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关灯
小
中
大
?不是。
她不过是靠着亲戚的情分,白住在这里。
薛家虽然跟他们家过去相比也不行了,也衰微了,薛姨妈的丈夫(就是薛宝钗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可是,薛蟠子承父业,还是一个皇家买办,还可以从皇家领到银子去给皇家买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的收益,合法的、不合法的都会有。
而且,小说里面交代得很清楚,薛家来了京城以后,一开始不一定非得住在荣国府,人家自己在京城有房子,只是由于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姐俩好,不愿意分开住,再加上薛蟠后来一看,贾珍、贾琏这些贾府的人跟他臭味相投,合得来,就近一块儿玩着方便,就这么着住在荣国府了。
有一笔写得很清楚,就是薛姨妈说她住在这儿可以,但是所有费用还都由他们自己承担。
意思就是说荣国府里面的月份钱(一个人每月几两)他们都不要。
王夫人一想,他们家在这种事情上也不难,还计较这个干吗呢,双方就达成了默契,薛家白住在这儿。
而且,林黛玉也指出来了:“你们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家”指的是江南。
薛家从江南来到京城,不是因为穷投靠亲戚,主要是为了让薛宝钗参加选秀。
所以到了京城以后,虽然住在荣国府这儿,但他们经济上很强大,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随时可以搬过去住。
他们在京郊还有土地。
在江南,他们也依然有房有地。
而且,薛家还有很多买卖,还开了当铺。
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后来也投奔到荣国府来了,跟迎春住在一块儿。
凤姐也像对别的小姐一样,每月拨她二两银子做零用钱。
但是邢夫人是一个很克啬的妇人,她就逼着邢岫烟拿出一两银子,说是孝敬父母。
对邢岫烟来说,本来二两银子就不是很充裕,分出一两以后就不够用了,不够怎么办呢?就只好去当衣服。
薛宝钗发现了,就问她当在哪儿了。
她说是鼓楼西大街的恒舒典。
薛宝钗当时就开了一个很柔和的玩笑,说敢情人没到,衣裳先到了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由家长做主,把邢岫烟许配给了薛宝钗的堂弟薛蝌,邢家和薛家又结成了一门亲戚。
那个时候,邢岫烟没有过门,可是她把衣服拿到一个当铺去当,不知道那个当铺正是人家薛家的买卖。
所以,你要懂得,那时候,薛宝钗的经济地位跟林黛玉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很不对等的。
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就决定在经济上帮助林黛玉,而林黛玉也接受了她的帮助。
林黛玉的身体很弱,需要吃燕窝。
燕窝是很贵的东西,虽然贾母对她很好,林黛玉开口问王夫人要也没有问题,但是林黛玉因为自己没有了富贵根基,经济上处于弱势,自尊心又很强,怎么能够老开口要燕窝呢?即便贾母、王夫人不嫌她,荣国府那些底下的人不也得说她的闲话吗?她很为难。
这个时候,薛宝钗就跟她说,这个燕窝她们家供得起。
说完以后,当晚就让人送来了一大包燕窝。
此外,还送了一大包什么东西呢?这个很体现薛家的状况,是一大包糖,因为熬燕窝是要放糖的。
什么糖呢?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你看曹雪芹取的这个名字:首先,它很洁净,粉状的;像梅花一样,一片一片的;并且是雪白的,很容易溶化的;而且,特别给你点明,是洋糖。
那个时代很不开放,不像现在进出口贸易这么发达,但是薛家就能够有洋糖,上好的洋糖就可以一大包包来,薛宝钗就可以做主送给林黛玉。
这两个人的经济状况真是太不一样了。
从《红楼梦》的文本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确实是一种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经济状况。
那么,经济状况如此之糟的她,在贾府又如何立足呢?身为老祖宗的贾母对待自己的这个外孙女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她在贾宝玉的婚事上,究竟是更中意林黛玉,还是更中意薛宝钗呢?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叹气了,说林黛玉也真是太悲苦了。
父亲一定有大笔遗产,可她居然一两银子没得着,落了个经济上没有根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
好在有贾母维护她,这也是她在荣国府能够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贾母,林黛玉就有一定的依靠;没有贾母,她的结局将不堪设想。
后文我还会再揭示这其中的奥秘。
先从经济上说,贾母对林黛玉,在经济上是保驾护航的。
这就要讨论第二十九回中的那个情节。
我之前曾讲到,贾府的婚配,四大家族的婚配,是特别讲究经济根基的。
我收到了很多封读者来信,也从别的途径听到了很多质疑,说你这么说不对呀,因为第二十九回贾母有一段话,可不是这么说的呀!他指的就是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贾母讲的那番话。
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这一段情节。
贾母到清虚观打醮之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端午节快到了,贾元春就从宫里给荣国府的亲属颁赐节礼。
曹雪芹写下很重要的一笔,就是贾元春赐给这些人的节下的礼物,贾宝玉和薛宝钗得的最多,均等;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人比他们少,这些人低一级,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呀?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意向,就是指婚的意向。
就等于说贾元春有一个态度,她认为她的弟弟贾宝玉应该娶薛宝钗为妻。
她没有明说,却通过颁赐节礼把她的这一意向表达得很清楚了。
这是很利于实现“金玉姻缘”的一个举措呀!因此,王夫人和薛姨妈肯定非常高兴,关键看贾母的态度。
你仔细读它这个文本,非常有意思。
这个贾母并不是一个傻老太太,她聪明过人哪!贾母在这件事上装傻,你看懂没有?你贾元春不是颁赐节礼这么颁了吗?你不是要指婚又没明说吗?你没明说,我就不懂,我不知道,我没感觉。
这是贾母的一个重要态度。
而且,在这个情节的流动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
本来清虚观打醮是元春的主意,这个“球”贾母接下了,让去就去,而且打醮的银子元春都从宫里面发出来了。
这个你可以仔细看第二十八回,里面有交代的。
贾元春让夏太监拿来一百二十两银子,明确指定要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三到清虚观打平安醮――一种为亡灵举行的宗教仪式,而且点名要贾珍带着府里的爷们去烧香跪佛。
贾母很愿意到清虚观去打醮,她什么目的呀?她的目的跟元春不相干,她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她已经很享福了,但觉得福还不够,还要再去打醮,为自己祈求更多的幸福。
贾母就是这么一个老太太。
贾母这一次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她让荣国府的女眷全去,而且有很具体的交代。
首先她点名要薛姨妈必须去,然后让人顺路告诉王夫人让她也必须去。
薛姨妈后来去了。
但是请你注意,书里面有一个大场面描写,是《红楼梦》中少见的大场面,荣国府的那些女眷倾巢而出,整条街上都排满了车马、轿子,几乎所有能争取到机会的人全去了,包括好多大丫头和小丫头、婆子。
但是有一位没有去。
谁啊?王夫人。
你没注意到吗?王夫人偏不去。
王夫人不去,这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一个很骇人听闻的现象!你要知道,在那种封建贵族大家庭里面,婆婆到哪儿,媳妇就要跟到哪儿伺候。
在书里的其他场合,王夫人全是这么做的。
你注意到没有,她每天要到贾母面前去伺候,自己不亲自动手也要在旁边侍立,指挥其他人来伺候,很多时候还要自己亲自斟茶献上去。
王夫人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得很好,是一个模范媳妇。
可是这一次,贾母说一起都到清虚观去,她却不去。
她说她有事。
有什么事?她说宫里面元妃那儿会派人出来,她要接待。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看到贾元春颁赐节礼,把贾宝玉那份和薛宝钗那份完全划一,而且东西特别多,还有好东西,心里特别高兴。
元妃虽然在家族辈分上低,是贾母的一个孙女,但是她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高啊!她已经“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呀!她在皇帝身边了呀!她的态度得重视啊!贾母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表态,王夫人觉得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心理上难以承受,实在不愿意在这个场合再跟着贾母去,所以居然就没有去。
以后的情况,曹雪芹写得很巧妙。
王夫人没去,但是那个张道士却在贾母面前给贾宝玉提亲了。
提亲以后,贾母就当着大家表态了。
在场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谁呢?薛姨妈。
前面写了,贾母点名说薛姨妈得去,薛姨妈去了,在那儿乖乖听着。
虽然她是个亲戚,但是人家是贾府宝塔尖上的人物,老祖宗,她讲话得注意听。
贾母的话都是“黑话”,话里有话。
读《红楼梦》,读不懂贾母这些话,那真是白读了。
贾母怎么说的呀? 前面她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吧!”这个话很厉害,等于当众宣布元妃的指婚无效:你不是借着端午节颁赐节礼,在那儿拿主意了吗?你觉得你这个弟弟跟那个表妹是天作之合,一个戴金锁,一个戴玉,所以颁给他们的节礼也完全一样,就像他们是未婚夫、未婚妻那样,可我偏要说,现在宝玉还小,等再大一大再定吧,就是要让你的指婚不算数。
贾母还故意搬出一个和尚――因为王夫人、薛姨妈总在造舆论,说有个和尚如何预言了“金玉姻缘”,贾母的意思就是:你们有和尚预言,我这儿也有和尚预言,在这一点上,咱们起码是打个平手。
贾母接着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有的读者就糊涂了,说闹了半天,贾母不主张在子女的婚配问题上讲究家业根基,不富贵也行?但贾母的这句话,是在特定的场合,当着特定的人,表达一个特
她不过是靠着亲戚的情分,白住在这里。
薛家虽然跟他们家过去相比也不行了,也衰微了,薛姨妈的丈夫(就是薛宝钗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可是,薛蟠子承父业,还是一个皇家买办,还可以从皇家领到银子去给皇家买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的收益,合法的、不合法的都会有。
而且,小说里面交代得很清楚,薛家来了京城以后,一开始不一定非得住在荣国府,人家自己在京城有房子,只是由于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姐俩好,不愿意分开住,再加上薛蟠后来一看,贾珍、贾琏这些贾府的人跟他臭味相投,合得来,就近一块儿玩着方便,就这么着住在荣国府了。
有一笔写得很清楚,就是薛姨妈说她住在这儿可以,但是所有费用还都由他们自己承担。
意思就是说荣国府里面的月份钱(一个人每月几两)他们都不要。
王夫人一想,他们家在这种事情上也不难,还计较这个干吗呢,双方就达成了默契,薛家白住在这儿。
而且,林黛玉也指出来了:“你们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家”指的是江南。
薛家从江南来到京城,不是因为穷投靠亲戚,主要是为了让薛宝钗参加选秀。
所以到了京城以后,虽然住在荣国府这儿,但他们经济上很强大,在城里有自己的房子,随时可以搬过去住。
他们在京郊还有土地。
在江南,他们也依然有房有地。
而且,薛家还有很多买卖,还开了当铺。
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就是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后来也投奔到荣国府来了,跟迎春住在一块儿。
凤姐也像对别的小姐一样,每月拨她二两银子做零用钱。
但是邢夫人是一个很克啬的妇人,她就逼着邢岫烟拿出一两银子,说是孝敬父母。
对邢岫烟来说,本来二两银子就不是很充裕,分出一两以后就不够用了,不够怎么办呢?就只好去当衣服。
薛宝钗发现了,就问她当在哪儿了。
她说是鼓楼西大街的恒舒典。
薛宝钗当时就开了一个很柔和的玩笑,说敢情人没到,衣裳先到了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由家长做主,把邢岫烟许配给了薛宝钗的堂弟薛蝌,邢家和薛家又结成了一门亲戚。
那个时候,邢岫烟没有过门,可是她把衣服拿到一个当铺去当,不知道那个当铺正是人家薛家的买卖。
所以,你要懂得,那时候,薛宝钗的经济地位跟林黛玉比,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很不对等的。
在这种情况下,薛宝钗就决定在经济上帮助林黛玉,而林黛玉也接受了她的帮助。
林黛玉的身体很弱,需要吃燕窝。
燕窝是很贵的东西,虽然贾母对她很好,林黛玉开口问王夫人要也没有问题,但是林黛玉因为自己没有了富贵根基,经济上处于弱势,自尊心又很强,怎么能够老开口要燕窝呢?即便贾母、王夫人不嫌她,荣国府那些底下的人不也得说她的闲话吗?她很为难。
这个时候,薛宝钗就跟她说,这个燕窝她们家供得起。
说完以后,当晚就让人送来了一大包燕窝。
此外,还送了一大包什么东西呢?这个很体现薛家的状况,是一大包糖,因为熬燕窝是要放糖的。
什么糖呢?洁粉梅片雪花洋糖。
你看曹雪芹取的这个名字:首先,它很洁净,粉状的;像梅花一样,一片一片的;并且是雪白的,很容易溶化的;而且,特别给你点明,是洋糖。
那个时代很不开放,不像现在进出口贸易这么发达,但是薛家就能够有洋糖,上好的洋糖就可以一大包包来,薛宝钗就可以做主送给林黛玉。
这两个人的经济状况真是太不一样了。
从《红楼梦》的文本来看,林黛玉在贾府确实是一种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经济状况。
那么,经济状况如此之糟的她,在贾府又如何立足呢?身为老祖宗的贾母对待自己的这个外孙女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她在贾宝玉的婚事上,究竟是更中意林黛玉,还是更中意薛宝钗呢?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就叹气了,说林黛玉也真是太悲苦了。
父亲一定有大笔遗产,可她居然一两银子没得着,落了个经济上没有根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
好在有贾母维护她,这也是她在荣国府能够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贾母,林黛玉就有一定的依靠;没有贾母,她的结局将不堪设想。
后文我还会再揭示这其中的奥秘。
先从经济上说,贾母对林黛玉,在经济上是保驾护航的。
这就要讨论第二十九回中的那个情节。
我之前曾讲到,贾府的婚配,四大家族的婚配,是特别讲究经济根基的。
我收到了很多封读者来信,也从别的途径听到了很多质疑,说你这么说不对呀,因为第二十九回贾母有一段话,可不是这么说的呀!他指的就是贾母在清虚观打醮的时候,张道士给贾宝玉提亲贾母讲的那番话。
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这一段情节。
贾母到清虚观打醮之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端午节快到了,贾元春就从宫里给荣国府的亲属颁赐节礼。
曹雪芹写下很重要的一笔,就是贾元春赐给这些人的节下的礼物,贾宝玉和薛宝钗得的最多,均等;林黛玉、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人比他们少,这些人低一级,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呀?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意向,就是指婚的意向。
就等于说贾元春有一个态度,她认为她的弟弟贾宝玉应该娶薛宝钗为妻。
她没有明说,却通过颁赐节礼把她的这一意向表达得很清楚了。
这是很利于实现“金玉姻缘”的一个举措呀!因此,王夫人和薛姨妈肯定非常高兴,关键看贾母的态度。
你仔细读它这个文本,非常有意思。
这个贾母并不是一个傻老太太,她聪明过人哪!贾母在这件事上装傻,你看懂没有?你贾元春不是颁赐节礼这么颁了吗?你不是要指婚又没明说吗?你没明说,我就不懂,我不知道,我没感觉。
这是贾母的一个重要态度。
而且,在这个情节的流动当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细节。
本来清虚观打醮是元春的主意,这个“球”贾母接下了,让去就去,而且打醮的银子元春都从宫里面发出来了。
这个你可以仔细看第二十八回,里面有交代的。
贾元春让夏太监拿来一百二十两银子,明确指定要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三到清虚观打平安醮――一种为亡灵举行的宗教仪式,而且点名要贾珍带着府里的爷们去烧香跪佛。
贾母很愿意到清虚观去打醮,她什么目的呀?她的目的跟元春不相干,她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她已经很享福了,但觉得福还不够,还要再去打醮,为自己祈求更多的幸福。
贾母就是这么一个老太太。
贾母这一次有一个独特的做法,她让荣国府的女眷全去,而且有很具体的交代。
首先她点名要薛姨妈必须去,然后让人顺路告诉王夫人让她也必须去。
薛姨妈后来去了。
但是请你注意,书里面有一个大场面描写,是《红楼梦》中少见的大场面,荣国府的那些女眷倾巢而出,整条街上都排满了车马、轿子,几乎所有能争取到机会的人全去了,包括好多大丫头和小丫头、婆子。
但是有一位没有去。
谁啊?王夫人。
你没注意到吗?王夫人偏不去。
王夫人不去,这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一个很骇人听闻的现象!你要知道,在那种封建贵族大家庭里面,婆婆到哪儿,媳妇就要跟到哪儿伺候。
在书里的其他场合,王夫人全是这么做的。
你注意到没有,她每天要到贾母面前去伺候,自己不亲自动手也要在旁边侍立,指挥其他人来伺候,很多时候还要自己亲自斟茶献上去。
王夫人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得很好,是一个模范媳妇。
可是这一次,贾母说一起都到清虚观去,她却不去。
她说她有事。
有什么事?她说宫里面元妃那儿会派人出来,她要接待。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看到贾元春颁赐节礼,把贾宝玉那份和薛宝钗那份完全划一,而且东西特别多,还有好东西,心里特别高兴。
元妃虽然在家族辈分上低,是贾母的一个孙女,但是她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高啊!她已经“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了呀!她在皇帝身边了呀!她的态度得重视啊!贾母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表态,王夫人觉得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心理上难以承受,实在不愿意在这个场合再跟着贾母去,所以居然就没有去。
以后的情况,曹雪芹写得很巧妙。
王夫人没去,但是那个张道士却在贾母面前给贾宝玉提亲了。
提亲以后,贾母就当着大家表态了。
在场的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谁呢?薛姨妈。
前面写了,贾母点名说薛姨妈得去,薛姨妈去了,在那儿乖乖听着。
虽然她是个亲戚,但是人家是贾府宝塔尖上的人物,老祖宗,她讲话得注意听。
贾母的话都是“黑话”,话里有话。
读《红楼梦》,读不懂贾母这些话,那真是白读了。
贾母怎么说的呀? 前面她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吧!”这个话很厉害,等于当众宣布元妃的指婚无效:你不是借着端午节颁赐节礼,在那儿拿主意了吗?你觉得你这个弟弟跟那个表妹是天作之合,一个戴金锁,一个戴玉,所以颁给他们的节礼也完全一样,就像他们是未婚夫、未婚妻那样,可我偏要说,现在宝玉还小,等再大一大再定吧,就是要让你的指婚不算数。
贾母还故意搬出一个和尚――因为王夫人、薛姨妈总在造舆论,说有个和尚如何预言了“金玉姻缘”,贾母的意思就是:你们有和尚预言,我这儿也有和尚预言,在这一点上,咱们起码是打个平手。
贾母接着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
”有的读者就糊涂了,说闹了半天,贾母不主张在子女的婚配问题上讲究家业根基,不富贵也行?但贾母的这句话,是在特定的场合,当着特定的人,表达一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