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但是到了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这段情节前后,曹雪芹却刻意写出了薛宝钗的反常。

    她表现得很烦躁,很郁闷,很不高兴,觉得很没有意思,而且动不动就发火,出语伤人,恶语相向,尖刻度之令人难堪,比黛玉更胜一筹。

    这怎么回事啊?你琢磨过没有呢? 她为什么这样,这还得从根儿上起。

    请问,薛宝钗她从南京到北京,有什么目的?有人会说,嗨,那不是她哥哥惹事了吗?她哥哥薛蟠,是一个很糟糕的人,在金陵地面上为了争夺一个拐子拐来的女孩子――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女孩子就是甄士隐的女儿――把对方冯渊给活活打死了,惹上人命官司了,所以有人就觉得,她是因为哥哥惹了人命官司,当地不好混了,是哥哥带着她跟她母亲畏罪潜逃了。

    是这么回事吗?不是的。

    读《红楼梦》要读得仔细,不能够大概齐一翻,只留一个模糊印象,那样不利于理解曹雪芹的苦心。

     其实作者在第四回交代得很清楚,确实是薛蟠为了争夺这样一个小姑娘,让底下的人把冯渊打死,惹了官司,当时审这官司的人就是贾雨村嘛,是有这么回事。

    但是薛蟠他在乎吗?他对人命官司视为儿戏,认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了不了的事儿。

    他带着他的母亲和妹妹到京城,是既定的计划,并不是畏罪潜逃,他留下几个家人应付官司,自己大摇大摆带着他的母亲和妹妹往京城而去。

     薛蟠带着他的母亲和妹妹到京城,都有什么目的呢?书里面也是有交代的。

    他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什么呀?有人说,第一个目的应该是,作为皇商,就是从宫里面领出银子,然后去替宫里面采买的人,把采买的货物交给宫里面以后,报销,报销完了以后,领新的银子,然后再继续采买。

    薛蟠的父亲就是干这个的,父亲死了以后他子承父业,也干这个,他们薛家世代干这个事儿。

    这似乎应该是他从南京到京城去的第一目的。

    但书里面把这个目的排第一了吗?你仔细看,不是。

    书里把他这样一个目的排在第三位。

    第二位的目的是到京城探望亲友,薛蟠和薛宝钗的母亲的哥哥王子腾在京城当着很大的官,姐姐嫁给了荣国府的贾政,都有权有势,他们要进京望亲。

    那么排第一位的目的是什么啊?是送他妹妹进京待选。

     待选,就是准备参加宫廷的选秀。

     虽然《红楼梦》在第一回里说,整个故事地舆邦国、朝代年纪失落无考,但这是一种烟云模糊的艺术手法,你细读了以后就感觉到,实际上曹雪芹他很写实,他写的基本就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背景下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点当然转换了很多,开始是在南方,在苏州啊,在维扬啊,在南京啊,后来呢,故事的空间基本上集中在京城,就是北京。

     在清朝,有一个选秀女的制度。

    选秀女什么意思啊?就是皇帝他需要有后宫,过去古代动不动就是后宫三千,皇帝要进行这方面的享受,要从民间采集女子。

    清朝呢,它和明朝不太一样,因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他们的人数比较少。

    满族最早是以八旗兵的方式,在军事组织里面来共同生活,后来他们打进山海关,统一全中国,还保留了八旗制度。

    顺治是清朝打进北京以后第一个皇帝,坐镇北京以后,从顺治到晚清有十个皇帝,都要选秀女,选秀女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变化,但是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原则,就是必须主要在满洲八旗的范畴之内来采集。

    为什么要这样?就是因为考虑到满族自己是一个少数民族,满族皇帝固然可以跟他喜欢的任何女子发生关系,但发生关系后就可能要衍生后代,而后代在血统上不能太乱,要保持血统的纯正。

    虽然后来清朝的皇帝有的也挺喜欢汉族的女子,或者喜欢回族女子,把她们采集到皇宫里,跟她们发生关系,但即使这些女子有所生育,生了儿子,分封到的地位也都比较低,甚至不予分封;这样的女子的人数,在比例上也严格控制,一定要使满族的最多,其次是蒙古族的――满族和蒙古族关系比较密切,过去有所谓“满蒙不分家”一说。

    清朝采集秀女,设定范围就是在八旗里面来选,首先是满洲八旗,然后是蒙古八旗。

     那么在早期,满族在关外进行军事活动和政治夺权的过程当中,俘虏了一些汉人,也有一些汉人主动投靠他们,这些人,最早的就被编入满洲八旗,称做包衣,包衣在满语里就是奴隶的意思。

    他们虽然是奴隶,因为跟满族主子一起为夺取政权冲锋陷阵,立有一定的战功,当满族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大都被划归到内务府,就是一个专门为满清皇帝及其皇族提供服务的机构。

    有的在内务府里就得到犒赏提拔,安排一些官职,比如当织造、盐政,曹雪芹的曾祖父、祖父、伯伯、父亲作为内务府包衣,就都当过江宁织造,还时常兼管盐政,表面上官并不大,却绝对是肥缺,虽然在皇帝面前是奴才,在普通老百姓和一般官吏眼里却是“通天”的权贵。

    后来被俘虏和收编的汉人越来越多,满族就组织了汉军旗,但是曹雪芹祖上却不是汉军旗的,他们被编进满洲八旗里的正白旗,属于地位尊贵的“上三旗”之一,虽然在正白旗里他们是汉人,是包衣奴才,但政治地位比汉军旗里的汉人高,其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的女儿有参加选秀的资格。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家族史内涵的小说,尽管曹雪芹他“真事隐”,却并不是一隐到底,他偏还要“假语存”,在小说文本里留存下家族的秘密。

    书里的四大家族,贾家的原型就是曹家,史家的原型就是曾担任过苏州织造的李煦家,其余两家的原型,应该也都是包衣性质。

    弄明白了这一点,书里写薛蟠带着他的妹妹到京城来,第一个目的是让他妹妹待选,也就是准备参加选秀女,就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了。

     清朝选秀女,一个是限定在满洲八旗的范畴内,另外,家庭也需要在一定的级别以上。

    那家的女孩到了十四岁,就要把名字和生辰八字等基本资料上报到户部,报上去以后,在十六岁以前,随时等候通知。

    后来因为八旗衍生的女子很多,所以不是每一个报上去的都通知你到北京来候选。

    如果得到通知,就要集中,集中以后,由户部的官员领着她们排着队,从哪儿走进紫禁城呢?从故宫的后门――神武门,从那儿进宫,宫里面就有管事的大太监以及其他的人员接应,然后就开始面试。

    一般要经过两轮来决定去留,选上的就留下来,淘汰的就回家去,被淘汰的,和那些十六岁以后也没被通知集中的,就可以另外去嫁人了。

    但是选上的,也不是都能留在紫禁城里,能马上见到皇帝。

    皇帝活动空间很大,他后宫很大,东宫、西宫都是后宫,他要养很多女子,另外皇帝有时候会游幸到一些地方,紫禁城外他有很多行宫,这些地方也要安排一些女子,以便他到了那里随时可以享受,比如说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等。

    一个皇帝可以享受很多的女性,但是选进去的女子却并不是都能得到皇帝的取用,机会是很难得的。

    如果皇帝一眼看见了某个女子觉得还可以,叫过来,给我倒杯茶,这就可能得到一个封号,叫答应。

    答应在那时是一个正式的封号啊,一个家族如果听说自己那个女儿选进秀女成为答应了,全家会高兴得不得了。

    成为答应,机会就多了,皇帝再一喜欢,觉得你别走了,这就又升一级,叫常在,常在皇帝身边了。

    皇帝再喜欢,可能就会发生关系了,封成贵人,再进一步封成嫔,封成妃。

     在《红楼梦》里,写到一个女子进宫后步步高升,就是贾元春。

    在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交代她选入宫中作女史,女史在宫里是一种低级女官,但是到第十六回,贾元春就升腾了,她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

    后来写元春回家省亲,那部分描写是书里虚构成分最浓的,非常夸张。

     贾元春是薛宝钗的榜样。

    你看元妃省亲的时候,她对那穿黄袍的大表姐是那么露骨地艳羡。

    薛宝钗当然也愿意到皇帝身边去。

    薛姨妈鼓吹“金玉姻缘”,其实那“玉”的首选是皇帝的玉玺,还有王爷的佩玉,实在得不到,才去瞄准通灵宝玉。

    但是以生活的真实而言,四大家族的原型都并非正经的满洲贵族,是包衣出身,因此,这样家族的女孩即使选进宫去,在位置的竞争力上会弱一些,她们很可能并不能马上去到皇帝活动的空间里,更大的可能性是被分配到皇帝的儿子身边去,在他们的活动空间里去伺候他们,还有一些会被分配到皇帝的公主身边,去伺候公主。

    她们陪公主读书,陪王子读书。

    我在前面几讲里面曾经提到清朝皇帝的儿子可以称为王子,有人就跟我争论,说皇帝的儿子是皇子啊,怎么能称王子呢?清朝皇帝的儿子,比如在康熙朝,一般叫阿哥,但是平时说话,俗称也可以叫做王子,我引用过雍正在曹的奏章上的大段批语,雍正警告他不要乱说乱动,一定要只听怡亲王的话。

    怡亲王是康熙的第十三个儿子,十三阿哥,雍正在批奏折的时候一再地把怡亲王称为王子。

    这说明在当时俗语当中,可以把皇帝的儿子叫做王子。

    那有人会问:王爷的儿子怎么叫呢?王爷的儿子有专称,叫世子;王爷的女儿,则叫郡主。

    薛宝钗那样出身的女子,如果不能选到皇帝身边,能分配到王子、世子乃至公主、郡主身边也很不错。

    第四回交代薛家送薛宝钗进京待选那段文字,你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薛家知道自己的根基还不够硬,因此把选为郡主的陪侍作为了底线。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写贾宝玉和王熙凤被魇了,几乎死掉,亏得一僧一道及时跑来解救,和尚拿着通灵宝玉持诵,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跟通灵宝玉一别十三载了,通灵宝玉是由贾宝玉衔在嘴里,一起落生到人间的,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在那一年,贾宝玉是十三岁,宝玉管薛宝钗叫宝姐姐,可见薛宝钗那时已经差不多十四岁了,达到选秀女的年龄了,按说,在以后的故事里,应该会写到薛宝钗参加选秀的情况。

     有的“红迷”朋友会问,林黛玉有没有资格参加选秀?当然在故事的那个阶段,林黛玉还小,十三岁的宝玉叫她林妹妹嘛,但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还是有必要的。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四大家族的成员,有入选的资格,但贾敏情况不明,或者是没有选上,或者是根本没让她去参选,所以嫁人了,嫁给林如海。

    这个林如海,从小说文字上推敲,我倾向于他是一个汉族官员,刚才说了,清朝为了保持满族血统的纯正,在选秀的时候,汉族人做再大的官,你的女儿也不在被选之列。

    所以,林黛玉大概是没有参选资格的。

     在康熙朝,因为康熙是一个性欲旺盛的皇帝,他又喜欢汉族的美女,选秀的体制不能满足他的这一欲望,他就通过李煦、曹寅那样的既有汉族血统又有满洲八旗身份的包衣,在江南披着织造的官位外衣,给他当“特务”,其中一项秘密任务,就是为他采集汉族美女。

    有的汉族美女来到他身边后,很得他的宠幸,为他生儿育女,但康熙有政治头脑,宠幸归宠幸,他却坚持不给这些汉族女子高的封位。

    康熙的这种获取汉族美女的渠道,是一条秘密通道,与公开选秀女是两回事。

     薛宝钗有资格参加选秀女,年龄也到了,她进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待选。

    于是曹雪芹前面郑重其事地交代了薛宝钗进京待选。

    可是,有的人就疑惑了:不说后面的续书,前八十回里,哪儿有选秀女的情节呢?是不是曹雪芹他写到后面,就忘了他在第四回里的那一笔交代了? 我通过文本细读,形成了自己的心得。

    我认为曹雪芹没有忘记他在第四回写下的交代,那是他设定的非常重要的人物命运的线索,他都不把薛家进京的其他目的写在前头,而强调薛宝钗进京待选是第一目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