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关灯
在后面能不加以呼应吗? 但是,宫廷选秀,在他那个时代,实在是极其敏感的内容,在小说里直接铺排写出,实在危险。

    于是,我认为,他就没有采取明写的方法,而使用了暗写的方法。

     薛宝钗参加选秀这件事情,曹雪芹是如何暗写的呢?在二十九回前后,端午节前,清虚观打醮那段故事前后,他写到了薛宝钗的反常。

    这种反常,就是暗写薛宝钗去参加了选秀,却意外失利,因为落选,以及落选以后的一连串事态,使她终于严重失控。

     我们来捋一捋那一连串的情节流动。

     清虚观打醮,本来应该是从五月初一到初三连续进行三天,后来因为出现一个金麒麟,林黛玉和贾宝玉闹起来了,闹得贾母心情也很不好,去了一天就再没去了。

     书里交代,恰巧五月初三薛蟠过生日。

    过生日,当然在家里面大摆宴席,请戏子演戏。

    哥哥过生日,家里演戏,薛宝钗不在那儿待着,却跑到荣国府来,跑到贾母的住处,在场的当然有贾宝玉,有林黛玉,还有其他一些人。

    这个本来也很正常,这是她常来的地方。

    贾宝玉跟林黛玉大闹一场,刚刚和好,有点无所适从,所以见了她就没话找话。

    宝玉、黛玉闹别扭,她见得多了,往常她都采取一种装愚守拙的态度,任凭那二位怎么闹,她只当没看见,尽量回避,避不开,就柔和地化解。

    宝玉跟她没话找话也好,黛玉对她旁敲侧击也好,她都应付裕如,或温婉回答,或一笑了之。

    可是,曹雪芹就特意写出,这回她一反常态。

     宝玉问了她一句,说你哥哥过生日,那边唱戏,你怎么不看戏呀?她说太热,没意思,我看两出就过来了。

    贾宝玉一听她说热,随口就说了一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当杨妃,原也体丰怯热。

    ”――杨妃就是杨玉环,杨贵妃,唐朝唐玄宗所宠爱的妃子。

    唐朝的审美趣味和我们今天可完全不同,唐朝认为女子以丰满为美,甚至以胖为美。

    胖女人在唐朝是有福的,什么骨感美人,要是生在唐朝就很难办了,唐朝不吃那一套,要求丰满,杨贵妃就是以胖美而闻名于世的。

    ――书里明文写到宝钗脸若银盆,肌肤丰泽,跟杨贵妃确实属于同一美女谱系,这样说她,并没有讽刺的意味,就算不甚得体,以薛宝钗一贯的修养和应变能力,笑一笑也就撂过去了。

    没想到,薛宝钗听了这几句话不由大怒,而且她就按捺不住这个怒火,就出语伤人,就说了很怪的话。

    有的“红迷”朋友就读不懂了,说她是怎么回事呀?薛宝钗说:“我到像杨妃,只没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话太怪了,就算贾宝玉说你胖,你怎么就气成这样呢?怎么就扯到什么杨国忠了呢? 我认为,这就是暗写薛宝钗选秀失利。

    她去参加了选秀,给刷下来了。

    以她那样的容貌,那样的修养,更别说她的文化造诣,本该入选,却竟然落选。

    宝玉的话,无意中戳到了她的痛处。

    关键倒并不在体胖怯热的话头,关键是提到了贵妃。

    选秀失利,当然也就无缘成为贵妃,甚至连去当郡主的陪侍都泡了汤。

    那几天薛宝钗正陷于选秀失利的大苦闷之中,怎么经受得了这样的话语刺激?当时的选秀女,表面上有一些标准,但实际上多半是暗箱操作,谁朝中有人,谁就能入选,谁后台不硬,那么任凭你美貌聪慧,也还是会被淘汰。

    薛宝钗对此心知肚明,满腹怨愤,因此受到“贵妃”字样的刺激后,终于按捺不住,就冷笑着把心里的怨愤发泄了出来――她如果有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做得了杨国忠,朝中有人,她不至于选不上! 杨国忠是谁?就是杨玉环的兄弟,那个时候唐玄宗喜欢杨玉环到了爱屋及乌的地步,杨玉环的姐妹他也一块儿宠爱,杨玉环的堂兄弟杨国忠成了宰相,当时杨家炙手可热,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可是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很不争气,光有财而无权,交的要么是些酒肉朋友,要么就是冯紫英那样的政治上的危险人物,至于像当时权势最旺的忠顺王,不仅攀附不上,薛蟠跟人家还根本属于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其他比如宫里面的大太监戴权,还有夏守忠,薛蟠跟他们可能有些来往,关系却不铁,因此虽然薛蟠把宝钗带到京城来参加选秀,却活动能力有限,不能给她铺路,弄得她铩羽而归! 薛宝钗的怪话,这么仔细一想,其实不怪。

    曹雪芹这么写,是有用意的。

    曹雪芹似乎估计到,一些读者会忽略他这样写的苦心,因此,他写了薛宝钗的这个失态后,紧接着,再重笔粗描,意在提醒我们,应该琢磨薛宝钗为什么频频失态。

    她直接针对宝玉动怒,倒还多少可以理解,他们毕竟是地位平等的主子。

    根据前面第五回曹雪芹给她定下的性格基调,她是最行为豁达、安分随时的,就是小丫头们,也都喜欢找她玩,她怎么会跟小丫头一般见识呢?那似乎是绝不会出现的情况。

    但曹雪芹在第三十回,紧接着她因“杨贵妃”的话茬动怒,就写了她跟小丫头过不去、大为光火的一个情节。

     这天有个小丫头找她来玩儿来了,这个小丫头在古本里面有两种写法,一种写法是靛儿,靛是蓝紫色的意思;还有一种写法是靓儿,靓是漂亮的意思。

    红学专家们对究竟哪一个写法更符合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是有争议的,有的人认为靓儿合理,因为取名儿哪有用一种很难看的颜色来取名字的,靛那个颜色是寿衣的颜色啊,所以应该说靓儿;但是我个人看法,我就觉得曹雪芹的原笔可能就是靛儿,为什么?他使用谐音借义的手法,这是《红楼梦》文本里一再出现的手法,“靛”谐“垫”的音,这个靛儿成了垫背的了。

     这个靛儿实在很无辜。

    当时天气很热,她的扇子忽然找不着了,她知道薛宝钗一贯行为豁达,对任何人都很温柔,特别能体贴人,帮助人,所以她就跑过去问宝钗,就说,必是宝姑娘藏了我的,好姑娘,赏我吧!――注意,在《红楼梦》文本里,“姑娘”有不同的意思,像王夫人说宝姑娘、林姑娘,是长辈称呼晚辈女儿的意思,有时候仆人、丫头向王夫人等主子汇报,提到薛宝钗和林黛玉,比如说“林姑娘来啦”,这话语里的“姑娘”是小姐的意思;但是像靛儿面对薛宝钗称她为“好姑娘”,这个“姑娘”却是“姑妈”、“(姨妈)”的意思,书里的小丫头都是把自己设定为低于小姐们和大丫头们的侄女儿一辈。

    ――靛儿这话实在算不上冒犯,这应该是小事一桩,淡话一句。

    如果在以往,薛宝钗一定和颜悦色,告诉靛儿她没藏扇子,说不定还把自己用的扇子赏给靛儿。

    但是,请你注意曹雪芹是怎么往下写的――薛宝钗的回应竟是金刚怒目、口吐霹雳!薛宝钗太反常了!她厉声厉色来了一句:“你要仔细!”读到这一句,我心里蹦蹦乱跳。

    都说林黛玉小心眼儿,说她尖酸刻薄,出语伤人,我们仔细想想,林黛玉在前八十回书里,何尝有过如此这般的恶声恶语?人家靛儿不过是去问宝钗要个扇子,她突然一声“你要仔细”,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贵族家庭里,在贾母居住的上房那样一个空间,一个主子对一个小丫头发出如此的叱责,是非同小可的。

    这不是愠怒而是大怒,是勃然大怒。

    紧接着,薛宝钗就说:我和你顽过?你在意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她们去!这就不仅是在向靛儿发作,是针对宝玉和黛玉了。

    这可不是随便一写的文字,这个情节是上了回目的,叫做“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宝钗反常,失态,失控。

    这就是暗写她选秀失利,否则不好解释。

    宝玉对青春女性被选入宫是不以为然的,他的价值观和那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分道扬镳。

    第十六回写到他姐姐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举家欢欣,唯独他“皆视有若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他对宝钗参与选秀也一定是麻木不仁,当时他满脑子心思只是如何能跟因金麒麟惹出冲突的林黛玉和好如初,绝对没有故意去触动薛宝钗心灵创伤的意图。

    薛宝钗先是怀疑他以“杨贵妃”来影射选秀,后来又以斥退靛儿为由说他“我和你顽过?你在意我!”,又把黛玉和他闹别扭与和好说成“嬉皮笑脸”,后来更与黛玉、宝玉围绕“负荆请罪”,把烦躁与怨愤的火气发泄得淋漓尽致,这些文笔,我以为曹雪芹都在暗写薛宝钗参与选秀却被意外淘汰。

     薛宝钗是很有志向的一个人。

    要知道,开初薛宝钗并不认为和尚所预言的“金玉姻缘”就一定是嫁给贾宝玉――有玉的男人不止一个啊,皇帝有玉玺,王子、世子都有玉,对不对?元妃省亲的时候,她对宝玉说,那上面穿黄袍子的才是你姐姐呢。

    言为心声,她就想穿黄袍。

    到第七十回,她咏柳絮词,还发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誓愿。

    在那个时代,一个待选、参选的女子,她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属于在当时的游戏规则下,一种正常的竞争心理。

    所以要知道,她的第一志愿是进宫,至少是进入王子、世子、公主、郡主的空间,嫁给贾宝玉绝不是她原来的第一目标,更不是最高目标。

    这点我们要读懂。

     薛宝钗选秀失利,贾元春应该最先得到消息。

    于是在第二十六回末尾,我们看到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就是贾元春给贾府的人颁赐端午节的节礼,她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安排,她把宝玉和宝钗的那两份,安排得一模一样,规格高,品种多,有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还有芙蓉簟一领。

    而林黛玉呢,却只和迎春、探春、惜春一样,待遇低许多。

     袭人把这样一种节礼安排汇报给宝玉,宝玉非常惊诧――按那个社会的伦理逻辑,黛玉是姑表妹,宝钗是姨表妹,如无特殊前提,要么给她们的节礼一样,要么,只能是姑表亲的多于高于姨表亲的。

    宝玉倒没往别处去想,但是家长们都清楚,贾元春那样给宝玉、宝钗颁赐节礼,明显有指婚的意思,就是她主张她的弟弟宝玉娶宝钗为妻。

    她为什么早不指婚晚不指婚,偏偏这个时候指婚?这是因为她最先得到表妹宝钗选秀失利的消息。

    元春作为贵妃,她不能干预朝政,宫里选秀,她无法插手,宝钗落选,她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加以安慰,另一方面,则表示既然进不了宫,嫁给我弟弟也很不错。

     王夫人和薛姨妈对元春的指婚表示当然是高兴的。

    薛宝钗自己呢?书里是这样写的:“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同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昨日见了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这段话非常值得玩味。

    选秀入宫固然是家长对宝钗的最高期望,但身为包衣世家的金陵四大家族的女子,在皇族中发展的竞争力毕竟有限,所以王夫人薛姨妈把安排她嫁给宝玉视为最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过薛宝钗自己对选秀入宫心气一度是高昂的,刚刚落选,元春就来指婚,在那个特定情境下,她却不能像母亲和姨妈那样兴奋,她“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这是非常准确的揭示。

     元春的指婚没有能够实现,是由于贾母的阻拦。

    贾母装糊涂:你元春既然没有直接下谕旨,只是一种暗示,那么,对不起,我就没感觉,就只当没这回事。

    贾母还宣称宝玉和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在那个时代,“冤家”就含有夫妻的意思。

    在究竟宝玉应该娶黛玉还是宝钗这个问题上,贾母内心里是倾向黛玉的。

    这是前八十回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荣国府家庭政治中的一个大关键。

     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在这些情节以前,书里写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却几乎看不出宝钗对宝玉的爱意。

    但是这些事情过去以后,选秀失利的心灵伤痕平复以后,宝钗就渐渐流露出了对宝玉的爱恋。

    虽然那以后还有宝玉、黛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