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关灯
小
中
大
着,但随着后代的层层伸发,越来越云遮雾罩,那种眼神不见了,因此也就降低了品级,往往是体量渐大,格局渐小。
佛教也出现过这种现象,幸好在佛陀释迦牟尼那里,“直观”得非常锐利。
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的一个关键字是“苦”。
生、老、病、死、别、离,一生坎坷,都通向苦。
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那么,再直观一下,苦的最初根源是什么?佛陀发现,所有的苦,追根溯源,都来自于种种欲望和追求。
那就必须进一步直观了:欲望和追求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值得大家为之而苦不堪言么? 在这个思维关口上,不同等级的智者会做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低层智者会教导人们如何以机谋来击败别人,满足欲望和追求;中层智者会教导人们如何以勤奋来积累成绩,实现欲望和追求;高层智者则会教导人们如何以时代为选择标准,提升欲望和追求。
佛陀远远高出于他们。
既高出于低层、中层,也高出于高层。
他对欲望和追求本身进行直观,然后告诉众人,可能一切都搞错了。
大家认为最值得盼望和追慕的东西,看似真实,却并非真实。
因此,他不能不从万事万物的本性上来做出彻底判断了。
终于,他用一个字建立了支点:空。
空,对佛教极为重要。
甚至,历来人们都已习惯把佛门说成是“空门”。
空,是一个常用汉字,很容易被浅陋理解。
佛陀的本意很深刻,他认为,世间的一切物态现象和身心现象,都空而不实,似有实无。
《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
“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
《心经》一上来就说:“五蕴皆空”。
这个“五”,包括万象。
《心经》最著名的回转句式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来回强调,让人不能不记住,一切物态现象与空无异。
《心经》紧接着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是在包抄身心现象了。
从这样的语言方式,可以知道佛教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果决透彻,不留缝隙。
为什么万事万物皆是空?对此,佛教并不满足于宣布结论,而是进入了深层解答,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学理诚恳。
佛教也出现过这种现象,幸好在佛陀释迦牟尼那里,“直观”得非常锐利。
佛陀“直观”人生真相,发现的一个关键字是“苦”。
生、老、病、死、别、离,一生坎坷,都通向苦。
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那么,再直观一下,苦的最初根源是什么?佛陀发现,所有的苦,追根溯源,都来自于种种欲望和追求。
那就必须进一步直观了:欲望和追求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们值得大家为之而苦不堪言么? 在这个思维关口上,不同等级的智者会做出三种完全不同的回答。
低层智者会教导人们如何以机谋来击败别人,满足欲望和追求;中层智者会教导人们如何以勤奋来积累成绩,实现欲望和追求;高层智者则会教导人们如何以时代为选择标准,提升欲望和追求。
佛陀远远高出于他们。
既高出于低层、中层,也高出于高层。
他对欲望和追求本身进行直观,然后告诉众人,可能一切都搞错了。
大家认为最值得盼望和追慕的东西,看似真实,却并非真实。
因此,他不能不从万事万物的本性上来做出彻底判断了。
终于,他用一个字建立了支点:空。
空,对佛教极为重要。
甚至,历来人们都已习惯把佛门说成是“空门”。
空,是一个常用汉字,很容易被浅陋理解。
佛陀的本意很深刻,他认为,世间的一切物态现象和身心现象,都空而不实,似有实无。
《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
“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
《心经》一上来就说:“五蕴皆空”。
这个“五”,包括万象。
《心经》最著名的回转句式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来回强调,让人不能不记住,一切物态现象与空无异。
《心经》紧接着又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是在包抄身心现象了。
从这样的语言方式,可以知道佛教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果决透彻,不留缝隙。
为什么万事万物皆是空?对此,佛教并不满足于宣布结论,而是进入了深层解答,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学理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