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关灯
第四个层次:笃信木石姻缘,圣洁之爱,绝对尊重绝对专一。

     第五个层次:追求诗意生活,融进宇宙,能以真情对待无情。

     关于贾宝玉,可以讨论的问题还很多,但是下面我必须要快点讲讲林黛玉和薛宝钗了。

    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为什么曹雪芹总把黛、钗并列?如果说高鹗所写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构思,那么,林黛玉应该是怎么死的呢?下一讲,我就要涉及这个话题,且听下回分解。

     林黛玉篇 第一章林黛玉家产之谜 林黛玉,《红楼梦》里的“女一号”,曹雪芹用精湛独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的一个美丽柔弱、多愁善感、才华横溢、心高气傲的艺术形象。

    她和《红楼梦》“男一号”贾宝玉由青梅竹马发展到相知相爱、最终却以悲剧收场的爱情故事,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也赚取了无数读者的伤心之泪。

     而在关于林黛玉的文字背后,却隐藏着大量鲜为人知且又难以解释的一系列谜团。

    《红楼梦》第十二回写到,林黛玉因为父亲林如海身染重病,便在贾琏的护送下去扬州探望。

    不成想,大半年之后,林如海竟然不治身亡,林黛玉就彻底成为了孤儿,从此只能寄居在外祖母(也就是贾母)的家里。

    那么,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死了以后,会不会留有巨额遗产?而如果有遗产的话,作为女儿的林黛玉,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时代,又能否继承这笔遗产呢?现在,我们就一块儿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猛一听觉得好像不太重要,实际上很重要。

    因为人都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就是他的经济状况,就是他的经济地位――用《红楼梦》里面的话来说,就是他的家业根基。

    所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来探究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想一想,林如海这样一个官吏,他死了以后,会不会有大笔的遗产? 书里面对林如海的情况交代得很清楚。

    这个人祖上三代都是皇帝给封了贵族头衔的,到他这一代,虽然不再享有贵族头衔,只能通过科举谋出身,但是他很争气,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已经当官了。

    他因为什么当的官?因为他是前科的探花,他科举考试获得了很高的名次。

    他当了什么官呢?巡盐御史,衙门在扬州。

    巡盐御史,这是个肥缺啊!盐多重要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盐,盐不光是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一种食物,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

    一个管理盐的开采、配置、运送及相关税收的官员,得有多少人奉承他呀!他在多少个环节上可以获得财富啊!他死了以后,一定会留下大笔的遗产。

     《红楼梦》里的官职,并不是清朝官职的照搬,而是按照现实中存在的官职,参考更古的时候的一些官名,再加以变化来设定的。

    但大体上我们可以根据官职的名称、性质来判断出这个官职的大小。

     过去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就是说官场的贪污腐败与昏庸无道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知府尚且如此,官位比知府大同时又绝对是美差、肥差的巡盐御史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这样的分析,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确实应该留有大笔的遗产。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就算林如海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在那样一个封建专制时代,作为女儿的林黛玉,是否就有资格来继承这笔遗产呢?在那个时代,家中的女儿怎么继承家庭财产呢?一般是以嫁妆的形式来分割这个财产。

    父母在世,把她嫁出去了,就从自己的财产里面切割出一部分作为她的嫁妆,给她带到她的婆家去。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有了嫁妆,她就和她的丈夫,和她婆家的人,构成了另外一个经济单位,成为另外一个社会细胞了。

    所以,如果林黛玉是一个已经出嫁的女儿,林如海死了,她就没有继承权了,只能分得一点纪念品。

    但是书里写得很清楚,林黛玉的母亲死了以后,她父亲就把她送到她的外祖母家了。

    那时候她还很小,没有出嫁。

    我们所看到的曹雪芹留下来的前八十回文字中林黛玉都没有出嫁。

    所以,林黛玉当然有继承父亲遗产的资格。

    在那个社会,就算你没有出嫁,如果你定了亲,许了人家,嫁妆给你了,也算是把家族的财产分给你了。

    从书里的描写来看,林黛玉没有这种情况。

    她不但没有结婚,也没有订婚,前八十回里面没有这些迹象,也没有说林如海留下一个遗嘱,很明确地把一部分财产作为她的嫁妆给她留下来。

     由此可见,林黛玉虽然是一个女儿身,但她仍然具有不可侵犯和剥夺的继承权。

    问题的关键是,林黛玉所拥有的继承权,在所有可以继承林如海遗产的亲属之中,究竟能够排在第几位? 林如海死了以后,继承他财产的,首先应该是他的正妻。

    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林如海的正妻是贾母的女儿贾敏,也就是林黛玉的母亲。

    这个贾敏在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死掉了。

    贾敏死后,林如海才把林黛玉托付给贾雨村,送到京城,到了荣国府,寄居在她外祖母的家里。

    所以说,很明显,林黛玉的母亲早已去世,她父亲去世以后,不存在由她母亲来继承遗产的可能。

    当然,林如海可以续弦,可以填房,这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事情。

    可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林如海没有续弦,没有填房。

    他跟贾雨村表明了自己的明确态度,就是他不想再娶一个正妻。

    所以,没有一个继母可以排在林黛玉前面继承林如海的遗产。

     那林黛玉有没有兄弟姐妹呢?特别是有没有哥哥或弟弟呢?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他们是最具有继承权的人。

    书里面也写得很清楚,贾敏生过一个儿子,可是这个男孩没养大,三岁就夭折了。

     此后,林如海虽然也有几房姬妾,但是这些姬妾都没有生育,林黛玉是一个独生女儿。

    因此,在继承权的排序上,林黛玉应该是很靠前的。

    几房姬妾当然要分到一些遗产,但在那样的社会中,姬妾的地位是很低的。

    你看,《红楼梦》里写得很清楚,都是贾政的老婆,但是正妻王夫人那是什么地位啊?作为妾的周姨娘、赵姨娘是什么地位啊?没法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林如海死了以后有大笔遗产,这个遗产的继承权,林黛玉是有的,而且没有人能和她竞争。

    那些姬妾就算是当时在扬州把着遗产,不想分给林黛玉,也不能做得太过分。

    因为林家会有族长来管理这个事情,就像贾家有族长一样。

    贾家的族长是谁呀?是贾珍。

    各个宗族都有自己的族长来管理类似的事情。

    所以林黛玉是应该能分到遗产的。

    可是,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会发现,林黛玉在荣国府里无依无靠,没有任何的经济外援,其表现根本不像是一个继承了大笔财产的人。

    她在《葬花吟》中,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她寄人篱下的真实感受。

    我们仔细读《红楼梦》的文本就会发现,林黛玉一点遗产都没得到,愣是没得到。

    她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就让贾雨村把她送到了京城的外祖母家。

    故事发展到秦可卿之死那一段的时候,突然又插进一笔,说林如海得了重病。

    于是,贾府就派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到扬州,去探视她父亲。

    结果,她父亲不久就死掉了,“捐馆扬州城”了。

    就这样,探视变成了参与丧事。

    林如海的丧事结束之后,贾琏就把林黛玉又带回了荣国府――这次林黛玉就长住荣国府,没有别的依靠了。

    书里面交代得很清楚,有一句话说林如海这家人“没甚亲枝嫡派”,就是说林如海连亲哥哥、亲弟弟也没有,跟他同宗的人血缘上都离得比较远。

     林黛玉在贾府里面是一个什么经济状况呢?从经济地位来说,她是整个荣国府的小姐里面最悲苦的一个人。

     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经过了许多心理上的相互猜忌、排拒、冲突之后,终于和好。

    和好的时候,两个人说了很多知心话,这些知心话就牵扯到两个人的经济状况。

    林黛玉就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

    ”什么意思啊?“一草一纸”,这个话把她生活当中的所需全概括了。

    这个“草”,说明她很谦虚,说自己是吃草的,也就是说她平时的吃喝全靠荣国府供应。

    说“纸”,因为林黛玉是一个才女,她要读书,她要写诗,她有文化需求,她这方面的需用也都要靠荣国府供应,而标准无非就是跟荣国府那几个姑娘一样。

     可是,那几个姑娘,你比如说迎春,人家有父有母,贾赦还有爵位,家里人有财产,她住在荣国府,所领的月例银子无非是一份额外收入。

    探春更不消说,她的父母根本就是荣国府的主人。

    惜春本是宁国府的,被接到荣国府来住。

    她的父亲虽然是到道观里面去了,但是第六十三回以前毕竟还在。

    她还有一个当族长的哥哥,还有嫂子什么的。

    宁国府,你看书里面写的乌进孝来给他们送年货等情节,经济状况是非常不错的。

    也就是说,惜春的经济背景很强大。

    可是林黛玉呢?她什么都没有了。

    她靠着什么呢?靠着跟其他姑娘一样每个月能领到二两银子的月份钱(又叫月例钱)。

    这个钱由凤姐从荣国府的总账房领出来之后,再分发给荣国府里面的这些女眷,包括丫头什么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没有获得林家的任何经济支撑。

    所以,林黛玉真是非常悲苦。

    这一回如果我们对比着看的话,情况就更清楚了。

    林黛玉是怎么到荣国府,怎么在荣国府生存的呢?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

     而薛宝钗是怎么住到荣国府来的呀?是因为自己经济上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