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关灯
狼山离入海口还有一点距离,真正的入海口在上海。

    上海,比张春经营的南通更走向现代,更逼近大海。

    在上海,现代中国文人的命运才会受到更严峻的选择和考验。

     如果有谁气吐万汇,要跨时代地写一部中国文人代代更替的史诗,那末我想,这部史诗比较合适的终结地应该是上海。

    那里,每天出现着《子夜》式的风化,处处可闻张爱玲式的惋叹。

    最后一代传统文人,终于在街市间消亡。

     汽笛声声,海船来了又去了,来去都是满载。

    狼山脚下的江流,也随之奔走得更加忙碌,奔向上海,奔向大海。

     汽笛声声,惊破了沿途无数坟地的宁静。

     ◇◆上海人◆◇ 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

    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

    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

    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这种上海文明。

     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

     一来二去,外地人恼怒了。

    几乎全国各地,对上海人都没有太好的评价。

    精明、骄傲、会盘算、能说会道、自由散漫、不厚道、排外、瞧不大起领导、缺少政治热情、没有集体观念、对人冷淡、吝啬、自私、赶时髦、浮滑、好标新立异、琐碎,世俗气……如此等等,加在一起,就是外地人心目中的上海人。

     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

    各地文化科研部门往往缺不了上海人,上海的轻工业产品用起来也不错,上海向国家上缴的资金也极为可观,可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

    上海人出手不大方,宴会桌上喝不了几杯酒,与他们洽谈点什么却要多动几分脑筋,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

    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 这些年,外地人富起来了,上海人精明到头还是十分穷困。

    这很让人泄气。

    去年有一天,在上海的一辆电车上,一个外地人碰碰撞撞干扰了一位上海妇女,象平时每天发生的一样,上海妇女皱一下眉,轻轻嘟囔一句:“外地人!”这位外地人一触即发,把历来在上海所受的怨气全都倾泄出来了:“我外地人怎么了?要比钱吗?我估量你的存款抵不上我的一个零头;要比文化吗?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大学毕业生!”是啊,上海人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听他讲罢,全车的上海人都发出酸涩的笑声。

     上海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