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关灯
它又不能不指出,一切“完满”和“成功”都不可能真实,因此所谓“完满的个体”、“成功的个体”必然承担着多重虚假。

    扩而大之,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着很多“完满的个体”和“成功的个体”,或者企图“完满”或“成功”的个体,那他们一定会与周边的世界天天产生区隔和争斗,因此这个世界必然是一个喧闹和恐怖的天地。

    而这些以“完满”、“成功”自许者的下场,也一定是苦,而且是难言之苦。

     佛教正是因为破除“我执”,主张“无我”,才让那些自许“完满”、自许“成功”的欲望和追求真正断灭。

    简言之,因“无我”,才“灭苦”。

     需要说明的是,后来禅宗中有“我即是佛”的说法,此“我”与“无我”并不矛盾。

    此“我”无欲,此“我”无名,只是作为一个精神载体的例证,说明“人人皆有佛性”,可由切身做起。

    恰恰是佛性,能够有力抵消“我”的“自性”。

     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度化众人也就有了可能。

    如果人人都能以“佛”自认,那就不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我”,这恰恰是到达了更高意义上的“无我”境界。

     “人人皆有佛性”,但人人又不能单独完满,因此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企求单独解脱。

    如果单独解脱了,而周围的众人还困于重重障碍之中,那么,这个自以为“解脱”了的个人还会寸步难行。

    如果别人没有解脱,那么,为了守护自己的解脱必须划出人我之界。

    这么一划界,空境便顿时消失,解脱也无从说起。

     诚如谚语所说,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

    一个修行者即便把自己修炼成了一滴最纯净的清水,却没有与周边污水分割的“薄膜”,那么,这滴清水怎么存在?同样,如果大家都成了纯净的清水,却还有一滴仍然污浊,那么,大家的纯净还能保持吗?因此,佛教必然指向整体关怀,普世行善,无界救助。

    要解脱,也要大家一起解脱。

     更重要的是,佛教既然“无我”,也就无所谓“度己”。

    “度己”之说,不符合“无我”的宏旨。

    “无我”的空境,必把大千世界作为唯一主体,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