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关灯
都是轻松的游记,很难成为在每个旅游点兜售的小册子,因此决定大幅度删改后付印,并把这个消息兴高采烈地写信告诉我。

    当时我远在国外讲学,幸亏《收获》副主编李小林女士风闻后急忙去电话强令他们停止付印,把原稿全部寄回。

    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的王国伟先生、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陈先法先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鲁萍小姐都有心救活它,最后由王国伟先生雇人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

     这件事其实怪不得那家出版社,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工作规范和处世准则在办事,谁叫我事先不打听清楚呢。

    但我就此联想到,一本书的出版就象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越是斯文遇到的麻烦可能越多。

    只要一步不慎便会全盘毁弃,能像模像样存活下来其实都是侥幸。

    况且文人本身的毛病也多,大多既有点孤傲又有点脆弱,不愿意为了一种精神成果而上下其手、四处钻营、曲意逢迎,往往一气之下便愤然投笔,毁琴焚稿。

    在我们漫长的文化延续史上,真不知有多少远比已出版的著作更有出版资格的精神成果就这样烟消云散了,其间自然还包括很多高人隐士因不想让通行言词损碍玄想深思而故意的不着笔墨。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精神成果的大量耗散和自灭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由于一时的需求、风尚、机遇、利益而使历史上某些人的某些书得以出版面世,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因此,连篇累续的书籍文明的隐显有无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十分困惑的现象。

    我记得有一位当代青年美术家曾将几十万个木刻印刷汉字层层叠叠地披挂在屋顶和四壁,而细看之下却没有一个字能被我们认识。

    这个奇特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文化怪诞感,曾使我深深震动。

    当然话又说回来,历代总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企图建立起一种比较健全的社会文化运行机制以求在偶然性和怪诞感中渗入较多明智的选择,尽管至今这还是一种很难完全实现的愿望。

     既然如此,我这些零篇散章的出版也仍然是一种侥幸。

    许多因不趋时尚而投递无门、或因拒绝大删大改而不能付梓的书稿一定会比它好得多。

    能侥幸就侥幸了吧,读者诸君如果不小心碰到了它,那就随便翻翻。

     一九九一年夏 ??--W--Y--C-------??-----D--J--Z--L--?? ??/s/WYC?? ??独家更新网站:www.djxs.xyz ??--W--Y--C-------??-----D--J--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