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茶经水传平生事

关灯
谈判中捞得极大的利益。

    他们越寄希望于谈判,就越不希望再作战,他们反而会变成讲和的积极的一方。

    如果我没有料错,第二次谈判的时候,日军会主动让步,好让谈判进行下去。

    ” 他叹了口气,续道:“但他们料错了沈唯敬。

    正是由于贪生怕死,沈唯敬第二次再去谈判的时候,可能并不会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软弱了。

    因为沈唯敬最害怕的,绝不是日军的恐吓,而是你。

    ” 他看了卓王孙一眼,道:“任何见识到阁主风范之人,无不丧胆恐惧。

    沈唯敬自然也不例外。

    他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让谈判的天平,向我们的利益倾斜。

    日军必然不甘心,于是谈判就会一次次进行。

    只要谈判进行下去,大规模的作战必然不可能。

    因此,我军就会得到足够的喘息时间。

    ” “不知,我料得对不对?” 卓王孙:“不错。

    ” 杨逸之的眉头却蹙了起来。

     “别人看到十八万与两万的对比,以为我军必败无疑。

    但我却知道华音阁实隐藏着巨大的力量,只要阁主将之完全释放,足以跟倭军抗衡。

    我所不理解的是,为何阁主不正面迎战,为何要行这些别人不理解之事呢?” 卓王孙淡淡一笑:“你也不能理解么?” 他站了起来。

    苍茫大地仿佛尽皆在他的足下,延展,拓为无尽恢弘。

     “檀君时代,这块大地曾经历了一场杀戮。

    当时的人口死了几乎将近一半。

    十室九空虽是夸张,但十室五空却绝非虚言。

    其凄惨之状比今日倭寇的入侵有过之而无不及。

    ” “但一百年过去后,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却比那场大杀戮之前还要多。

    更多的城郭被建起,更多的人口出生。

    如果不是有历史记录,那场大杀戮还有什么存在过的证据呢?” “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士兵被尽皆坑杀。

    死在战争中的人口,只怕会更多。

    但,仅仅过了一百年后,赵国的人口并不比任何一个未经历过大屠杀的国家少。

    ” “西域之地有个国家叫楼兰,曾经非常强盛。

    直至今日,仍不时有遗迹被发现,令人惊叹当时的这个国家竟曾如此强大过。

    但,辉煌的楼兰却并不存在了。

    ” “经历过大屠杀的高丽,赵国,至今仍在,辉煌强大过的楼兰,却不存在了。

    站在历史的废墟上,回顾、审视,战争或者屠杀,有什么意义呢?” 他的目光无比悠远:“这场倭寇战争虽然惨烈,但成为历史后再来看,又有什么呢?” “一百年后,只要这个国家还在,必定会孕育出更多的人,除了历史,这场战争没有任何痕迹会留下来。

    ”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它不能成为第二个楼兰。

    ” “你说得不错,如果我全力出手,华音阁隐藏的神秘的力量的确能战胜倭军。

    我也相信,就算不动用华音阁的力量,只需让杨盟主带兵,也能凭借计谋击败倭军。

    但,如果倭军第二次入侵高丽,你我还会再来救吗?” “如果大明亦陷入动荡之中,还会出兵来救高丽吗?” 杨逸之怔了一怔。

     这的确是个极为尖锐的问题。

     杨逸之无法回答。

     甚至,这一次,若不是卓王孙亲自来请,连他都未必会到高丽来。

     如果他们二人不到高丽来,如果大明并不出兵,能够救高丽的人是谁? “一定要能自己救得了自己,才不会成为楼兰。

    它才能俯视历史,抹去大杀戮的存在。

    ” “所以,一定要有第三个人,能够击败倭军。

    而且这第三个人,一定要是个高丽人。

    ” “只有自己赢得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才能让自己的国家不是楼兰。

    ” “现在,你理解了么?” 风吹过来,潮湿的气息击打在平壤城墙上,飞溅而下。

    卓王孙的黑发飘扬在风雨中,就像是猎猎飞扬的旌旗。

    杨逸之在台阶下仰望着他,忽然有种仰望神明的感觉。

     他的思想,的确已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很多,这,也许是那些长老们为什么不理解他的原因。

     甚或,连杨逸之自己都不能理解他。

     卓王孙凝视着远处。

     夜,已经黑了,在纷纷的雨丝中,无论多明亮的目光,都望不远。

     “我想看看,它究竟能不能救得了自己。

    ” 卓王孙的话,更像是自言自语。

    在这凄迷的雨夜中,他的话音里似乎有一丝的迷惘。

     这位王者,在审视这个古老的国家的命运时,仿佛看到的也是一团迷雾。

     杨逸之沉默着。

     他思索着卓王孙的话,忽然感到一阵悲哀。

     如此深邃的思想,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不但不能理解,还有这么多人想反抗他,对他感到恐惧。

     这,究竟是谁的悲哀? 卓王孙忽然一笑。

     “我们还是不是朋友?” 杨逸之身子震了震。

    他忍不住抬起头,再度凝视着卓王孙。

    卓王孙的身形似乎跟漆黑的雨夜融为了一体,只有他的眸子依旧明亮,像是雨云所遮不住的两点星辰。

     他的脸上,有淡淡的微笑。

     恍惚之间,仿佛是御宿山头,两人把杯相见时。

     杨逸之忍不住低下了头。

     还是不是朋友?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却已不配再做他的朋友。

     他已经背叛了他。

     卓王孙又笑了笑。

     “也许,我们是全天下最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两个人。

    这是宿命。

    ” 是的,这是宿命。

    杨逸之的心一震。

     因为那抹水红而成的宿命。

     “还记得么?我曾说过,我们会一起饮酒的。

    ” 杨逸之自然记得。

    那是在御宿山上,两人约好,查清楚武当三老的死因之后,一起共饮1。

    但谁都没想到,此后发生了那么多的事,竟让两人再也不可能举杯共饮。

     杨逸之忍不住轻轻叹了口气。

     卓王孙缓缓自石阶上走下。

     他的手中,举起一只小小的酒盏。

     “谁说我们不能一起?酒?” 这一杯酒,却蕴含了那么多意义。

    亲手由卓王孙斟下,擎在杨逸之的杯中。

    当淡淡的冰凉漫布唇齿,真是千头万绪,万般滋味。

     他们若不该是朋友,天下又有哪两个人能成为朋友? “能不能帮我一个忙?” “说服诸位长老,让高丽成为这场战争的第三人。

    ” 杨逸之沉吟着。

     这是个请求。

     卓王孙从不请求别人。

     只这一次,却如金石,掷地有声。

     “我答应你。

    ” 这是个允诺。

     这个允诺同样如金石之盟,言出必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