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海城易主

关灯
数个管理员。

     百姓们卖盐与取用盐巴,都在这里进行。

     谢星珩对盐的理想目标是从源头提价,从零售砍价。

    让盐工可以挣到匹配劳动的工钱,让百姓可以以日用品的标准价格来买到盐。

     盐是必须生活品,需求量极大,乡村里的穷苦农民都会省钱来买。

    而现代的盐那么便宜,也没见哪家老板就穷死了。

     他让人再试着做精加工盐。

     像目前的二次加工盐,以后就是普通人家的平价盐。

     精加工盐,就卖给有钱人。

    不同品类,不同价格。

    总之别拿生活必需品去卡老百姓的咽喉。

     养一头牲畜,都知道好生伺候着,须得让它吃饱了,有劲了,才拉去干活。

     这么一个国家,多少事情需要人来做,人没有力气,一个个的面黄肌瘦,谁来干活?又有几分力气来干活? 另外,则是人口红利的问题。

     时代因素,大家都求多子多福。

    无需宣传,就能让人可劲儿的生。

     可这些孩子的成活率是多少?夭折率又是多少? 说个冷血无情的话,想要让他们做牛做马,让牛马源源不断,也要给他们合适的生存环境吧? 谢星珩不敢轻易动盐务,只在精盐加工完成以后,起草了一封建议书,让宋原派人,连盐带书信,一同捎带给林庚。

     盐是一朝的税务顶梁柱,动这一处的利益,需要首肯。

     等待回信时,他又跟江知与一起去城内的大小作坊巡视。

     一个城市里,除却支柱性产业,还能有次要产业,一般产业。

     海城的盐是首要,腌制海产是次要,与腌制海产并列的是茶产业。

     这座沿海城市的茶产业很发达,最初是为了海上贸易的茶叶才大片种植,历经百年,茶园成熟,茶种优胜劣汰,有名茶玉露和仙毫。

     另外各类小作坊繁多,各行各业都有涉及。

     江知与之前为着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又做了扶持。

    产业很多样化,但没形成规模。

     谢星珩看着安排,在腌制海产以及茶产这一处,塞进大批军嫂。

     先减轻职工压力,让有钱的部门,帮着养一批人。

     余下的人手,他根据原料获取难易度,往不同的作坊塞人,再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这里缺人了,就先从茶园里抽调。

    人多了,就再做安排。

     安排到最后,还有多的人,他再做人员替换,把多余人力拉去开荒种树。

     再有少量力气小、身体弱的人,实在没法子安置了。

     谢星珩想了想,让他们去做海产养殖,反正离海近,换水也方便。

     他记得枫江县就养了很多味鲜肉嫩的淡水鱼,这样子才能满足权贵需求,不用总是临时捕捞。

     先调些闲着的府兵去挖大水池,引水试养一段时间看看。

     养鱼不用时时盯着,搭着晒些虾皮、海带、紫菜什么的。

     另外,再请人过来教他们编制渔网、渔捞,草鞋、草帽等东西。

     渔民都会编制渔网,还会修补。

    正经去卖,卖不上好价,挣个手工费,搭着送个帽子、草鞋,算算工时,有些人着急用的,就会买。

     再有人算算买原料的价格,考虑到做工问题,也能考虑入手成品。

     他们的连番安排,让海城彻底运转起来,走在街上的人都下意识加快了步伐。

     可跟从前的死气沉沉不一样,这一次,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也看得见效益,都乐在其中。

     这个新年,是在忙碌之中度过。

     如同中秋节一样,江知与联合当地衙门,再召集城内商户,筹办了一场元宵灯会。

     百姓们嘴里说着太忙了,没空去玩,但他们吃过晚饭,又默契的走出家门,往张灯结彩的街区走,去过元宵。

     又是新的一年,谢星珩跟江知与没去外面过节,还在核对海城税务。

     他俩有点小紧张,很怕一顿操作下来,反而亏损了。

     江知与说:“初期投入大,有所亏损是正常的,过阵子,这些投资都变成现钱就好了。

    ” 但这不是自家生意,是一个府城的税务。

     海城的税务,仅一府之力,就能以百万计算。

    在历史记载里,巅峰税收达到了四百多万。

     谢星珩前几年在京城户部任侍郎,据他看的资料显示,这几年的国税总额也就一千多万左右。

    海城的税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他是做过生意的,也切实的去过了很多城市。

     以他的见闻,大启朝不该穷成这样。

    毕竟朝廷不止一个盐场,内陆还有盐池、盐矿,沿海城市比如上陵府,税务也不少。

     如此版图,一千万的税收,平摊下来,一个县城一万两,合理吗? 把贪腐这块儿的银子捞出来,朝廷自然就富了。

     话回正题,他俩一个算户部的账,一个算盐课司的账,再仔细核算开支。

     谢星珩在城里添置了太多的岗位,又以官府的名义,投资扩大了众多街坊,另外还有建设所需、实验所需。

     这些地方,看起来就百两千两的支出,但别忘了,海城是个府城,他忙几个月,会有多少个百两千两?更别提还有后续的补充投资。

    有的地方,累积起来,能达万两之数。

     再有海城周边府县的扶持,尤其是同省的府县。

     从前都是海城“吸血”,如今该反哺了。

     这些地方,在投资生产之前,需要先建设。

     它们连个生产的作坊都没有几个,这块的投入很大。

     两人对着账目半个月,确认今年的最终税务还有七十多万两。

     主要原因是因为盐价没降下去,只此一项,就是庞大到难以估算的巨额财富。

     谢星珩看到这个账,认为林庚极有可能同意他的建议。

     如此建设,都还有这般财富余下,战争结束以后,各处休养生息。

    除了盐以外,他的商务令又会在各地继续推广执行。

     产业多元化,税收丰富化,民众幸福度提升,生产力高了,可以弥补些盐税空缺。

     时代因素,盐始终要朝廷管制,可以采取“按需购买”的原则,即使盐价降了,也不能大批采购。

     这样可以防止走私。

    而利益降低,风险提高,盐贩子会相应减少。

     再多发展几年,清理清理贪官污吏,大启朝的整体税收绝对会高于一千万。

     林庚现在富可敌国,他手里的盐没多少,相信他能理解其中关窍与利害。

     谢星珩敛眸沉思一番,在上报税务的折子之外,又写了一封信。

     这回是奏疏,谈一国经济。

     进入新的一年,战事接连告捷。

     宋原收到的战报里,有一封是给谢星珩的信件。

     是林庚写来的。

    他没说拒绝建议,但也没用深谈,只说见面详谈。

     见面的时间,在今年六月。

    让谢星珩携带家眷,叫上师和光一家,一同上京。

     与信件一起送来的,还有一个大活人——文京。

     他被霍叔玉的人劫走以后,在山村生活了半年多,直到有人来接他,他才得以回来海城。

     文世昌看见他,绷着的心神大松,眼泪横流不止。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战局会在六月之前彻底定下,林庚会入主京城,成为新的天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