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我要抱抱你(捉))

关灯
赶考的书生们,正月十六出发。

     路上积雪在化,泥泞难走。

    加上要照顾两个小孩子,到了二月初三,才进了京城的城门。

     谢星珩决定下场考试,就跟京城的熟人们写了信,过了十五,就有人在城门附近等,到了二月份,好些人都着急上火了。

     今天何镖头夫夫俩都来了,顾慎行跟他们打了半个月的照面,一问发现是等的同一个人,便结伴接人。

     眼见着从丰州县来的赶考举人们进城,他们又从中找到谢星珩,才舒了口气,放下心来。

     何镖头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住所,是他们提早租下的宅院。

     他们暂时不敢在京城买宅子,京城地贵房贵,靠着种地,还没把药田、药虫的培育投资挣回本。

     顾慎行原说给谢星珩接风洗尘,接他们夫夫俩到府里住。

    因谢星珩来得太迟,还得去衙门登记,便不提这事,陪同着一起到贡院附近的宅院,路上约好考完以后,怎么着都要见一面,喝一场。

     他先回家,让谢星珩他们先安置。

     屋里都收拾妥当了,来的举人多,宅院小,暂时两两一间。

    谢星珩一家四口住一间。

     何书文看他们带着孩子,怕不方便,说接到农庄那头,帮忙照看着。

     两个宝宝一听要把他们接走,就紧紧抱着两个爹,眼神又委屈又警惕。

     他俩开始记事了,去年过年前,赶了一场路去津口县。

    今年过年后,又赶路来京城。

     每一回都有亲人不在,这次好久没见着两个爷爷,他们想念得紧。

    到了异地他乡,更是离不开两个爹。

     江知与抱着他俩哄:“不怕不怕,爹爹走到哪里都带着你们,不送你们走。

    ” 何书文满眼歉意,也跟着哄。

     今天天色晚,把人安置妥当,何书文留了人照顾,先跟何镖头回农庄。

     江知与想出门送送,一踏出门口,两个小宝就要哭,无奈,只能让谢星珩去送。

     谢星珩跟他们说:“天冷,路难走,临近考期,书生们的情绪也比较敏感,这阵子你们就不用常来,等我考完,我带着小鱼和孩子,去农庄转转。

    ” 贡院附近的宅子都小小的,一下挤进来这么多人,他们都没法留宿,也只能这样了。

     和乡试不同,今年谢星珩已经成长了,无需再东打听西打听,一应事务,他能做主决定。

     他还说:“劳烦你们帮着去牙行看看宅子,小一些没关系,住我们这一家子就够。

    我等着考试成绩,再决定买不买。

    ” 每年殿试过后,京城的宅子都要往外销售一批。

     留任在京城的进士们,凡有家底者,少是租房住。

     何镖头夫夫俩答应下来,趁着天没黑透,赶在城门落锁前,往城外农庄里去。

     晚饭简单,谢星珩跟举人们约好时辰,便回房。

     屋里烧着炕,铜盆里也有炭火。

     江知与带着两个孩子,坐在炕桌边吃饭。

     小宝贝拿不住筷子,用小勺子一口口的挖着吃。

     他俩还没完全戒奶,能不用奶娘的奶水,但羊奶还得喝一阵。

     这段时间赶路,他们没胃口。

    吃过饭,擦洗过手脚,漱口洗脸后,躺在两个爹中间睡着时,他俩又想喝奶。

     这么小的孩子,跟着大人来回奔波着遭罪,说一句想喝奶,谢星珩跟江知与半夜里就给他俩忙活开。

     这年头没奶粉,冬季好保存,他们带了些羊奶,开罐后闻闻没变味,就起炉子,给他们热羊奶。

     江知与催谢星珩去休息:“这头我来就好了,你明天还要去衙门,先睡吧?” 谢星珩精神得很,也心疼。

     “你看他俩那小可怜样,我哪能睡得着?” 确实可怜得紧。

    在津口县来回的路途中,两个宝宝还会闹一闹。

     今年却是不闹了,眼睛一眨就掉眼泪,开口就要找爷爷。

    天玑宝宝都蔫了,没什么脾气。

     江知与吸吸鼻子,转移话题。

     “等你进场考试,我就带他们去顾家玩玩。

    ” 春试又叫会试,九天三考,模式跟乡试极为相近,但这九天里,考生只能在贡院里待着。

    吃喝拉撒都在里头。

     这九天,小孩子定是哭唧唧的。

     羊奶热得快,夫夫俩聊一会儿,把奶盛到碗里,又将碗放到冷水盆里降温,摸着温度差不多,他俩便把羊奶端到炕边。

     叫着要喝奶的孩子,已经挨在一块儿睡着了。

     江知与跟谢星珩对视一眼,又低头看看热好的羊奶,再摸摸肚子。

     算了。

     自己喝。

     两人又漱口才睡,一觉到天明。

     谢星珩起早,不用江知与陪着出门,见两个孩子还没醒,让江知与跟着再睡会儿。

     他背上小书包,出门跟同乡举人们一起去衙门。

    早饭就在路上买着吃。

     谢星珩能边走边吃,其他举人看着好羡慕。

     临近考期,衙门门口还要排会儿队。

     举人是终身制,考上以后,后面的春试都能来参加。

     三年一积累,全国举人数量上万。

    因路途原因,并非所有人都能提前赶到京城,多的是最后几天压线到的。

     这头登记完成,他们就能安心等待进场。

     考试季,是京城商业旺季。

    尤其是春试,来的考生遍及全国,还都是举人。

     举人在当地已有威望,多得是商户来结交,大多不缺钱。

     商贩们在还没转暖的季节里,都在街头巷尾游走叫卖,巴望着多挣几个铜板。

     谢星珩回家路上走得慢,很有闲心的这看那看,挑拣了几样味道不错的小吃带给江知与,又在街头买了两串糖葫芦,带回家哄哄孩子。

     别的举人都先回宅子里,他们想要再看看书。

     许行之跟他在街上走,看路边书斋生意好,叫住谢星珩,说想去看看。

     谢星珩点头:“行。

    ” 上回来京城赶考时,他们都没到书斋看过。

     这回过来,体会了一下当地的“临时抱佛脚”文化。

     书斋所售书籍都是科举常用书,有些是书院的教材,例如《四书五经》。

    有些是会用到的读物,例如大家文章、往年科举闱墨、《四书集注》等。

     谢星珩跟许行之还在外头排了会儿队,才顺利进到书斋。

     伙计看他俩的装扮气质,就知道他们是书生。

     不论是不是赶考书生,统一推荐他们书斋最火爆的书册——《翰林集》。

     《翰林集》,顾名思义,这里面收录的都是历代翰林的文章。

     书籍三册,两册是从前在翰林院任职过的大人们的文章选集,一册是如今还在翰林院当差的大人们的文章选集。

     谢星珩挑眉:“有顾慎行顾大人的文墨吗?” 书斋伙计立马点头,拿出范本,“唰”一下就给他翻到了书籍中间,刚好是顾慎行的文章。

     “上届状元的文章,好多人冲着他来的!” 谢星珩回头跟许行之说:“你看看他混得多好,我考完不知试卷会沦落到什么地方。

    ” 伙计听着这话,试探着问:“你们认识顾大人啊?” 谢星珩说:“上一届的同年,他考上状元,我们没能取中。

    ” 伙计又给他们推荐了另一本书,是根据年份做书名的科举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