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关灯
绩对赌,但手头还有不少股票,外面还有不少欠债,这些都需要鲁光辉筹措资金呢。

     “老董、老鲁,你们才是上市公司的大老板和二老板,我这边充其量就是个财务投资者,而且,当年这么操作,客观上也是我为你们两位老板抬了轿子。

    所以,我总归要赚点辛苦钱吧。

    我成本价是六块八,加上三年的资金成本,现在股价十块出头,你们帮我算算能有多大的利润?嘉木之前的股价可是到过三十块的,在高点上,你们两位可是赚了大钱的。

    ”杜铁林继续说道,“所以,也请你们两位体谅一下我的难处。

    我这边也是压力巨大,LP不停地给我施压,现在生意不好做,我总得对各位金主有交代啊。

    ” “老杜,我没其他意思,你卖股票很正常,肯定要赚钱嘛。

    就是我们能不能再一起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最近再把股价往上顶一顶?这样老杜你也好多赚一点嘛。

    我们呢,也稍微安全些,否则你这么一股脑抛出来,市场消化不了,接不 住啊。

    我和老鲁都还有不少股票质押着呢,可不敢开玩笑啊。

    ”董建国说道。

     “天放,你觉得怎么办合适啊?”杜铁林转向沈天放问道,“这事是你负责的,你最有发言权了。

    ” 沈天放自知身份特殊,话不能乱说,好在之前已经和杜铁林做了沟通,也和董建国、鲁光辉交了底。

    今天见面的主要意思,其实就是老板们互相卖个面子,彼此找个折中的办法。

    但要商量出一个几方都能满意的定论,也远没有那么简单。

     “各位老板,我是这么想的,钱么总归大家都要赚的,赚钱么也要有个先后次序。

    既然时间到了,市场上对这部分要解禁的股票本身也有担心,怕全部放出来,彻底就把股价给冲没了。

    所以,这之前,董总这边,您是大股东,总归要有点姿态和动作,具体什么动作我们再商量,反正目标就是把股价再往上拉一拉。

    到了十五块左右,我们正常披露减持计划,接下来大家都是规定动作,大宗减持的时候,我会安排好,把冲击影响降到最低。

    等到我们振华控股的持股比例降到5%以下,接下来的自选动作,董总您就别太计较了。

    ”沈天放胸有成竹地将方案说出,其实大家都在等他把这个方案摊到台面上,这样才能就事论事。

     “这么一个方案,大家看看,能接受吗?”沈天放问。

     “可以啊,天放你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来。

    但股价到十五块,这个可是你说的噢。

    ”董建国说道。

     “董总你是大股东,只要你全力配合,我觉得十五块是有希望的。

    ”沈天放说14. “如果真能回到十五块,我也觉得这个方案挺好。

    我表个态啊,当年嘉木收购达威影视,也是董总和杜总两位一起给了我这么个机会,这中间需要我做些什么,义不容辞,义不容辞哈。

    ”鲁光辉一如既往地油滑,出来打圆场。

     “行啊,那就这么定。

    咱几个好兄弟,也不要客套,具体的事情,你们找天放。

    我没其他意见,让我赚点辛苦钱就行。

    以后这摊事,你们直接找天放,他能做主。

    ”杜铁林表态道。

     “老杜,你可不能做甩手掌柜啊,谁都知道你是大老板,我们有事还得来找你啊。

    ”董建国奉承着。

     这之后,嘉木娱乐的股票,还真的不显山不露水地涨到了十五块,沈天放为了这事调动了不少资源。

    大家心知肚明,反正最后赚的都是二级市场的钱,既然外面还有那么多“韭菜”,收割一些也是正常的。

    振华控股按照合规程序进行了减持预披露,公告出来之后,股价非但没跌,还略微有涨。

    加之董建国又搞了些“互动直播”的新概念,反正哪个红火,就往哪边靠,嘉木娱乐竟然还涨到了十八块钱,出乎众人意料。

     眼看着振华控股的持股比例已经降到了5%以下,沈天放问杜铁林后续怎么弄?还要继续抛吗? 杜铁林答,如果对方迟早要灭亡的话,这只脚我们不踏,别人也会踏。

    趁着这股虚火,全部卖掉,一股也不许剩。

     杜铁林狼性十足,这股子狠劲,倒十分契合沈天放的心理预期,他巴不得老板能在资本市场“大开杀戒”,好好干几票大的,也好让兄弟们再多赚点。

    至于嘉木娱乐这单买卖,该赚的都赚了,至于之后的行情怎么变化,那是董建国、鲁光辉他们之间“狗咬狗”的事情了。

    振华控股在这件事情上,已经划清界限,没有其他不必要的瓜葛了。

     振华控股账上的现金持续增加着,“现金为王”的主基调,在公司内部已成共识。

    加上振华控股的银行授信,可拆借的其他低成本资金,振华控股可调配的实际资金总量已经到了百亿级别,而其中最让人咋舌艳羡的,还是振华控股账上大量富余的自有资金。

    员工们都觉得老板正在谋篇布局,但究竟想干吗,仍旧像是一个秘密。

    只是杜铁林变得更沉闷了,而且频繁地出差香港。

     2017年的夏天,在林子昂的记忆中,几乎一大半的时间,他都跟着杜铁林往香港跑。

    有时候连周末,杜铁林都在香港,或者就是到深圳见客户开会,来往之频繁,确实超出以往。

    而这出差里,还有许多时候林子昂并不在场,有时候是沈天放跟着,有时候是薛翔鹤陪同,又或者就是杜铁林一个人。

    总之,感觉像是“备战”,迎接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役”。

     在所有合作的公司里,凯康电子作为振华控股的战略合作对象,最为杜铁林重视。

    但凡凯康电子王江南想做的事情,杜铁林都会有所参与。

    继之前海外收购了一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企业之后,王江南这两年又加码投入到前段芯片制造业,只是前期投入巨大,资金链始终捉襟见肘。

    如此一来,加上股权投资,加上外部融资,振华控股俨然成了和凯康电子共进退的产业协作方。

     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有时候难免让人误以为杜铁林把凯康电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了。

    特别是一些暂时还不能装进凯康电子上市公司的外围投资,杜铁林都参与了,并且事实上,也正如王江南向杜铁林承诺的那样,这些外围投资的企业,同凯康电子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联动,令凯康电子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越来越多,技术水平提升巨大。

    在制造业这一端,王江南和杜铁林精诚合作,这个产业链逻辑显然是走通了的。

     只是如果仅仅依靠王江南和杜铁林的一己之力,这条道路艰难而漫长,依旧需要不断的资源投入,特别是海量的资金投入。

    有些还需要海外布局,牵扯到金额巨大的外汇调配,处处都是难题。

    事业做得越大,投入的资源也越大,风险也随之不可避免地产生。

     王江南问杜铁林,后续怎么办?是不是干得有点猛了? 杜铁林说,你负责技术上的事情,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王江南又问杜铁林,人家都在海外收购地产文旅项目、入股海外金融公司,你怎么不去弄呢? 杜铁林说,你看我这块头,能跟人家比吗?咱几斤几两,出身何方,咱自己心里还不明白吗? 王江南说,你老杜这是客气话,就你这股蛮劲,要是你想干的事情,别人谁也抢不过你。

     除了凯康电子,振华控股在其他制造业端的布局,也加强了。

    专做高端诊疗设备的联动医疗,专做高铁节电设备的寰宇智能,诸如此类的企业,振华控股陆陆续续又投资了好多家。

    只是这些企业都有一个最大的“弱势”,就是作为投资者,你的投资如何退出,始终是不确定的。

    明明知道这些是好企业,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盈利,需要持续性投入。

    在既有的国内资本市场,一个还没有盈利的企业,它的上市之路是十分艰难的。

    作为此类企业的投资者,资金压力是很大的,能否扛得住,资金链的安全尤其关键。

     振华控股即便再有钱,面对内部LP的压力,面对进一步募资的需求和盈利要求,还是要逼迫着你去赚一些热门的“快钱”,要去追一些明星企业,甚至于要求你在企业A轮B轮C轮的转换中赚钱,而这种类似击鼓传花的赚钱方式,又恰恰是杜铁林最“深恶痛绝”的。

    这些年下来,杜铁林始终想寻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既能手里有钱好干事,又能不被过分的短期诉求而打乱节奏。

    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太残酷了。

     2017年的夏天,前前后后出了不少事情,金融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