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集句诗】

关灯
「北宋�年·余杭」 看到天幕上“理学大家”的发言,原本嬉闹的姑娘们神色逐渐阴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如此情深之语,怎叫艳|词艳|曲?” “整天跟着□□们厮混?伤风败俗、有伤教化?若真如此,那些个达官贵人、文人才子不都在流连秦楼楚馆?真是伪君子!”脾气最爆的月娘愤而拍栏,恨不得飞上天扯烂那个“理学大家”的嘴。

     “这些清流惯会拿腔作调!他们明明爱我们爱得要死,私下对我们姐妹小意讨好、百般央求不说,甚至还自掏腰包专程谱曲,又对乐工贿以重金,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唱几遍他们的词。

    可一出酒馆他们就翻脸不认人,骂我们□□,还嫌我们下贱……要当真不稀罕,就别来求唱!” “宁唱柳郎词,不歌王公曲。

    说到底,他们就是嫉妒柳郎的才情!” …… 柳永笑着安抚他身旁这群义愤填膺的姑娘们,他的表情看上去无比洒脱,只是偶一垂眸,才会泄露几分眼底的苦涩。

    说到底,对读书人来说,不能被同阶层的文人认可,终究是一个重大打击。

     安娘将柳永的失落看在眼里,她爱怜地抚摸着他的面颊,无比心疼。

     她是这个青楼头牌歌伎,平日里千金难得一见,就算见面,安娘也多神情冷淡。

    可不知为何,安娘越是冷漠,那些才子文人就越趋之若鹜,甚至赞她为“雪娘子”。

    金银珠宝、诗词字画……男人们百般讨好,只为博安娘一笑。

    至于自己的诗词能被安娘唱诵,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但只有一人,只要他写,安娘就唱。

    旁人可望不可即的一切,安娘都心甘情愿为他奉上——这不是男女私情,而是知音难觅。

    就像《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她弹了一辈子琵琶,但只有白居易愿意问一问她的身世,也只有白居易愿意与她并称“天涯沦落人”。

    而她的柳郎,就是她的知音人。

     “柳郎,你和他们不一样。

    自古给女儿家写诗之人,要么只称颂女儿姿容品性,居高临下地把玩儿女心思,要么就干脆故作姿态,比拟怨妇口吻,明明是自个儿想当官,偏偏要说是女儿想男人。

    ” “只有柳郎你的眼里当真有我们。

    来往那么多恩客文人,唯独柳郎你会关切我们沦落风尘的原因,而不是问我们要价几何;只有你会在意我们开不开心,而不是迫我们强撑笑脸……只有在你的眼里,我们才是活生生的、有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一个供人消遣、给人赔笑的物什。

    ” “世人不懂柳郎,但后世总有人会懂!柳郎,你要等!” 安娘和柳永执手相望,彼此的眼里都闪动着晶莹。

    柳永嘴唇动了动,最后一声长叹:“安娘,谢谢你的安慰。

    ” ——只是我究竟还要等多久呢? “柳郎,姐姐!”月娘惊呼:“看天上!” 【苏轼(1084):轼甚喜柳词。

    】 【王安石(1084):介甫亦爱柳公词。

    】 【黄庭坚(1093):鲁直亦喜。

    】 【晁补之(1100):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真唐人语,不减唐人高处矣。

    】 【黄裳(1108):柳氏文章,喜其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

    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事之黼藻,其可废耶。

    】 …… 柳永愣住了。

     他并不认得这些人的名字,但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和他一样的文人。

    柳永平日里写孟浪之语也不曾眨眼,如今却被天幕上那一串再朴素不过的“甚喜”说得面红耳赤。

    尤其是后来的晁补之和黄裳,一个夸他“唐人高处”,一个称他“太平气象”,还将他与杜甫并列…… 这是梦吗?! 眼前光晕迷旋,脚下像是踩了棉花,柳永整个人轻飘飘软绵绵,如随风摇曳的柳条。

     这是梦吗? 仿佛耳朵里长了两个心脏,柳永清晰地听到耳畔“砰砰”的剧烈声响,仿佛一朵朵烟花炸开,令他头晕目眩,不知今夕何夕。

     这是梦吗? 不!这应该是我喝醉了吧! 柳永劈手夺过桌上的酒壶,拨开盖子就朝脸上倒。

    酒液如瀑倾泻,不过几秒,就让柳永变成了落汤鸡。

     “柳郎,侬作甚?”姑娘们被吓得蹦出了方言。

     冰凉的酒液扑了柳永满头满脸,又顺着他一绺绺的头发滴落,滑进领子、沾湿衣裳……西湖边的春光虽好,但究竟风大,柳永被冻得直达哆嗦,可他却觉得胸膛炽热一片。

     是真的!这居然是真的! 柳永舔了舔嘴角的酒液,骤然畅快大笑。

     【“理学大家”因违反直播间弹幕礼仪,已被封禁,请各位观众友好发言。

    再次提醒,本直播间禁止拉踩。

    】 【柳永,可以说是北宋的著名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峰,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就是在夸赞柳词的影响力。

    】 【拿苏轼与柳永比较,略微有些不太合适。

    首先,苏轼本人其实也受到过柳词的影响。

    前面说到苏轼作《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后,曾写信给好友鲜于子骏炫耀,提及自己的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但其实这已经不是苏轼第一次与柳永“暗暗较劲”,早在之前,他就对柳永“念念不忘”。

    】 【苏轼曾在玉堂碰到一位擅歌唱词的幕士。

    苏轼问他:“我词比柳词何如?”幕士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女孩儿家听。

    她们拿着红牙拍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