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地域体量、人群体量所转化成的巨大能量,本来极有可能变为睥睨世界的侵略力量。

    但是,中华文化没有做这种选择,这与文明的类型有关。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

    中国虽然也拥有不小的草原和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核心部位却是由黄河、长江所灌溉的农耕文明,而且是“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

    草原,是农耕文明“篱笆外”的空间,秦始皇还用砖石加固了那道篱笆,那就是万里长城。

    而海岸,由于缺少像地中海、波罗的海这样的“内海”,中华文化一直与之不亲。

     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

    它们的马蹄,常常忘了起点在何处,又不知终点在哪里。

    它们的风帆,也许记得解缆于此岸,却不知何方是彼岸。

    不管是终点还是彼岸,总在远方,总是未知,当然,也总是免不了剑戟血火、占领奴役。

    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

    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素质。

    因为“厚土”,当然会为了水源、田亩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权而常常发生战争;但是,也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千里远征。

     很多年前,我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曾经调查过历史上全国演得最多的是哪一出戏。

    结论是:《孟姜女》。

    为了反抗侵略,丈夫被拉去筑长城。

    但是,一个农民家的丈夫怎么可以离家远行呢?妻子不惜千里步行,前去寻找。

    找到一看,丈夫已死,她号啕大哭,竟把长城哭倒。

    这出戏,把“反侵略”和“反远行”合成一体,每场演出,上下齐哭。

    我知道,这触及了民族的深层心理。

     二〇〇五年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时,还曾经说到了中国航海家郑和。

    我说,他先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到达世界上那么多地方,却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占取当地土地的念头。

    从郑和到每一个水手都没有,而且在心底里都没有。

    这就最雄辩地证明,中国文化没有外侵和远征的基因。

     在古代世界,不外侵,不远征,也就避免了别人的毁灭性报复。

    综观当时世界别处,多少辉煌的文明就在互相征战中逐一毁灭,而且各方都害怕对方死灰复燃,毁灭得非常残忍。

    反过来说,哪种文明即便一时战胜了,也只是军事上的战胜,而多数军事战胜恰恰是文明自杀。

    我曾经仔细分析过古希腊文明的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亚历山大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