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十八回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内容,其中黛玉之死应该是怎么样的。

    我想这种探佚应该还是有意义的。

     我个人认为,黛玉之死首先应该是在贾母死亡之后。

     我前面已经费了老大力气来分析的一个观点,就是只要贾母活一天就要为林黛玉护航一天,而且贾母从一开始就愿意让宝玉和黛玉婚配,不可能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调包计”,甚至于不顾林黛玉的悲苦生死,拉下脸来绝情――这不符合曹雪芹前面对贾母和林黛玉关系的描写。

    所以,林黛玉离开人世首先应该是在贾母去世之后。

    在这个情况下,王夫人和薛姨妈她们促成“金玉姻缘”的最大的障碍就没有了,形势就明朗了。

    而在上一讲,我又讲到,荣国府里面不仅只有一个利益集团,另一个利益集团,赵姨娘、贾环,他们也下了毒手,很可能就是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作为一个世俗的生命存在死于慢性中毒。

    还有一点,我上一讲也跟大家说了,赵姨娘在谁面前最有发言权啊?贾政,荣国府这个府第法定的主人。

    贾母死后,林黛玉没有了靠山,“金玉姻缘”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她自己又吃了赵姨娘通过贾菖、贾菱所配的药,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她和宝玉之间所谓的不轨行为,所以说林黛玉的处境非常糟糕。

    你不能说赵姨娘是在完全造谣,我上一讲提过,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就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的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是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

     而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林黛玉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

    所以,到了她该回到天上的时候了。

    人间的黛玉在这种情况下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林黛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加上她兼具绛珠仙草这一仙界身份,因此,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一定是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

    根据我的研究来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甚至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

     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有一个“红迷”朋友听我说到这儿,他就开始急躁。

    他说他知道了,我的意思是说黛玉自杀了,跳湖了。

    这是对我的意思的误解。

     第一,我没有说黛玉自杀。

     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你说她自杀,我不能完全反对,因为你表述的意思大体正确。

    但是,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语汇,因为林黛玉的死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

    她是诗意而来,诗意而去。

    所以我觉得,与其说她是自杀,不如说是仙去――她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跳湖这个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因为这说明你对跳湖和沉湖之间艺术上的重大区别麻木不仁。

    跳湖,是从高处往下,一个抛物线,咕咚一声――当然,可能死得很痛快,但是毫无诗意。

    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了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走向深处,很不一样啊! 不要觉得我说的这个话好像是怪话,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就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

     辛亥革命前有一个烈士叫陈天华,他怎么死的呀?有人就非要说是跳海而死。

    陈天华没有跳海,而是蹈海,这两者有很重大的区别。

    陈天华当时觉得非常苦闷,为唤起中国民众结束清朝的统治,他写了《猛回头》等激昂的文字,首先剪掉了清朝规定男人必须留的那个辫子,所以现在留下的陈天华的照片上他是披肩发,然后就在日本蹈海。

    这个事件有相关文献可以证明。

    他留下遗言,在蹈海前一天写下了《绝命书》,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力。

    1905年12月8日,他从海边的浅处一步一步向大海深处走去,海水冲击到他的胸部,然后是颈部,最后淹过了他的头部。

    他觉得他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告诉大家,应该改变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腐朽现实。

    陈天华作为一个激昂的革命者,他这样的行为你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现在我再强调一次,我所说的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你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一定会有“红迷”朋友来问我:关于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你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还是要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进行考察。

    因为曹雪芹的艺术手法就是总是有伏笔,在很多地方设下伏笔,在很久以后再去呼应、照应。

    上一讲我也说了,脂砚斋就说他“文笔细如牛毛”。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文本。

    有人说,这么读《红楼梦》累不累啊?不愿意累,是您的自由;我这样读,不仅不感到累,还感到很快活,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乐趣。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小说都得这么写,天下很大,人各有志,小说的写法和读法也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一种。

     为什么我说林黛玉会沉湖? 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

    现在,我不按顺序说,而是按我心目当中所认为的重要程度来排列――开头先说最重要的,最后再说一个最重要的,当中说一些其次的。

     有一个根据,就在七十六回。

     这一回就写到,在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

    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

     有人会问了,不是“葬花魂”,是“葬诗魂”吧?“冷月葬诗魂”确实是很多通行本的写法,但在考察了各种古本之后,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应该是“花魂”,而不是“诗魂”。

    为什么?“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就曾多次出现。

    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

    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也很多,比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你看,“花魂”是一个《红楼梦》里面固有的概念、固有的语汇。

    在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就和上一句的那个“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

    “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

    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对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早在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偷读了《西厢记》,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听见远远传来了学戏的那些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唱的就是《牡丹亭》里面的句子,这又勾她想起了很多古人的诗句。

    曹雪芹下笔的时候就反复地写了这样一些句子,比如“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

    它们构成一个密集的意向,就是美如花朵的青春少女最后会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存。

    我想,描写她听曲,曹雪芹可以摘引很多不同的句子,为什么她所听到的和所想到的来来回回都有这样的内容呢?根据曹雪芹的写作习惯,他不可能是随便一写,这就是一个伏笔。

     书里写到,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

    组织了海棠社以后,大家说以后写诗就别用哥哥妹妹这样的称呼了,咱们得想一个署名,大家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

    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

    潇湘妃子是什么意思?远古传说时代的尧、舜、禹当中的那个舜,有两个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