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海城易主

关灯
设里来,也好让王爷和世子看见他们的忠诚。

    以后升官加职不在话下。

     宋原则带兵,依样画瓢,假借传圣旨的名义,把当地府兵打得更散,连夜赶往其他府县进行替换。

     这里的替换,进行了半个多月。

    反抗民兵的人,以杨飞为首,陆续被收编。

     他们都是吃过苦头,付出过血和泪的人,都不愿意再做毫无反抗之力的平民百姓,就要做兵做将,做手里可以拿刀枪的人。

     他们的人数还是太少了,宋原把他们安置去了盐场、义庄。

     让盐场少一些压迫,让义庄少一些人间地域般的惨象。

     城内武装力量的瓦解,都在百姓的注视下完成。

     他们起初看见士兵过街,都吓得乱跑乱躲。

     连着几天,他们没被强捉了去,也没士兵突然攻击他们,他们就大起胆子,士兵走士兵的路,他们过他们的日子。

     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敢问,更不敢讨论。

     只知道海城好像更好了,对他们的压迫越来越少了。

     这座城市,正式在新“城主”的管理之下,步入正轨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天。

     人心是最不不可控的东西,再混蛋的人,也有效忠对象。

     府兵的替换过程中,难免出岔子。

    这需要镇压处理。

     他们是海城出来的府兵,换到别的府县去,因条件变化,他们吃不了这个苦头,又要闹。

     闹起来,无非是老一套。

    抢百姓的钱粮,也抢良民子女。

     这些人是没救了。

     宋原会把他们贬成贱籍,送去挖矿。

     众多事务告一段落后,海城张贴布告,众多识字的官吏以街坊为区,分区读诵,告知百姓,即日起,海城易主,归广平王世子所属。

     谢敬之谢大人代理巡抚一职,江知与江大人兼任盐课司提举。

    陆续会有改革实行,望大家积极配合。

     布局多年的舆论早已深入人心,日子越苦,民众越希望他们能等来一个知冷知热的父母官。

     海城才换青天,还没看见大的成效,可他们看见了希望。

     这又一次证明,百姓对谁来当官,谁来做主是没有大意见的。

    他们无非是想好好过日子,过有盼头的日子。

    知道做什么事情,可以吃饱穿暖攒点家底,延绵子嗣,光耀门楣。

     到这时,宋原才抽空去江府,吃了一顿家宴。

     江知与安排了一桌席面招待他,席间热闹,两个小宝还问宋游哥哥的现状。

     宋原之前想等宋游十七八岁的时候,就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后来起了战事,他想着,孩子还没历练出来,刀剑无眼的,就作罢,留他在老家了。

     “我听我爹说,他去卫所那边混了个小队长当。

    丰州县那边很少有正面的较量,就让他去放火炮过过瘾。

    ” 也算不错,积累点经验,以后宋家后继有人。

     江知与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宋原给宋家闯出功名,再有宋游能撑起门户,宋家有这两代人,就彻底改换门户,完成了从商到官的过度。

     这实在是件大喜事,江知与倒酒,连着喝了好几杯。

     他酒量不好,喝多了就有许多真性情显露。

    幸好都是一家人,可以随性些。

     谢星珩很关心战局,宋原说:“快了,最多明年,就能尘埃落定了。

    ” 天子已近迟暮,无力回天。

     他重权,搞出这么多事,无非是不想让人觊觎他的皇位。

     他宁可毁掉江山,疯起来连大将都杀。

     常如玉被他推开,横在昌和府和京城之间的大山就消失了。

     那一路马踏平川,攻入京城,只是时间问题。

     海城易主,又让朝廷断了财路。

     没有钱,别说养兵了,官员俸禄都发不起。

     宋原猜测:“他要杀常将军,看起来是一步很臭的棋,在我看来,却是在为以后铺路。

    ” 铺一条杀路。

     他得不到的江山,就要毁掉。

     林庚的人马势如破竹时,他就有理由再杀一批武将。

     海城易主的消息传回京城,他又有理由在群臣的争论里,再杀一批文臣。

     大势已去,宋原无需再去攻占别的城池,只需要守住海城,静等京中好消息。

     常将军的事,已经足够让人寒心。

     但刀子不砍在自己身上,不能体会到深刻的痛意。

     武将又多刚直,不愿当叛臣。

     他们的倒戈,需要一些时间。

     而文臣们,在天子的言行里,一日胜一日的胆寒。

    只等一个爆发契机。

     谢星珩猜测,霍叔玉会以霍家为根基,借用他父亲霍钧的三朝首辅的人脉关系,大批策反朝臣,让大启朝的权利中枢停止运转。

     这不是他们在海城能干预的事情。

     在盐务之外,谢星珩跟江知与在忙着建设,另抽空清理各处的小院。

     在小院里的人,多数都是可怜人。

     他们要么是家破人亡被抢来的,要么是家人都死了,卖身换葬银的,这些人都没有归处了。

     余下少数有归处的,放他们从良回家。

     更少数的,是为虎作伥的人。

     这批人,没得说,全送到杨飞手下,让他们去做盐奴,每天干最苦最累的活,终身贱籍。

     能回家的人,都放回家去。

     不能回家的人,江知与看数量实在太广,又另外做登记,看他们有无婚配意愿。

     大启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战区救下的民众,可以给单身士兵婚配。

     不愿意回家的,就近安排一场见面,以抓阄的形式,抓到什么男人,全看手气。

     谢星珩没见过这种事,他皱眉跟去看,登记之前,反复喊话,让他们三思。

     他并非不赞成这些人另行嫁娶,组成新的家庭。

     是以这种方式成家,太仓促了。

     可与他的想法不同,现在的人盲婚哑嫁多,自幼受到的教育也是成家生子,没什么大的想法。

     能参军做小兵的,也多是无依无靠,家境贫寒的人。

    两边搭伙过日子,一方不计较从前,一方不谈未来,过好当下,熬过一天算一天。

     什么男人可能会死在战场,他们暂时不去想。

     这年头,又有谁的命是长久的。

    一阶段有一阶段的依靠罢了。

     谢星珩无言以对。

     小院的人员甚广,集体从良以后,对海城来说,是很沉的重担。

     他再次干起老本行,搞生产,搞建设,扶贫千万家。

     全民制盐的事情,暂时不做调整,但没有硬性要求了。

    他们可以随时停下。

     很多官员不看好,认为百姓们就是要管制的,不管他们,就会犯懒偷闲,甚至去做别的事情。

     事实也是如此。

     很多百姓试探着减少盐量,也尝试着去做别的事情。

     但没多久,还愿意制盐卖给官府的人家,盐量反而飙升了。

     因为没人管,没有人满屋子的搜寻,认为他们藏了盐。

     他们做多少无所谓。

    精神好,多制一些,都是银子。

    精神差,休养休养,省些医药费。

     突然有别的事,他们忙去,回来还能做盐去卖。

     制盐对他们来说,逐渐从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变成可以贴补家用的副业。

     从前满街收盐、送盐巴的官吏大裁员,各街坊设一个仓库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