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名声”的代价

关灯
的路子跟他们都不一样,以前接触,就知道他爱开门见山,不爱玩虚的,都当他是外行人,不懂内行的道道。

     这不,快一年没见着他人,对他的行事风格陌生了些。

     今天见面,劈头盖脸被他怼一顿,里子面子都不留,让两个年过中年的老板都赤红一张脸。

     谢星珩叫上白喜文:“走,下午还要开会。

    ” 下午的会议,是供货商会议。

     有铺面的大供货商、负责在乡镇收货的中小供货商,都要来。

     面前这两个人,却没有接到邀约。

     谢星珩的帖子提前发出去,商人们各有小圈子,会私下交流。

     他们原以为是谈完铺面买卖,顺势跟着谢星珩一起去逛小集开会。

     现在谈崩了,还把人惹急了,谢星珩直接走人,都没有说要他们一起去开会。

    两人愣愣坐原地一会儿,脑子懵懵的,反应过来以后,他们急忙忙追出去,大路上不敢拦江家的马车,就在旁边跟着。

     马车里,谢星珩跟白喜文说:“我记得你们家在上水县的风评也不错,从不做故意欺压人的事。

    做人留一线,做生意,也讲究诚信、厚道。

    到了丰州县,也照这个来。

    咱们可以带着他们发财,但不能做一个谁都能伸手捞一把的敞口钱袋。

    ” 白喜文神清气爽,又得了准话,整个人都焕然新生了一样。

     “好嘞!” 逛小集后门,已有很多小轿停在巷里。

     这时代,县城里转转,是坐轿子多。

    车辆多是远程、拉货用。

     谢星珩坐不惯轿子,家里马车都给他用了。

     前面堵着,他们提前一条街下车,两个老板也前后脚追上来,跑得直喘气。

     白喜文心情好,问他们:“你们来做什么?” 他们听了就心里咯噔,硬着头皮说:“来、来开会……” 白喜文现在可有底气了。

     他说:“我记得我没有给你们发请柬。

    ” 两个老板立时急了:“这不是供货商会议吗?你不能因我们不卖铺面,就故意打压我们啊,做生意没有这样的!” 白喜文点头:“确实,做生意没有这样的。

    我拿出诚意,你们不把它当回事。

    那我们之间的合作,还有什么意思?” 不是不能对价格有意见,是要拿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价格,把问题摊开来说,只等着江家喊价,这还谈什么谈? 他们进了铺面,就有伙计来拦闲杂人等。

     有的供货商来得晚,见这两个老板在外头愁眉苦脸的也不进去,便问了一句。

     一顿饭的工夫,他们就把人给得罪了。

     明知道得罪了,心里也着急害怕了,但嘴巴快,偏说:“这不是江家要买我们的铺面吗?中午没谈成,现在连会议都不让去。

    ” 听见的供货商们,都面色各异。

     江家是厚道人,这是他们的固有印象,也都是因此获利的人。

     江家真想最低成本扩充逛小集的规模,都不用带着他们一起挣钱,就这么开着铺子,什么都不用做,他们都能因为客人少,卖不出去货,自个儿经营不下去,把铺子转卖了。

     江家这般红火,没点硬本事,谁敢在他们门前开铺面抢客人? 铺面难出手,那就只能降价处理,价格定不会好。

     而且这条街都是逛小集的了,卖掉铺面的老板,都乐呵呵的,没听说谁不好,只说不习惯。

    但不用忧愁销路,人也少了烦闷,看着精神头都很好。

     心里思绪一转,这些供货商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面前这两个老板不老实,欺负江家仁善。

    又或者是江家装不下去了,今年要大刀阔斧的干了。

     事情如何,他们不会明晃晃在逛小集门前议论,都等会后再打听。

     这头冷清下来,那两个老板才拍脑袋,捶胸顿足好不后悔。

     “多嘴多舌!” 他们是想着江家不会把他们逼急,但人都是有气性的,门前败坏名声,影响可大了! 名声影响的事另说,供货商会议,在后院里展开。

     人多,都在长条板凳上挤着坐。

     谢星珩跟他们说:“开会条件差了点,大家坚持坚持,我长话短说。

    ” 跟供货商的会议,重点就三个。

     收货标准、再次整合,以及“联动活动”。

     收货标准这里,他需要再次严厉声明,一定不能因跟某某人关系好,就放松验货标准。

     逛小集这里都会有记录,货品连续不及格,会做降级处理。

    多次降级,就解除合作。

     整合则是针对乡镇收货的中小供货商,他们会有地盘之争。

    还有人看着别人干得好,自个儿仗着亲族人手和财力,把这个生意盘下来。

     谢星珩不管是谁来做这个生意,逛小集有认准的供货商本人,不是打着名号来就会收下的。

     冒名顶替,一并除名。

     合伙经营的,最好双方一起来做个登记。

    货品级别不同,收货价位不同。

    不能去挣这个差价。

     收货和整合,说起来都是“质量”。

     谢星珩直言道:“你们好好供货,我就大方给钱。

    你们要从中耍心眼儿,坏我家铺面的名声,我就不跟你合作。

    逛小集发展很快,人手很多,可能会有兼顾不到位的地方,需要大家伙自觉一点。

    我们干得好,生意长久,百姓认可了,才会有长长久久的钱挣。

    破坏这一点的人,我就认为他不适合跟我们共事,那只好把他踢出局。

    ” 往事不究,从今算起。

     这个话让供货商们紧张又放松的。

     最后一个联动活动,是谢星珩想好的调整方式。

     县里很多商铺都有做供货商,自家铺面也在卖东西,因不好记录,活动算起来繁琐,也容易造假出错,这些供货商的铺面,是不参与逛小集活动的。

     百姓们为了优惠,离得再远,也优先到逛小集来。

    这样子,供货商的铺面里散客就少了,百姓们也不方便。

     县城这么大,长久以往,不是好事。

     谢星珩新定了规则,已经在刻印消费券。

    到时进店的百姓,都能拿上一张。

     以后去供货商的铺面里消费,根据消费券做记录,享受折扣。

     简便过后,账目依然是一笔烂账。

     谢星珩又另想了法子。

     凭借消费券去供货商的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