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

    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

    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

    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野。

    到此已是傍晚时分,他想找个地方栖宿。

    正在峰头四顾,突然看到奇景:三危山金光灿烂,烈烈扬扬,像有千佛在跃动。

    是晚霞吗?不对,晚霞就在西边,与三危山的金光遥遥对应。

     三危金光之谜,后人解释颇多,在此我不想议论。

    反正当时的乐樽和尚,刹那间激动万分。

    他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

    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

    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

    他在化缘之时广为播扬自己的奇遇,远近信士也就纷纷来朝拜胜景。

    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挖出来了。

    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

    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噹声。

     工匠中隐潜着许多真正的艺术家。

    前代艺术家的遗留,又给后代艺术家以默默的滋养。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从哪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到这里,都非常遥远。

    在可以想象的将来,还只能是这样。

    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

    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我来这里时刚过中秋,但朔风已是铺天盖地。

    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