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芸台雾(2)

关灯
边缝衣服边问。

     “他治理登封的事。

    挺有趣的。

    ”薛涛对信笺微笑说。

     “那你回他什么?” “我近来的诗,”薛涛研墨,“还有节度府里的事啊。

    ” “再没别的?”小蛮瞪大眼。

     “没有。

    你要跟段校书说什么吗?” “我不喜欢他。

    ”小蛮忙摇手。

     “你喜欢浣花溪畔那个造纸的郎子。

    ” “嗯。

    ”小蛮点头,“还有前日帮我栽琵琶花的梓人。

    ” 薛涛深深点头:“随你吧。

    ” 倏忽腊日,长安宫中遥遥赐来红雪、紫雪,以及翠管银罂盛的面脂、口脂、香澡豆等时令礼物。

    节度府举办简而不薄的酒宴,邀请所有西川有品官员出席,共享天家恩情。

     席上,武元衡勉励了各部,又对墨光阁诸位道:“西川是斯文流转之地,你们近来编纂、校雠了哪些经典,可以出份目录,上呈朝廷。

    也让弘文馆的人知道,西川有你们这些文士俊彦。

    ” 诸文官幕僚忙答应,末位的薛涛也答了“是”。

     于是浣花溪锦浦里的琵琶门巷里,常有一灯荧荧,直到天亮。

     “还在写吗?”小蛮从棉被里伸出一只手,揉着眼睛问。

     “嗯,”薛涛不抬头,“今日的工作快完了。

    ” “节度府里只你一个会写字的?” 薛涛不禁笑了:“我写得最好嘛。

    ”是她偏要最努力。

    墨光阁卷帙浩繁,要整理归类已完成的典籍,还要顺势查漏补缺,编纂目录,并不容易。

     这一年的除夕,元日,人日,灯节,薛涛都不知怎么过的;甚至没注意春怎样回,柳叶怎样生长,花怎样发。

    直忙到新年的中和节,才终于与同僚们完成了墨光阁的所有书目簿册。

     薛涛休息了一日,第二天来到墨光阁,只见人人神情都松弛愉快。

     “定叫弘文馆的鸿儒们大吃一惊,想不到西川乱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整理出如此丰富的藏书!”文官们笑着议论。

     薛涛笑道:“已经呈往长安了?我看看副本。

    ” 一个文官笑拿给她,众人都道辛苦,“薛校书虽为女流,却贡献良多”,这话倒是诚恳的。

     薛涛细细翻看了一遍。

    看到末尾,是参与编纂的诸人姓名。

     没有她。

     “为什么没有我的名字?”薛涛当即问。

     众人微怔。

    似乎不懂为何有此一问。

     “薛校书毕竟不是朝廷亲封的官员……”一个相熟的文官试图安慰她。

     薛涛转身便走。

     众人愕然,另一文官叹说:“留名字,无非给上面留个印象,将来多点机会升迁。

    她一个女子,留了名字也是无用啊,徒增是非……” “胡校书,你的名字可排在前面。

    校书郎虽是微职,但做到大唐宰相的也不乏其人。

    将来,前途无限啊。

    ” “彼此彼此,承让承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