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黑土地之狐
关灯
小
中
大
马上攻,围城打援最好。
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
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大会讲,小会讲,专门开会讲。
不是要把谁讲得抬不起头,而是为的使大家从败仗中振作起来。
怎样振作?把教训无巨细一条一条摆出来,摆深摆透,摆得明明白白。
然后,再一条一条理出对策,反复演练。
一句话,要赢得明白,更要输得明白。
一些老人说,林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
一个败仗讲起来没完。
吃亏是师傅,坏事变好事。
若没有四平“走麦城”和大讲“走麦城”,辽沈战役前的攻坚大练兵,就不会搞得那样深入、彻底,锦州就不大可能那么快打下来。
林彪不但抓住自己“走麦城”不放,还注意吸取别人过关斩将的经验。
像1946年9月12日这样的电报,笔者还见到几封:军委: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林 文日 1948年10月23日,林彪、罗荣桓在给各纵队并报东北局、军委的一封电报中,剖析了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战例(影响并不很大,但颇典型的两个“不良战例”)。
毛泽东在向各野战军转发这封电报的电报中说:这种情形,恐怕不但东北部队有,你们所属部队也会有的,不过你们在战术问题方面给我们反映太少,我们无从知道。
⑩采访中见到那么多战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而且大都是精装本。
其中,没见到一个打败仗的战例。
据说,美军的军事演习,为了使官兵对未来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得更深刻,促使其刻苦训练,每次“战斗”都是敌胜己负。
千篇一律,难免使人厌烦,因而那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但是,战例战无不胜,是否也走了极端? “东北王”其人 有的老人说:林彪这个人我讲不清,你也写不清。
有的老人说:真要讲起来,谁都不能信。
末了,几乎都要补充一句:他后来怎么变成那样子,我可不知道呀。
(一)像个苦行僧 “机智”、“敏捷”、“果断”、“刚毅”、“深刻”、“冷静”、“稳健”……用这些词形容林彪都不过份。
但千万不能说“幽默的林彪”——尽管人们经常把“机智”和“幽默”联在一起。
除了一位老人,别人都说从未听林彪讲过笑话。
这位老人敢也只经历过一次。
是秀水河战斗后,到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在饭馆吃过饭,不知兴从何来,林彪讲了一个笑话。
如果有个题目,应为“一个苏联人和一个中国人对话”。
苏联人:喝酒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抽烟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嫖女人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那活个什么意思呢? 中国人:…… 讲的和听的,都没笑。
这个没有引发笑声的对话,对于讲笑话的人,倒是够意味深长的。
林彪不吸烟,不喝酒(必要埸合,象征性喝一点),也不讲究吃。
每顿两菜一汤。
大多是白菜(或酸菜)炒肉,有时是炒瘦肉丝,或是炒鸡蛋什么的。
另一个固定是黄豆:炒黄豆,或炸黄豆,或煮盐豆,或是豆腐。
反正黄豆是必不可少的。
不但饭桌上顿顿有,平时也抓着吃,就和黄豆过不去。
来了客人,也唏里哗啦倒一盘,好象谁都和他一样爱吃炒黄豆。
“永远健康”时,也爱吃炒黄豆。
有时加盘菜,他就说:别这样嘛。
有时也不说,也不吃。
再就不加了。
秀水河子战斗前,在法库,一个地主听说来了个“总司令”,请吃饭。
有个酸菜炒白肉。
瘦巴巴的林彪从不吃肥肉。
被劝不过,试探着吃了口。
从不谈论吃喝的林彪回来后,说:好吃,好吃。
连说两遍,又说:再不能吃了。
意思是,再不能到有钱人家吃饭了。
和林彪吃了近两年饭的季中权老人说,和他吃还不如和警卫员吃。
据说,罗荣桓和刘亚楼吃得都很好。
下边一些纵队司令和师长,团长,就更不用说了。
“大烧锅”李作鹏等人能吃能喝,会吃会喝,就在林彪眼皮底下吃喝。
不讲吃,也不讲穿,给什么穿什么。
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的,裁缝怎么摆弄怎么是,像个木偶。
从未听他说过哪件衣服质地如何了,样子好坏了,合不合身了什么的。
还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嗜好也没有。
在双城打过两次猎。
刘亚楼看他太累了,鼓吹去的。
到哈尔滨邀请他去跳舞,有时去,有时不去。
舞姿平平,总不长进。
一次,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办舞会。
一个苏联女人,不知嫌林彪是个“三等残废”,还是嫌他刚从双城回来,身上有股味儿,反正是拒绝了他的邀请。
尴尬极了。
总领事大发雷霆,呜哩哇啦把那位高傲的女同胞臭骂一顿。
那以后,舞就跳得更少了。
有时看看书。
一是军事,二是哲学,都是马列和毛泽东著作。
看得认真,红蓝铅笔划得沟沟道道的。
三是医书,都是中医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给自已开药方。
一次让秘书去买砒霜,秘书吃了一惊。
他说:你不懂,我这种病吃点砒霜好。
有次吃错药了,半夜三更爬起来,双手扶墙哆哆嗦嗦去开灯。
秘书醒了,来扶他。
他说:没关系,有点不舒服。
都说他生活枯燥乏味儿。
有人说他像个苦行僧。
(二)像个呆子 不光对身边人吃吃喝喝不管不问,别的什么事也不管不问。
谁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象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从屋檐下射出去。
人们脸色全白了。
正在屋外窗前踱步的林彪,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继续踱步。
在哈尔滨,一个警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了。
大家这个气呀,说你算什么军人,男子汉哪。
林彪停止脚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像不食人间香火似的;这有什么值得惊惊怪怪的呢?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军工部主任夏桐老人,自称是“二烧锅”。
平津战役后,南下到武汉,给林彪当了3年秘书。
衡宝战役打响前,他喝多了,醉得稀里糊涂。
醒来见大家忙得一塌糊涂,一下就吓醒了。
他提心吊胆地瞅着林彪,林彪好像根本不知道,再没提这事儿。
季中权老人说,林彪跟他生过一次气---近两年就这一次。
1947年春,他和双城一个姑娘谈恋爱,要结婚了。
他不够“278团”条件[注:27岁,8年党龄,职务正团],年龄不够。
林彪是个非常注意政治影响的人。
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秘书,带头违犯“278团”规定,会造成什么影响?爱情价更高,党纪军纪更严厉。
他想好了,只要林彪说出个“不”字,就决心咬牙吹了。
林彪却始终没说什么。
结婚时,新郎请岳父母下顿馆子,花2元7角钱,林彪还写个条子,让供给处报销了。
但是林彪明显地不高兴了,生气了。
其明显的尺寸,微妙得也只有季中权才能觉察出来:过去是“小季,记录”,现在成了“季秘书,记录”——多一个字,变两个字。
婚后不久,他就离开林彪了。
是他自已要走的。
在延安时季中权就和叶群在一起,都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会干事,还是叶群的党小组长。
都是学生出身,挺谈得来。
有人追叶群,叶群不干,还请他出面帮忙。
叶群“提升”为林彪夫人后,气魄就不一样了。
在东北,除工作外,林彪从未让季中权干别的什么,叶群则抓住影就“季秘书”,“季秘书”,什么都支使。
工作苦呀累呀,他都不在乎,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叶群那个样子:“林总”都不这样,你算老几?”到延安去的青年学生,一是追求国格,不当亡国奴,二是追求人格要自由,平等。
倘若换个人,他也能忍着。
可你叶群也是一样的学生,怎么当上“太太”就变了嘴脸? 他早就想走人了。
现在违犯了“278团”规定,无形中不知会给林彪带来什么影响,他觉得对不起林彪,走了也许能好点,反过来再想想,又有点舍不得,再一想叶群,还是走人。
是哈尔滨铁路局公安处长李言(去世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把他弄走的。
在延安时,李言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季中权的老首长。
把他弄到公安处当了个科长。
(老人说:到公安处吃得可好了。
在哪儿也比在林彪那儿吃得好。
)一个铁路局公安处长,敢把“东北王”的秘书撬走。
这在今天看来,也真够“胆肥”的了。
在一起生活两年左右,不能说没一点感情。
更重要的,大概还在于季中权出色的工作。
季中权走后,秘书增加到两个,后来又增加到三个。
季中权一个人,又是最艰难时期,一切都处理得妥妥贴贴。
林彪和季中权谈话,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
讲什么工作都是革命工作。
讲秘书工作的重要意义。
讲也不会总让你当秘书。
又讲毛主席有个秘书,一干就是10多年。
等等,等等。
季中权心里说:你扯到哪里去啦! 据说,在“东总”一次高干会上,林彪讲了个故事。
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苏军士兵趴在雪地上修理汽车,快冻僵了。
有人问他,天这么冷,怎么还这样干?那士兵哆哆嗦嗦地说:斯大林知道我!斯大林知道我!林彪问:这种政治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受到什么启示? 能从这样一件小事中透视出政治工作的威力,并“活学活用”的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政委,在黑土地“万花筒”时期,对国内外政治大风云看得那么深透,60年代又大抓“活思想”,此刻,对每年一起生活,工作的秘书的“活思想”,竟然一无所知到这种地步! 大智若愚——也算愚到家了。
这倒正应了蒙哥马利的一句话:“极端紧要的是,一个高级指挥官绝不应埋头于琐事堆中。
刘亚楼说:把他抓回来。
林彪说:要尊重他的意见。
有的老人说:林彪尊重人格,把你当人待。
在黑土地上在林彪身边工作过的老人说:给林彪当秘书,当警卫员,当厨师,非常好当。
林彪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在锦州西部准备打大仗,有敌人,没部队,林彪急得半夜爬起来踱步。
梁兴初1师和黄克诚3师到了,多少年没见面,大家“林师长”,“林师长”地叫着,恨不得抱着行外国礼。
林彪“嗯”着,握握手就问部队怎么样,装备怎么样,情绪怎么样。
不明底细的人看着,那情景,用句黑土地上不
先消灭援军再攻城,就能攻下来。
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技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大会讲,小会讲,专门开会讲。
不是要把谁讲得抬不起头,而是为的使大家从败仗中振作起来。
怎样振作?把教训无巨细一条一条摆出来,摆深摆透,摆得明明白白。
然后,再一条一条理出对策,反复演练。
一句话,要赢得明白,更要输得明白。
一些老人说,林彪非常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教训。
一个败仗讲起来没完。
吃亏是师傅,坏事变好事。
若没有四平“走麦城”和大讲“走麦城”,辽沈战役前的攻坚大练兵,就不会搞得那样深入、彻底,锦州就不大可能那么快打下来。
林彪不但抓住自己“走麦城”不放,还注意吸取别人过关斩将的经验。
像1946年9月12日这样的电报,笔者还见到几封:军委:我们甚盼吸收关内作战经验,望将冀鲁豫及苏北等地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夜战经验在战役,战斗,在技术上的各种办法陆续告我们以便研究吸收。
林 文日 1948年10月23日,林彪、罗荣桓在给各纵队并报东北局、军委的一封电报中,剖析了沙后所和王道屯两个战例(影响并不很大,但颇典型的两个“不良战例”)。
毛泽东在向各野战军转发这封电报的电报中说:这种情形,恐怕不但东北部队有,你们所属部队也会有的,不过你们在战术问题方面给我们反映太少,我们无从知道。
⑩采访中见到那么多战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而且大都是精装本。
其中,没见到一个打败仗的战例。
据说,美军的军事演习,为了使官兵对未来战争的残酷性认识得更深刻,促使其刻苦训练,每次“战斗”都是敌胜己负。
千篇一律,难免使人厌烦,因而那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但是,战例战无不胜,是否也走了极端? “东北王”其人 有的老人说:林彪这个人我讲不清,你也写不清。
有的老人说:真要讲起来,谁都不能信。
末了,几乎都要补充一句:他后来怎么变成那样子,我可不知道呀。
(一)像个苦行僧 “机智”、“敏捷”、“果断”、“刚毅”、“深刻”、“冷静”、“稳健”……用这些词形容林彪都不过份。
但千万不能说“幽默的林彪”——尽管人们经常把“机智”和“幽默”联在一起。
除了一位老人,别人都说从未听林彪讲过笑话。
这位老人敢也只经历过一次。
是秀水河战斗后,到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在饭馆吃过饭,不知兴从何来,林彪讲了一个笑话。
如果有个题目,应为“一个苏联人和一个中国人对话”。
苏联人:喝酒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抽烟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嫖女人吗? 中国人:不。
苏联人:那活个什么意思呢? 中国人:…… 讲的和听的,都没笑。
这个没有引发笑声的对话,对于讲笑话的人,倒是够意味深长的。
林彪不吸烟,不喝酒(必要埸合,象征性喝一点),也不讲究吃。
每顿两菜一汤。
大多是白菜(或酸菜)炒肉,有时是炒瘦肉丝,或是炒鸡蛋什么的。
另一个固定是黄豆:炒黄豆,或炸黄豆,或煮盐豆,或是豆腐。
反正黄豆是必不可少的。
不但饭桌上顿顿有,平时也抓着吃,就和黄豆过不去。
来了客人,也唏里哗啦倒一盘,好象谁都和他一样爱吃炒黄豆。
“永远健康”时,也爱吃炒黄豆。
有时加盘菜,他就说:别这样嘛。
有时也不说,也不吃。
再就不加了。
秀水河子战斗前,在法库,一个地主听说来了个“总司令”,请吃饭。
有个酸菜炒白肉。
瘦巴巴的林彪从不吃肥肉。
被劝不过,试探着吃了口。
从不谈论吃喝的林彪回来后,说:好吃,好吃。
连说两遍,又说:再不能吃了。
意思是,再不能到有钱人家吃饭了。
和林彪吃了近两年饭的季中权老人说,和他吃还不如和警卫员吃。
据说,罗荣桓和刘亚楼吃得都很好。
下边一些纵队司令和师长,团长,就更不用说了。
“大烧锅”李作鹏等人能吃能喝,会吃会喝,就在林彪眼皮底下吃喝。
不讲吃,也不讲穿,给什么穿什么。
量体裁衣,伸胳膊伸腿的,裁缝怎么摆弄怎么是,像个木偶。
从未听他说过哪件衣服质地如何了,样子好坏了,合不合身了什么的。
还不爱玩,也不会玩,什么嗜好也没有。
在双城打过两次猎。
刘亚楼看他太累了,鼓吹去的。
到哈尔滨邀请他去跳舞,有时去,有时不去。
舞姿平平,总不长进。
一次,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举办舞会。
一个苏联女人,不知嫌林彪是个“三等残废”,还是嫌他刚从双城回来,身上有股味儿,反正是拒绝了他的邀请。
尴尬极了。
总领事大发雷霆,呜哩哇啦把那位高傲的女同胞臭骂一顿。
那以后,舞就跳得更少了。
有时看看书。
一是军事,二是哲学,都是马列和毛泽东著作。
看得认真,红蓝铅笔划得沟沟道道的。
三是医书,都是中医书,边学边用,活学活用,给自已开药方。
一次让秘书去买砒霜,秘书吃了一惊。
他说:你不懂,我这种病吃点砒霜好。
有次吃错药了,半夜三更爬起来,双手扶墙哆哆嗦嗦去开灯。
秘书醒了,来扶他。
他说:没关系,有点不舒服。
都说他生活枯燥乏味儿。
有人说他像个苦行僧。
(二)像个呆子 不光对身边人吃吃喝喝不管不问,别的什么事也不管不问。
谁军容风纪不整了,谁喝醉了,谁吵架了,他都好象看不见,听不见,不知道——两耳不闻窗外事。
四平保卫战期间,警卫员坐在炕上擦枪,走火了,一梭子子弹穿过窗户从屋檐下射出去。
人们脸色全白了。
正在屋外窗前踱步的林彪,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继续踱步。
在哈尔滨,一个警卫员大白天上街,枪叫人抢跑了,衣服扒得就剩条裤头,窝窝囊囊哭着回来了。
大家这个气呀,说你算什么军人,男子汉哪。
林彪停止脚步,瞅瞅那个警卫员,又瞅瞅大家,那目光像不食人间香火似的;这有什么值得惊惊怪怪的呢?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军工部主任夏桐老人,自称是“二烧锅”。
平津战役后,南下到武汉,给林彪当了3年秘书。
衡宝战役打响前,他喝多了,醉得稀里糊涂。
醒来见大家忙得一塌糊涂,一下就吓醒了。
他提心吊胆地瞅着林彪,林彪好像根本不知道,再没提这事儿。
季中权老人说,林彪跟他生过一次气---近两年就这一次。
1947年春,他和双城一个姑娘谈恋爱,要结婚了。
他不够“278团”条件[注:27岁,8年党龄,职务正团],年龄不够。
林彪是个非常注意政治影响的人。
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的秘书,带头违犯“278团”规定,会造成什么影响?爱情价更高,党纪军纪更严厉。
他想好了,只要林彪说出个“不”字,就决心咬牙吹了。
林彪却始终没说什么。
结婚时,新郎请岳父母下顿馆子,花2元7角钱,林彪还写个条子,让供给处报销了。
但是林彪明显地不高兴了,生气了。
其明显的尺寸,微妙得也只有季中权才能觉察出来:过去是“小季,记录”,现在成了“季秘书,记录”——多一个字,变两个字。
婚后不久,他就离开林彪了。
是他自已要走的。
在延安时季中权就和叶群在一起,都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会干事,还是叶群的党小组长。
都是学生出身,挺谈得来。
有人追叶群,叶群不干,还请他出面帮忙。
叶群“提升”为林彪夫人后,气魄就不一样了。
在东北,除工作外,林彪从未让季中权干别的什么,叶群则抓住影就“季秘书”,“季秘书”,什么都支使。
工作苦呀累呀,他都不在乎,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叶群那个样子:“林总”都不这样,你算老几?”到延安去的青年学生,一是追求国格,不当亡国奴,二是追求人格要自由,平等。
倘若换个人,他也能忍着。
可你叶群也是一样的学生,怎么当上“太太”就变了嘴脸? 他早就想走人了。
现在违犯了“278团”规定,无形中不知会给林彪带来什么影响,他觉得对不起林彪,走了也许能好点,反过来再想想,又有点舍不得,再一想叶群,还是走人。
是哈尔滨铁路局公安处长李言(去世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把他弄走的。
在延安时,李言是中央研究院党委书记,季中权的老首长。
把他弄到公安处当了个科长。
(老人说:到公安处吃得可好了。
在哪儿也比在林彪那儿吃得好。
)一个铁路局公安处长,敢把“东北王”的秘书撬走。
这在今天看来,也真够“胆肥”的了。
在一起生活两年左右,不能说没一点感情。
更重要的,大概还在于季中权出色的工作。
季中权走后,秘书增加到两个,后来又增加到三个。
季中权一个人,又是最艰难时期,一切都处理得妥妥贴贴。
林彪和季中权谈话,做思想工作希望他留下。
讲什么工作都是革命工作。
讲秘书工作的重要意义。
讲也不会总让你当秘书。
又讲毛主席有个秘书,一干就是10多年。
等等,等等。
季中权心里说:你扯到哪里去啦! 据说,在“东总”一次高干会上,林彪讲了个故事。
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苏军士兵趴在雪地上修理汽车,快冻僵了。
有人问他,天这么冷,怎么还这样干?那士兵哆哆嗦嗦地说:斯大林知道我!斯大林知道我!林彪问:这种政治工作是怎么做的?我们应该受到什么启示? 能从这样一件小事中透视出政治工作的威力,并“活学活用”的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政委,在黑土地“万花筒”时期,对国内外政治大风云看得那么深透,60年代又大抓“活思想”,此刻,对每年一起生活,工作的秘书的“活思想”,竟然一无所知到这种地步! 大智若愚——也算愚到家了。
这倒正应了蒙哥马利的一句话:“极端紧要的是,一个高级指挥官绝不应埋头于琐事堆中。
刘亚楼说:把他抓回来。
林彪说:要尊重他的意见。
有的老人说:林彪尊重人格,把你当人待。
在黑土地上在林彪身边工作过的老人说:给林彪当秘书,当警卫员,当厨师,非常好当。
林彪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在锦州西部准备打大仗,有敌人,没部队,林彪急得半夜爬起来踱步。
梁兴初1师和黄克诚3师到了,多少年没见面,大家“林师长”,“林师长”地叫着,恨不得抱着行外国礼。
林彪“嗯”着,握握手就问部队怎么样,装备怎么样,情绪怎么样。
不明底细的人看着,那情景,用句黑土地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