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关灯
生的日本少女就不远千里,给南洋带来了屈辱的笑颜。

     日本女子的美貌和温柔使她们很快压倒了南洋各地的其他娱乐项目,轰轰烈烈地构成了一种宏大的职业。

    从野心勃勃的创业者到含辛茹苦的锡矿工人,都随时随地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日本娼寮。

    各国、各族的嫖客,都在日本妓院中进进出出。

    在这个时候,日本民族在南洋的形象,显得既柔弱又可怜。

     既然日妓南下与日本经济萧条有密切关系,而经济萧条又是日本必须向外扩张的根本动因,那么,不妨说,日本妓女的先来和日本军人的后到,确实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

    让他们的坟墓紧紧靠在一起,好像是故意在搭建一种历史逻辑。

     当日本军队占领南洋时,原先在这里的妓女再加上军妓,日妓的数量更是达到空前,连著名的南华女子中学也解散而成了日本艺妓馆。

    这简直成了一支与“皇军”可以并驾齐驱的队伍,有人戏称为“大和部队”。

    据说还有一位日本官员故意向寺内寿一总司令报告:“大和部队已经打进来了。

    ”寺内寿一因此而把不少军妓遣送回国,但日本妓女真正在南洋的锐减,则是在日本投降之后。

    这些已经够屈辱了的女子,无法在更屈辱的大背景下继续谋生了。

    事实上,即便是战败的苦难,她们也比军阀们受得深,尽管她们远不是战争的发动者,也没有因战争而有任何得益。

     日本妓女在南洋的悲惨命运,已由电影《望乡》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依我看,那毕竟是日本人自己搞的作品。

    在某些历史关节上无法冷静地开掘。

    日本妓女在南洋的遭遇,只有与以后日本军队的占领南洋疏通起来,现代日本民族的心态和命运才能梳理得更加完整和透彻。

    仅仅表现她们在屈辱中思念故乡,显然是把题目做小了。

     《望乡》中一个让人难忘的细节是,日本妓女死后安葬南洋,墓碑全都向着故乡。

    但是,我在这个日本坟地中看到的情景却完全相反:300多个妓女的墓碑,全部向着正西,没有一座向着北方! 也许是不敢,也许是不愿,她们狠狠心拧过头去,朝着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牵肠挂肚,不再幽恨绵绵,连眼角也不扫一扫那曾经天天思念的地方。

     岂止不再眼巴巴地望着故乡,在她们这么多的墓碑上,连一个真名字也没有留下。

    石碑上刻着的都是“戒名”,如“德操信女”、“端念信女”、“妙鉴信女”,等等。

    这些姑娘,身陷可怕的泥淖之中,为了保持住一点点生命的信念,便都皈依了佛教,希望在虔诚的祈求间,留住些许朦胧的微光。

    但是我觉得,她们不具真名,与其说是为了佛教信仰,不如说是要隐瞒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使遥远的族人因自己而招腥惹臭。

     这种情景,与边上那些耀武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