淋死了,小肚子灌得鼓鼓的。

     唉,别说这个了,一说这个就想起我那死去的孩子。

    真作孽呀! 我那时候就理发,饿得那样,也有人理发。

    甚麽人那时候还能想着理发呢? 有钱人到甚麽时候都有钱,饿死的都是穷人。

     张淑琴: 新7军的官太太穿旗袍,抹口杠,坐人力车,後边跟好几个护兵,有的军官挎两个太太压马路。

    人和人不一样。

     永春路的“老藏生”食品店一直营业。

    你想想,那掌柜的会是甚麽人物? 李素娥: 南关永安桥头有家炸大果子的,那个香呀,一走到那儿就拔不动脚了。

    不要钱,用金银首饰甚麽的换,那财发的呀!吃的都是当官的和有钱人,也没见有人抢。

    一般人就是有油有面,你炸个试试? 宋占林: 逃进城的地主富农也饿不死,他们组织保安队,老百姓叫“胡子队”。

    国民党不发粮饷,吃穿全靠抢。

    抢还有名堂,今天这个“捐”,明天那个“税”,可把地皮刮完了。

     于连润: 那时咱就寻思呀,你国民党和共产党有仇,咱老百姓招谁惹谁了,要遭这种大难?可寻思这个有甚麽用,谁把咱草民百姓的命当命了? 10月15日,郑洞国的晚饭是四某一汤。

     箫传道说:“没听说有饿死士兵的事。

    ”(34)。

     “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把长春蒋军困死在城里!” 困死的都是百姓。

     真空地带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城边修了条环城公路,老百姓叫“圈道”。

     围城期间,这条圈道成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真空地带,老百姓叫“卡空”。

     国民党往外赶,共产党往回堵,老百姓大都是夹在“卡空”里饿死的。

     高秀成老人的夫人谭文妹,当时是长春大学(现吉林大学)法律系学生。

     老人说: 长大早就停课了,门窗都没了,桌椅砸坏了。

    学生分两派,辩论,写大字报,像“文化大革命”似的。

    国民党特务动辄抓走进步学生,有的抓走就没影了。

    我哪派也没参加,像“文化大革命”中的逍遥派。

     我是6月份出城,比较早。

    那时国民党还不让出城,老百姓大都未想到往外跑:我哥哥明着是国民党长春市专员,实际是咱们的地下党,当时我不知道。

    後来想,他大概知道围城不是短时期的,所以让我们趁早走。

     天没亮,就和姐姐、姐夫一家动身了。

    姐夫是市立医院(今第二军医大学)内科医生。

    同行的还有几个医生,都带著家属、孩子。

    约定在二道河子街头集合,会齐了就走。

    我领著姐姐的大孩子,姐姐抱小的,姐夫背著东西。

    我甚麽也不明白,挺害怕,又觉得挺神秘的。

     国民党卡子好像没怎麽盘问,共产党那边有人接,都是我哥联系的,不敢走大路,就在草棵子里趟。

    草棵子里有不少死人,把我吓的呀,心“嘣嘣”直跳。

     朝阳区武装部政委钱富永说: 外逃主要是三个口子:东边二道河子,出去奔吉林;西边洪熙街,奔公主岭、沈阳;再就是北边的宋家洼子。

    我们家是从洪熙街附近出去的,西红柿刚有点红的时候,夜里,黑黑的,从草棵子里爬过去的。

    那时还不大严。

     宋占林: 我跑了三次,第一次是7月,出二道河子5里路到靠山屯,天亮了,叫儿童团发现了。

    一看就明白是从城里跑出来的。

    10多个小孩,管我要路条,没有就让回去,可认真了。

    第二次想从卡子边上溜过去,又给抓住了,不打不骂,反正怎麽商量也得回去。

    光有路条也不行,还得有老婆孩子。

    两次都带著老伴和孩子,若是我一个人非扣住不可。

     开头出不去还能回来。

    後来国民党准出不准进,出不去就只有夹在“卡空”里等死了。

     那也跑。

    豁出去了。

    怎麽也是个死,往外跑还能有点指望。

     我们家是分四批走的。

    弟弟和弟媳第一批,我第二,二哥和母亲第三,母亲走时大哥还在家守著。

    哥四个各奔它乡。

    我和老伴在“卡空”里呆3天出去了。

     于连润: 我们家在“卡空”呆10多天才出去。

     临走买辆推车,把点破烂装上。

    把点黄豆、糠、麴子都做成大饼子,带上。

    头道卡子是国民党,挨个搜,不要钱要东西,贵重东西和吃的。

    人家有经验,再装,有钱人也能瞅出来。

    看我那样儿,翻几下一挥手让走了。

    有钱的不行,不拿出好东西不让过。

     “卡空”里那人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著的,躺著的,也分不清是死是活。

    瞅著那样儿,脚下就有点软了。

    咬咬牙,硬看头皮,还是闯。

     “卡空”里“胡子”多,抢吃的。

    一口井他们霸着,怕老百姓给喝光了。

    庄稼地也霸著,谁也不准进,白天晚上打枪。

    我有个侄女婿不听邪,也是饿急眼了,晚上想弄点毛豆,去了再没回来,人们撸树叶子吃,成牲口了,树没皮没叶,草剩个杆,有的地方杆也不多了。

    嘴都吃绿了,人都吃绿了。

     一家,一堆,挤挤匝匝的。

    有的偎在破房茬子里,大部在露尺地呆著,锅呀,盆呀,车子,被子,活人,死人,到处都是。

    8月,正是最热的时候,日头那个毒呀。

    突然下起大雨,活的淋得像塌窝鸡崽子,死的泡得白白胖件,就那麽放著烂著,骨头白花花的,有的还枕个枕头,骨架子一点儿不乱。

     人饿了,开头脚没根,浑身直突突,冒虚汗。

    饿过劲了就不觉饿了,最晕乎乎,飘飘悠悠,像腾云驾雾似的,不觉得难受了,也不怎麽想吃甚麽了。

    可一看到能吃的东西,立刻就想吃,就想抢,不少死人身边都光溜溜的,一根草都没有,能说话时,一声又一声听不出个个数,一声声都像是“饿呀”、“饿呀”。

    没声了,眼睛有时还睁著,望天望地,半天不眨一下,甚麽表情也没有。

    慢慢地,眼睛再也不睁了,还喘气儿,像睡著了,这就快了。

    快了也能挺个一天两天的,人命可大了,像灯油不熬乾不死。

    有的瞅著还像笑模悠悠的,更吓人。

     赶上毒日头,那人一天功夫就发起来了。

    脑袋有斗大,屁股像小鼓似的,眼瞅著发,先绿後黑。

    一会儿“啪”的一声,又闷又响,肚子爆了。

    白天晚上都响,夜静听得最清。

    这一声,那一声,有的就在身边响,鼻子早就闻不出甚麽了,可那一声响过后还是受不了,没闻过的想像不出那味儿。

     在“卡空”里熬过10天的人不多。

    老天爷照应,那几个大饼子过卡子没翻去,“胡子”也没抢去。

    不能让谁看见,天黑时偷偷掰点吃:这麽对付有10天,又吃两天草和树叶子。

    渴了喝雨水,用锅碗瓢盆接的。

    这些喝光了,就喝死人脑瓜壳里的,都是蛆。

     就这麽熬着,盼着,盼开卡子放人。

    就那麽几步远,就那麽瞅着,等人家一句话放生,卡子上天天宣传,说谁有枪就放谁出去。

    真有有枪的,真放,交上去就放人。

    每天都有,都是有钱人,往城里买了准备好的,都是手枪。

    咱不知道,就是知道,哪有钱买呀! 张淑琴: 伐们在卡子前排队,推车一个接一个,八路在队伍两边来回走。

     边走边说:谁有怆、于弹、照相机,交出夹就开路条出卡子,老百姓吵吵嚷嚷的,说甚麽的都有——那些话呀,说不得…… 平时在“卡空”里都不吱声:两边便衣挺多,还有“胡子”。

    那时那人都老实,怎麽摆弄怎麽是,像小猫似的。

    也是饿的没精神,不想说了。

     我们家是9月16号那天走的,往“卡空”里一宿就出去了。

    是托了我老伴的福。

    他是市立医院X光医生,那边缺医生,讲明白就让过去了,挺痛快,不知道有这条,不然早走了。

     宋占林: 我运气也挺好。

    在“卡空”里呆两天,碰上个小时候在一起撒尿和泥玩的伙伴,小名叫“来顺”,姓王,前街的:他当八路了在卡哨上,挎个木头匣子枪进来侦察。

    他问我他家人怎样了,我说全没了。

    他蹲那儿就哭,呜呜的。

    哭一阵子,我说你看我和你嫂子怎麽办哪?他抽抽嗒嗒地说有命令,你们这片不放,明天放“马车地号”的,你跟他们走。

    “马车地号”都是赶车拉脚的人,叫这麽个名字。

    若不碰上他,八成没今天了。

     于连润: 我是一没熟人,二哪也不缺个剃头匠,甚麽门也没有,只有硬挺干熬。

    一块儿来的不少都完蛋了,我也快不行了,就准备让人听个响臭块地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