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拜年

关灯
拜年是个忙碌又繁杂的事。

     谢星珩跟江知与半路遇见林庚跟徐诚,两对夫夫转向,先来江家。

     留下礼物,四个人又转道去林府。

     到了林府,没坐一会儿,本地女官就结伴来给林庚拜年。

     她们之后,本地其他职官也来了。

     在这些职官里,还有一个江老三混在里面。

     谢星珩被林庚叫到前面一起待客,主要是跟女官们议事。

     江知与就跟徐诚在后边说话,间隙里接待几个跟着夫君出来拜年的妇人、夫郎。

     江知与年前写的信件,已经从嘉源省转送到了津口县。

    那时他在信里提到过人才的事,希望能从徐诚这里打听下,看林庚有没有朋友推荐过来。

     还有果酱厂的招工事宜。

    钱、人之外,还要让徐诚找林庚商量,看怎么修个路。

     不用多好的,能过车走人,坑坑洼洼的地方填一填。

    有大的石头、拦路的树,都给挪一挪。

     徐诚全都点头说好。

     “你不提,我也要说的。

    林庚让我问问你要不要人手,来年你们要给老家安顿好,做好你夫君会被外放的准备。

    ” 人才之外,就是事业。

     事业的事,徐诚已经想开了,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不拧巴着逞强硬撑。

     能快速成事,就不要因为面子问题拖着。

     这件事还是糖厂壮大以后,他想开的。

     他看见了一个大型工厂开起来以后,能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跟这些比起来,面子不重要。

     江知与问:“那别人的认可呢?” 徐诚捧着手炉,笑呵呵道:“那要看什么人了。

    我之前也没想明白我究竟要得到谁的认可,就知道要别人认可。

    出来这几个月,我跟着林庚东跑西跑,没感觉谁瞧不起我。

    他也教我一些事,跟我说你夫君的声望问题。

     “我仔细想过了,男人们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读书人都想当君子,说起话来,都是怕天下人耻笑。

    所以我不需要考虑太多,我对得起良心,尽我所能的帮助百姓过好日子,得到百姓的认可,就够了。

    ” 江知与听他这一番话,对徐诚的许多担忧,就此瓦解。

     他总会担心徐诚的性格,待在现在的位置上,会有诸多不适应、束缚,他会困在其中,可能会钻牛角尖,也可能会有很多难言的委屈和无奈。

     但徐诚能想明白这个,说明他心境很开阔。

    一般的琐碎小事,或许能给他添麻烦,但不能难倒他。

     江知与很为他开心。

     徐诚也问他:“你呢?决定好去外头闯荡了吗?” 江知与点头。

     “嗯,决定了。

    ” 从他跟徐诚合伙开糖厂的时候就决定了,只是事业起点在丰州县,看起来不起眼。

     两人聊着以后的事,江知与突然意识到,以后不止要远离家乡,连好友都不能常见,不由红了眼圈。

     徐诚跟他心情一样,擦擦眼睛道:“很奇怪,我之前跟表哥一块儿往南地打通那里的联络点时,一走几个月。

    现在跟着林庚,又南下数月。

    时间都挺长的。

    真走了吧,反而没觉得有什么。

    说起以后要很久不能见面,心里现在就难受起来。

    ” 江知与说:“可能是我们说话太矫情的原因。

    ” 徐诚听着直笑:“对,想太多就会难受!” 他们振作精神,详细规划了下糖厂的发展规划。

     徐诚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在南地,即使林庚另有差事,去了别的地方,他也会留在南地。

     这里有皮料,有果酱果干,有蜂蜜。

    未来还会跟糖厂联动,有他的事业。

     他还要看着南地把一条条的路修起来,这必须要有人监工,否则拨款一级级克扣,再多的银子,砸进来都填不起窟窿。

     江知与告辞前,徐诚低声跟他说:“林庚说,你夫君取中的可能很大。

    但外放是一定的,可能是东部沿海地区,也可能是西北边疆。

    沿海地区有盐田,势力复杂,要杀人,就往这里送。

    ” 不杀人,就是另外一个地方。

     这些事,谢星珩都还不知道。

     江知与很感谢徐诚。

     徐诚拍拍他肩膀,“别想太多,我们一起长大的交情,人在变,情义不变。

    ” 这件事太重要,江知与回家,跟谢星珩是在空旷的院子里低声说。

     谢星珩有印象。

     上一回在空旷的院子里议事,还是乡试以后,在京城镖局,跟四位先生说朝局。

     江知与跟他说,只是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我有跟舅舅学盐务,回家以后会继续跟他学,也会再找大表哥请教。

    ” 不论会不会去东部城市,都做好准备。

     势力复杂的地区,这些弯弯绕绕就格外重要。

     谢星珩相信他的能力,现在不是客气包揽的时候,他只说“辛苦”,“我也会努力的。

    ” 夫夫俩默契的不跟两个爹说,把事情压心底。

     他们大了,孩子都有了,该撑起家里的一片天了。

     年初三,江致微跟卫泽过来拜年。

     拜年时,又给江承海和宋明晖敬茶。

     这次江承海跟宋明晖都给他们一份礼,精挑细选以后,没挑花哨、不经用的。

     他们给准备了五对木簪子,平时夫夫俩可以用。

    又有两盒好墨条,给江致微的,津口县买不到什么好墨条。

    还有两根金条,是给卫泽的。

     津口县日子苦,江致微心里梗着,果酱厂开起来以后,他也不会把盈利的钱拿来用。

    家里总要开支,他当厂长的月钱够用。

    这两根金条,一是给卫泽底气,二是家里有突发状况时,能有钱应急,不至于两眼抓瞎。

     江致微跟卫泽都磕头,受了礼,在家留饭。

     果酱厂要开了,有许多杂事需要再确认。

     三个男人在一桌说,三个夫郎也凑一桌说。

     江知与给卫泽两个厚本子,本子内容很杂,时日太短,他来不及整理。

     他跟卫泽说:“这是我出来经营糖厂、糖铺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还有一些错误纠正,一些对管理、定价,尤其是生产计划的制定方式,我经过很多次的实践调整,已经有了标准性的判断依据。

    ” 卫泽不识字,但江致微可以教他。

     江知与说:“你到时让堂哥先看一遍,做个整理,然后也教你。

    你们俩都要会,万事有人商量,忙起来互相帮衬。

    ” 卫泽捧着本子,眼里有感激和佩服。

     他都没认几个字,江知与却能写出这么多东西。

     他也知道江家人要离开津口县了,这几天在家收拾整理,也去街上逛,有江致微做参考,准备了些当地的特产,看着总感到寒酸。

     卫泽是个爽利人,纠结只在心头过。

    想一想江家人的为人处事,也自问这些是他目前能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东西,就咬咬牙带过来了。

     这时给到江知与,他表现得大方,还跟江知与说某某食材怎么做最鲜、最好吃。

     津口县山多树多,卫泽拿来的多是山货。

     菌子多,都是晒干了的。

     江知与很惊喜:“我夫君很爱吃,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