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小
中
大
在书中后来的情节流动当中我们就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天上下凡到人间的这二位,本身并不知道自己是从天界下凡的,只有做梦时才可能会隐隐约约地恢复在天界的感觉。
总之,在人间,他们就和其他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这都是在还灌溉之恩。
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有的,这就是第四十九回。
那个时候,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不解,在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
这个时候,黛玉就说了:“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
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但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正在人间还泪。
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时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
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也是仙人下凡,但他也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
听了黛玉这句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还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会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内容。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
那么,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了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书里面描写的林黛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在西方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这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首先,她有道具。
什么道具呀?有花锄。
因为葬花要刨坑,所以要有花锄。
林黛玉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的会是什么样的花锄?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而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
这就说明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个能够扛在肩上的花锄,这个花锄必须要特殊制作,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而且这个花锄上还挂着一个花囊,这个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
还不算完,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
这个花帚,你想一想,能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
它肯定是非常精致的,而且它的制作原料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做的,但是我们又可以想象它是完全艺术化的。
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肯定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的服饰。
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里她早已事先踏勘好了的: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的地方走,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花冢。
她有路线,有终点。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的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
这就是林黛玉。
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还有一次,写林黛玉离开潇湘馆,那个时候还跟宝玉生着气呢,但作为一个诗化的存在,她还是充满诗人气质,她的生活是完全艺术化的。
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说:“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什么生活呀?现在咱们讲和谐社会,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林黛玉老早就与自然和谐了,她的屋子是允许燕子来做窝的。
她说“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干吗呀?大燕子飞出去给它的小燕子觅食,就要飞回来喂食,要让大燕子觉得方便,所以潇湘馆那个纱窗里面会有一个灰空间,灰空间里面会有燕子窝,大燕子是会飞回来飞出去的。
这就是林黛玉的生活。
然后是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什么叫拿狮子倚住?狮子是一个工艺品,用来镇住帘子的底边,让它在空气流动当中不至于紊乱――她非常精致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然后,当然还要享受鼻息的快感,还要烧香。
这个香不是搞封建迷信烧的那个香,是增加室内芳香程度的一种高级香料。
这种香不能让它很猛地散发出来,因此,在香炉里面放了香以后你还要把炉罩上,放一个带花漏的炉盖。
贵族小姐的生活都是很享受的,但是对林黛玉而言,这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了,她把它变成了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这样生存。
还有一回,她命令丫头把鹦鹉站的那个架子摘下来。
她养鹦鹉,不是笼养,是架养。
她让丫头把架子摘下来以后,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
潇湘馆有月洞窗,窗子的形状是非常生动活泼的,不都是一个模式。
然后,她就坐在屋内,隔着这个纱窗挑逗鹦鹉做戏,还教自己的鹦鹉念诗。
这就是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的生存是诗意的生存,她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
我想,我的逻辑肯定成立。
她是这样的一个生命,又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她离开人间时一定是充满诗意的。
当然,那将是一首凄美哀艳的诗。
按理说,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无非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读者会由此产生出不同的阅读感受。
尽管高鹗给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从而使读者在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享受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既然如此,我会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我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大家现在看的《红楼梦》一般都是通行本。
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
高鹗的续书,有人很喜欢,特别是关于林黛玉结局的那段故事。
我也承认,这是高鹗的续书里面文笔最好的一段。
问题是,我之前一再跟大家说过,高鹗和曹雪芹不是合作者,两个人不认识,无来往,生命轨迹没有重叠和交叉。
高鹗续写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大体是在曹雪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以后;而他的续写和被篡改过的前八十回合起来印刷成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的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所以,你可以认为有一个人续书续得不错,但你却不可以认为这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只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而且也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
脂砚斋不是说了吗,全书到了三十八回,就已经三分之一有余了。
他是写完了,只是八十回后的文稿迷失了。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探佚工作,来探索后二
总之,在人间,他们就和其他的俗人一样生活。
林黛玉每次和贾宝玉闹别扭都要流泪,根据第一回的假设,这都是在还灌溉之恩。
书里面有没有一回写到林黛玉的眼泪还得差不多了呀?有的,这就是第四十九回。
那个时候,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猜忌已经消除了,林黛玉对贾宝玉也放心了。
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也表达了他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和好的不解,在林黛玉回答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
这个时候,黛玉就说了:“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
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作为人间的一个女性存在,她本来爱哭,老有那么多的眼泪,现在她自己就意识到她的眼泪少了;但她没有意识到的是,她是天上的一个绛珠仙子,正在人间还泪。
可是,读者读到这儿心里就明白,她的总泪量应该基本等于在天上时神瑛侍者灌溉她的那个总量。
这个量不断减少,最后就接近于零,实际上也就预示了林黛玉的还泪之旅是有终点的。
宝玉也是仙人下凡,但他也并不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所有的思维都是人间化的。
听了黛玉这句话以后,宝玉怎么说啊?宝玉说:“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他就不知道他们两个还有一种特殊关系,人家的眼泪就是会递减――把当年那个灌溉量偿还得差不多了之后,人家就没泪了。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男一号贾宝玉与女一号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的设计确实极为精妙,让这两个人物那跌宕起伏的悲剧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对有着仙界身份的林黛玉,如何安排她的最终结局,一定会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内容。
在前八十回《红楼梦》中,最能够体现林黛玉生活状态与精神气质的黛玉葬花,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曹雪芹创作意图的最好文本。
那么,黛玉葬花,这个《红楼梦》里面最美丽的画面之一,究竟体现出了林黛玉怎样的生命特点?而这与她最终的死亡又有什么关系呢?书里面描写的林黛玉,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意生存――她的生活是诗化的生活,是充分地艺术化的,黛玉葬花就是一次完整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这个概念,是近一百年来,乃至于近五十年来才在西方出现和热闹起来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曹雪芹在二百多年前就在他的小说里面写了林黛玉的行为艺术。
这绝不是夸张,你想,她葬花是不是行为艺术啊?首先,她有道具。
什么道具呀?有花锄。
因为葬花要刨坑,所以要有花锄。
林黛玉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人,她扛的会是什么样的花锄?这个花锄如果不是一个艺术化的花锄,而是一个市卖的花锄,甭说扛了,她举都举不起来。
这就说明她为自己制作了一个能够扛在肩上的花锄,这个花锄必须要特殊制作,这不是艺术行为是什么行为?而且这个花锄上还挂着一个花囊,这个花囊显然是精心地缝制和刺绣的。
还不算完,另一只手还要拿一个花帚,因为花瓣需要扫在一起。
这个花帚,你想一想,能是傻大姐用的那个大笤帚吗?肯定不是。
它肯定是非常精致的,而且它的制作原料还不一定是竹子什么的,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做的,但是我们又可以想象它是完全艺术化的。
服装更不消说了,她在那天肯定是自己精心设计自己的服饰。
她葬花有路线,在大观园里她早已事先踏勘好了的:从她的潇湘馆出来,沿着什么什么样的地方走,比如过了沁芳闸再怎么怎么样,最后到达一个角落――花冢。
她有路线,有终点。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她吟唱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葬花词》,她这个行为艺术是有声的行为艺术,还不是无声的。
这就是林黛玉。
你想,曹雪芹在那个时代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场景,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让她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化的行为,这很了不起。
还有一次,写林黛玉离开潇湘馆,那个时候还跟宝玉生着气呢,但作为一个诗化的存在,她还是充满诗人气质,她的生活是完全艺术化的。
她一边走,一边嘱咐紫鹃,说:“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什么生活呀?现在咱们讲和谐社会,讲人与自然的和谐,林黛玉老早就与自然和谐了,她的屋子是允许燕子来做窝的。
她说“你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干吗呀?大燕子飞出去给它的小燕子觅食,就要飞回来喂食,要让大燕子觉得方便,所以潇湘馆那个纱窗里面会有一个灰空间,灰空间里面会有燕子窝,大燕子是会飞回来飞出去的。
这就是林黛玉的生活。
然后是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什么叫拿狮子倚住?狮子是一个工艺品,用来镇住帘子的底边,让它在空气流动当中不至于紊乱――她非常精致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然后,当然还要享受鼻息的快感,还要烧香。
这个香不是搞封建迷信烧的那个香,是增加室内芳香程度的一种高级香料。
这种香不能让它很猛地散发出来,因此,在香炉里面放了香以后你还要把炉罩上,放一个带花漏的炉盖。
贵族小姐的生活都是很享受的,但是对林黛玉而言,这已经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了,她把它变成了一种诗化的生活态度,这样生存。
还有一回,她命令丫头把鹦鹉站的那个架子摘下来。
她养鹦鹉,不是笼养,是架养。
她让丫头把架子摘下来以后,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
潇湘馆有月洞窗,窗子的形状是非常生动活泼的,不都是一个模式。
然后,她就坐在屋内,隔着这个纱窗挑逗鹦鹉做戏,还教自己的鹦鹉念诗。
这就是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的生存是诗意的生存,她一旦泪尽,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一定也会诗意地消逝。
我想,我的逻辑肯定成立。
她是这样的一个生命,又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她离开人间时一定是充满诗意的。
当然,那将是一首凄美哀艳的诗。
按理说,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情感纠葛,无非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读者会由此产生出不同的阅读感受。
尽管高鹗给林黛玉安排了“焚稿断痴情”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在最基本的思路上符合曹雪芹的构思,但在林黛玉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方面的处理上,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有意图,从而使读者在理解《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审美享受方面都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既然如此,我会如何破解林黛玉的真实结局?我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大家现在看的《红楼梦》一般都是通行本。
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
高鹗的续书,有人很喜欢,特别是关于林黛玉结局的那段故事。
我也承认,这是高鹗的续书里面文笔最好的一段。
问题是,我之前一再跟大家说过,高鹗和曹雪芹不是合作者,两个人不认识,无来往,生命轨迹没有重叠和交叉。
高鹗续写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大体是在曹雪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以后;而他的续写和被篡改过的前八十回合起来印刷成一百二十回的通行本的时候,曹雪芹去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
所以,你可以认为有一个人续书续得不错,但你却不可以认为这就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只是高鹗的后四十回《红楼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而且也不是一百二十回,而是一百零八回。
脂砚斋不是说了吗,全书到了三十八回,就已经三分之一有余了。
他是写完了,只是八十回后的文稿迷失了。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探佚工作,来探索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