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他家被搬空了

关灯
来,比哪个英雄更无私更英勇。

     枫江百姓喏喏的,互相对视一眼,心里怦怦跳。

     “咋回事?好像说的你家男人?” “谢家的也有人说……” 他们不敢吭声,但他们预想中,不会顺利的探亲,比想象中更顺利。

     亲人相见,抱头痛哭,跟随而来的书生为之动容,作诗一首,流传出去,被人编了曲调,成了新童谣。

     县内变化这么大,常知县怎能不过问? 夸朝廷、夸圣上,他不会反对。

    可他恨江家人是木头,就不能也夸夸他这个一县之主吗? 风波席卷,他不能跟圣上争名声,也不敢争。

     他去农庄慰问的次数终于变得频繁,看着红榜上大字写着“丰州县衙出资八千两”时,他表情略僵。

     老狐狸顺势笑起来,跟迎过来的江知与赞道:“你不错,你们江家后继有人,你很会做事。

    ” 要是知道夸夸他就好了。

     江知与心领神会,带他去晒场,跟大家介绍常知县。

     这次能把大家接到农庄,都是因为常知县会变通,信任江家能做好,也关心百姓生活,盼着他们早日安定,过上好日子。

     百姓们正是对朝廷信任度最高的时候,见官也是要跪,一声声的“青天大老爷”喊着,常知县笑意藏不住,眼角眉梢都见喜。

     此时的江府,又一次迎来拜访热潮。

     再次以李家当先,来的还是李家大少爷李玉阳。

     谢星珩看书间隙,稍作休息,带着越长越活泼的汪汪出来见客。

     红榜贴出来,李家也出尽了风头。

    很多百姓听了李家出资,都夸他家大气,县里还有几家小铺面卖油,更有货郎挑着油桶走街串巷的卖油,可现在,大家都愿意去李家油坊买油了。

     李玉阳来得不客气,略一拱手,就坐到客座,自个儿拿了茶喝,也吃口点心,笑得眼尾生纹,乐滋滋的。

     “你家会办事啊,现在出去走一走,谁不夸两句啊?我路上碰见黄家老二了,他八百年不出门的人,也在挑礼,估摸着过会儿就来了。

    ” 谢星珩仔细打量他,李家这位少爷实在不像个心机深沉的人,跟他老子差远了。

     他故意问:“你家捐了五千两,你还笑得出来?” 李玉阳看起来不知道他家实际出资是一万两,还当他家没亏。

     “可你家出了八千两啊。

    ” 真傻。

     八千两还在兜里呢。

     已经花掉的,是常知县的八千两。

     等事到临头,看他有没有胆子吞下这笔钱。

     事赶事,人赶人,黄家二少爷确实拎着两包糕点来了。

     他做书生打扮,人很文静,看一眼李玉阳,讲话细声细气,开口就把爹娘卖了。

     “我爹说你家办了件好事,我娘让我买了糕点来。

    ” 谢星珩:“……” 怎么两个少爷,一个比一个傻。

     对比起来,大堂哥确实优秀得亮眼了。

     谢星珩问:“那你来做什么?” 黄乐文没坐,作揖行礼,问谢星珩:“那些时政相关的内容,你这里有书吗?” 谢星珩:“……” 好直白。

     来喜接了糕点,放在他边上的小桌上。

     谢星珩顺手拎起,感受到分量,心中讶异:天呐,原来是扮猪吃老虎。

     都满城宣传了,无所谓口述还是文稿。

     谢星珩说:“有啊,在书房,你跟我来吧。

    ” 黄乐文眼露感激之色,匆匆跟李玉阳别过,随谢星珩进后院,到了自闭间。

     李玉阳不甘示弱,紧随其后过来。

    李家几兄弟都不是读书的料,他说要给他小儿子拿书备用。

     谢星珩笑眯眯不拆穿,带他们穿堂过巷。

     青瓷花瓶红珊瑚,蜀绣屏风玉白菜,大儒真迹墙上挂,金玉摆件满八宝。

     李玉阳啧啧称赞:“我家没这些东西,我爹总说家里人多,摆出来砸坏了可惜。

    ” 黄乐文小声说:“还是要有一两件的,哪怕素一点,看着养眼。

    ” 李玉阳点头,更加肆无忌惮的打量。

     “确实漂亮,我回家也要捣鼓几件出来摆着看。

    ” 这是谢星珩故意摆的。

     钓的就是李黄两家的大鱼。

     他们两家来看过了,才能确定江家是真的飘了。

     赈灾是好事,夸朝廷是好事,难民得以安居乐业也是好事。

     可江家作为商户,在接管了难民以后,还能如此奢靡的过日子,就是坏事一件。

     他们是来探风声的,书只是个借口,谢星珩就拿了书童抄录的,一人一本,再多没有。

     送客之后,他拆了两家的礼物。

     李家生怕江家没有超规制的东西,送来了一条八兽金腰带。

     兽头凶猛,栩栩如生,工艺精巧细致,一看就很适合英武之人佩戴,给江承海正合适。

     谢星珩前不久才知道,商户人家不能用兽纹。

     这兽首自然也不行,更别提是八兽金腰带了。

     黄家实在,两包糕点拆开,里边卧着八根金条。

     谢星珩手头不准,只感到重。

     他拿戥子称,一根金条十两,合计八十两。

     换算成银子,有八百两。

     送钱? 所以黄家是想两头沾,当个中立的墙头草? 他拿上金条金腰带,带着汪汪,出门来看,王管家早等着了,他便直说:“东西都收了吧。

    ” 王管家应声,带人清场装箱,今日就押送上船,镖局暂不说亲的人带队,叫了两个因伤退下的镖师陪同,一路北上。

     金腰带是李家送来的,不能一起处理,会被顺着源头找到。

     谢星珩去镖局,找徐诚,让他连带金条一起,看哪个门路能销赃。

     徐武愁得很:“诚哥儿三天没回来了,也没个口信。

    ” 与此同时,宋明晖和姜楚英也抵达了丰州县。

     算上路程,两人离乡五十多天,回来时,对家乡的眷念都在陌生的热闹里消磨。

     什么江家赘婿有个英雄哥哥。

     什么枫江百姓平凡却不平庸。

     什么女人夫郎也能撑起半边天。

     …… 什么朝廷英明,圣上仁慈。

     又什么天佑大启,国泰民安。

     还有什么爱国商户,百姓互助。

     宋明晖:? 姜楚英在里边还听见了她儿子的名字。

     秀才相公下田,与百姓打成一片。

     姜楚英:? 两人急匆匆回家,正巧遇上王管家送货出府,府中就剩王管家的小哥儿来巧盯着。

     宋明晖进门就眼前发黑。

     他家被搬空了。

     正厅里连盆花都没有了。

     来巧见了他,还怪开心的。

     “主君!您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