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名声”的代价

关灯
可以有折扣,但出货价不能低于逛小集的售卖价。

     也就是逛小集卖十文钱的货,他们不能卖十一文钱。

     这个区间随他们拿捏,可以参考逛小集的活动力度,在不亏本的区间定价。

     因没拿货到逛小集卖,这部分收益,都是他们自家的营收。

     相当于逛小集给他们引流,他们搞活动留住顾客。

     这是自愿性质的,愿意参加的商铺,过来挂个名。

    伙计好做推荐,消费券上也会盖章,激活使用。

     这会更加利于有商铺的供货商,他们听着喜滋滋的。

     中小供货商才听完“整合”,再有这个,也心动。

    用他们新学来的词语,这次生意就是“批发零售”两头吃。

     供货商只是合作关系,确定标准,给他们引流,带他们吃肉喝汤就够了,跟合伙人的待遇不能类比。

     这三点说完,谢星珩顺带提了“合作态度”问题。

     “我们家行事作风你们都看在眼里,我自认在逛小集主事以来,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

    但你们有些人,别因此发飘,当我是傻子。

    在商言商,能谈就谈,别摆着架子说含糊话,大家都很忙,这样耍人玩,我可不陪。

    ” 谢星珩又单独点名,留了两个主收竹编、草编的商人,让其他人散会。

     要快速攒钱,货品销售渠道必须要广阔。

    卖得更远,需要更好的包装方式。

     陶瓷之外,还有木头。

     木头之外,就是这些编织物了。

     津口县的竹林少,因耕地面积有限,稻草也少。

     他要在丰州县做点积累,现在开始筹备,人手足够的话,能在果干产出前,攒万把个盒子。

     包装还是得有点样子。

     这玩意儿便宜,他能先垫付。

     有生意上门,这两个商人都笑得牙不见眼。

     今天会议正式结束,对门两个老板还在外头等着,想跟谢星珩和白喜文再谈谈商铺的事。

     谢星珩没空跟他们谈:“你们找白掌柜的说。

    ” 白喜文也不跟他们谈。

     “可不敢买你们的铺子,平白担了骂名,绝你一家的活路,我哪有这个胆子?” 他趁着会议的热乎劲儿,转头去了对街别的铺面。

     挑的是油布铺面跟蜡烛铺子的邻居,过去问问铺面要不要卖,约个日子好好谈谈。

     白喜文知道谢星珩的目标,既然这一条街的两排商铺都要拿下,先拿下哪家,后拿下哪家,又有什么区别? 这条街的商铺老板,多多少少都猜到了江家的野心,也都起了点抬价的心思。

     一锤子买卖,不挣白不挣。

     今天才结束会议,还有两家商铺的活例子摆着。

     江家没直说,也没对人家做什么,只是不合作罢了。

     不合作,那不就是正常的竞争吗?现在谁能竞争过江家? 以地段、人流量说事的老板,迟早要因铺面砸在手里,折价处理。

     这一个头带得好,白喜文再上门谈买卖顺利了很多。

     供货商有了别的生意路子,铺面就不重要。

    他们拿了银子,还能去别的地方换个小门脸,有着逛小集引流,怎么不挣钱? 这是划算的买卖,不贪心,就能成事。

     白喜文的银子就够扩展两间铺面,他挑着油布、蜡烛的街坊买,余下的一家不看,像在赌气一样,彻底把这两间铺面围起来了。

     油布铺子的老板还能撑一撑,买蓑衣的人跟买雨伞的人,本来就不是同一批。

     蜡烛铺子也想熬一熬,但王家给他们带来了重击——王家子梦游地府的故事,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

     现在百姓们都知道了一件事,给祖宗们烧的纸钱,还有假货! 就像他们拿到了锡做的银子,草纸画的银票,是花不出去的! 即使故事里说得明明白白,金银元宝是硬通货,随哪家买都行,但百姓们就认准了地府认证的王家纸钱铺! 清明将至,蜡烛铺的老板恨不能也去地下躺躺棺材,好让他也梦一梦,跟祖宗们说说话,打听打听这是不是真的。

     世人都不知道真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王家没有持续性宣传,三月里依然满城议论。

     阎王爷和地府的事,什么话本里都少提及。

     王延根据谢星珩提供的场景、职官构成,把地府描述得恍若真城,好似地下真有这么一座由亡魂构成的世界。

     他们没有不信的。

     有人怕清明买不到好货,纷纷提前囤货。

     这般操作之下,蜡烛铺子首先撑不住了。

     蜡烛铺的常老板带上了十足的诚意,去找白喜文重新商谈。

     照着市场价来,也不用白喜文给他上浮一成。

     白喜文说拿不出来那么多钱也没关系,他们可以先签契据,他信得过江家的信誉。

    他只求继续做逛小集的供货商。

     白喜文笑了:“常老板,现在生意场子变了,王家发展起来了,他们不需要供货商,需要更大的厂房。

    你可以考虑一下,跟他们家合作,做他们的合作作坊。

    接王家的订单。

    至于铺面……你先把作坊的事解决完再来找我吧。

    ” 常老板颓然坐着,不知事情怎么就发展成这样。

     他有着铺面和作坊,原是大供货商。

    现在铺面没生意,仓房压着货。

    江家把他们拒之门外,介绍给王家。

    那常家成了什么? 常家和乡镇那些手艺人没有区别,只是一个按需供货的。

    王家是中转站,他们连个供货商的名头都保不住了。

     他撑着脸面继续说:“白掌柜的,这事你看能不能再商量商量?铺面的价钱可以再谈……” 白喜文抬手:“不用谈,铺面最低也是市场价。

    这个不会改。

    但供货的事,不是我不帮你,是你们把路走窄了,还偏偏撞了上来。

    ” 杀鸡儆猴了。

     常老板也是老生意人了,他抹把脸,笑得牵强:“那还有转机吗?” 白喜文不把话说死:“丰州县就这么几家做纸钱生意的,王家刚起步,经验浅,还需要你从旁帮扶。

    ” 做得好,可以从王家这头曲线上位。

     常老板这才振作起来。

     生意起伏是常事,一次错误决定,就可以万劫不复。

     他还有翻身的机会,已经很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