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关灯
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

    舜是一个非常好的部族领袖,他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不幸死于苍梧,没有回来。

    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她们的泪水洒到竹子上,使得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

    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泪尽入水”。

    这是古书上有记载的。

    娥皇、女英找不到舜,她们的眼泪哭干了,最后死在了江湖之间。

    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

     到后来,诗社又由海棠社变化为桃花社――因林黛玉作了《桃花诗》,后来她们就把诗社的名字改成了桃花社。

    后来,由于史湘云偶然在春天拈了一片柳絮,就带头做柳絮词。

    我前面也讲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柳絮词鲜明地体现出了两个人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感受。

    林黛玉的那一首柳絮词的词牌是《唐多令》,第一句叫做“粉堕百花洲”。

    粉,表面说的是花粉,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一个女性。

    她的生命结束在哪儿了呢?百花洲。

    百花洲是水域的名称。

    这一句也是一个伏笔。

     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演戏,有一出戏是《荆钗记》,里面有一折叫《男祭》。

    这出戏的主人公叫王十朋,这折戏就表现王十朋跑到江边去祭奠一个人。

    写这一笔干什么呢?因为这一回写得很巧妙,凤姐过生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贾宝玉却不通知家里的人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穿了一身素白的衣服,骑着马,只有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

    他干吗去了呀?简而言之,读者都已忘记了金钏跳井的事了,因为这场风波到故事情节发展到这儿的时候,已经很远了。

    但是曹雪芹下笔很厉害,他通过这一笔告诉你,贾宝玉对金钏始终不忘,他知道是自己的行为不当造成了金钏的死亡,所以他去祭奠金钏去了,因为这一天也是金钏的生日。

    贾宝玉去了以后还是赶回来了,他毕竟还得在凤姐的生日宴席、唱戏这种场合出现。

     这个时候,曹雪芹就写得很厉害了:别人都不在意了,唯有林黛玉看到王十朋在江边祭奠的时候就发话了:“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你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跪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 曹雪芹这一笔,可以说是一石三鸟: 第一,所有的人都猜不出来贾宝玉去哪儿了,只有林黛玉跟贾宝玉心心相印,最理解贾宝玉的行为,所以猜出他是去祭奠金钏去了。

    林黛玉这个话就是说,金钏不是投井死的吗,天下的水终归是一源,其实你要祭奠金钏从咱们荣国府、大观园都可以舀一碗水,对着那碗水去表达你的哀悼不就齐了吗?你非要跑出去干吗?她就知道,宝玉一定是跑到外面的某一处水边去了――宝玉确实是跑到一个庵里的水井边上去完成了祭奠――这就说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有心灵感应,林黛玉这个话就是说给贾宝玉听的。

    第二,它也借此点明了林黛玉的结局。

    林黛玉的这样的话――一个人死于水域,另一个人要来祭奠她――叫谶语。

    “谶语”这个词在《红楼梦》里面多次出现,就是对今后命运的一种事先的暗示。

    这也就说明林黛玉最后的死亡和水域有关系。

     第三层意思是,林黛玉死于水域之后,贾宝玉将祭奠她,很可能那次贾宝玉就是舀了一碗水(“天下水总归一源”),对着碗中水来祭奠她,很可能在后面会有这样的情节。

     所以,像这些都是伏笔。

     我们知道,《红楼梦》区别于其他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特殊写法。

    无论是黛玉、湘云的中秋联诗,还是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特殊寓意,以及宝玉祭奠金钏一石三鸟的暗示,都是这种伏笔写法的表现。

     实际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伏笔在第十八回,就是元妃省亲的时候点戏,点了四出戏。

     哪四出戏呀?第一出是《一捧雪》中的《豪宴》,脂砚斋指出,《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贾府最后的败落,除了很多具体的原因之外,将纠缠在一件叫一捧雪的古玩上。

     第二出叫《乞巧》,这是《长生殿》当中的一折,脂批说这是“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就是《仙缘》,《仙缘》是《邯郸记》当中的一折,脂砚斋指出是“伏甄宝玉送玉”。

     现在我们关键是要分析第四出――《离魂》,这是《牡丹亭》当中的一折。

    脂砚斋在这个地方明明白白地有一个批语,说这是“伏黛玉之死”。

    你现在去看《牡丹亭》里面的《离魂》,这一折在原始的剧本里面叫做《闹殇》,我不多说,把《闹殇》当中的一些唱词念一念,你就明白了。

    当中是怎么说的啊?说“人到中秋不自由”,你看,和中秋节有关系。

    “奴命不中孤月照”,和冷月有关系。

    “残生今夜雨中休”,和夜有关系。

    “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含义就更丰富了。

    芙蓉花有两种,一种是木本的,长在旱地,一种是水生的,就是荷花。

    这里所说的“玉芙蓉”就是荷花,是水里面的花朵,就是在影射林黛玉最后会沉湖,死于水域。

     书里面对林黛玉是芙蓉花这一点,不仅是暗示,也是明写呀!贾宝玉过生日时,“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抽那个花签,林黛玉抽的签就是芙蓉花,上面写着“风露清愁”,有一句诗叫“莫怨东风当自嗟”。

    怎么证明这个芙蓉花就是水芙蓉呢?贾宝玉痛心于他最心爱的身边人晴雯被撵出去之后死去,就写了《芙蓉女儿诔》,他这个《芙蓉女儿诔》的芙蓉指的是荷花。

    书里面有非常明确的描写:他问小丫头晴雯死的时候怎么说,小丫头当时不知怎么说好,就随口一编,说她上天当了花神了;宝玉就问她当的是总花神还是具体某种花的花神,当时荷花盛开,小丫头就说她当的是这个花的花神,是芙蓉花的花神。

    所以,这个芙蓉不是木芙蓉,而是水芙蓉,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

    脂砚斋说了,“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之大过节大关键”。

    黛玉之死,当然是小说里面的一个大关键。

     所以,黛玉应是沉湖而亡。

    而且,她一定会像葬花一样,精心地设计她的服装、她的道具、她的行动路线。

    她会不会有一首告别人世的诗呢?也可以去想象。

    当然,因为黛玉是一个天上的神仙下凡,她在人间的所谓的死亡,实际上是复归天界。

     所以,我估计,曹雪芹关于这一段的描写会非常优美。

    而且最后她会跟普通人的死亡很不相同。

    黛玉沉湖后,不会有尸体的,只会有她的衣服和她的钗环存在,只会留下她的腰带或者她的披纱,她是仙遁。

    这是书里面说得很清楚的,她本来不是人间的一个凡人,她是一个绛珠仙子。

     薛宝钗篇 第一章薛宝钗选秀之谜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前后,薛宝钗的表现很反常。

    二十九回讲的是清虚观打醮的事。

    这段故事之前,薛宝钗这个人物的性格早就定型了。

    作者在第五回对她的性格就有很明确的交代,说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说她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也多喜欢与她去玩笑。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她有性格优势,人际关系特别好。

    最难得的是,不仅从贾母到王夫人,府里面的主子们喜欢她,同一辈的也都喜欢她,甚至于小丫头们也都喜欢她。

    她是全方位地有人缘。

    在第五回开头,用评语式的语言给薛宝钗性格定位以后,作者又通过后面许多的情节流动,大量的细节,把她的这种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