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关灯
小
中
大
前面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境界,发誓引渡每一个“兄弟”。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路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
《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
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见《大智度论》卷四)。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看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护佑众生、反对伤害。
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八个字很好。
意思是,号召一切不认识、不相关的人,也都应该视若一体,感同身受,互相救助,共抵彼岸。
彼岸,就是不受世俗羁绊所困苦的净土。
回想我儿时在家乡随长辈礼佛,第一印象就是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
当时,很多天天念佛的信众并不识字,不懂佛经,但是,就凭着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维护住了苦难大地上的文明脉络。
现在才知,这比烦琐的经句训诂更贴近佛教本义,这也正是度化众生这一信仰的民间实践。
五、继续修行 从幼年开始的佛教背景,对我的帮助无可限量。
每次进入古老寺庙,每次拜见高僧大德,都有一种身心相通的亲近。
在亲近过程中又会自省,反观自己在修行长途中的步履,有多少滞塞,有多少延伸。
我发现,自己过去得益于佛教的地方,有三个“毋”;而自己今后仍须努力的空间,则有三个“少”。
由此可知,佛教从“度己”跃升为“度人”,思路十分清晰,并不是随意地从众悦众。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心经》最后那个咒语,呼唤得那么恳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我的翻译是“去吧,去,到彼岸去,赶快觉悟!”对于这几句咒语,《心经》自己还反复推崇“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可见,在佛教看来,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度人”。
于是,作为佛教修行最高、最后目标的“涅槃”,也与“到彼岸去”连在一起了。
《大智度论》在阐释“波罗蜜”时说:“涅槃为彼岸”。
度人到彼岸的修行者称为“菩萨”,他们的“大誓愿”就是“度一切众生”(见《大智度论》卷四)。
在中国民间,菩萨常常被看作偶像,其实,他们只是修行者,因觉悟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护佑众生、反对伤害。
菩萨把佛教本义和民间企盼融成一体,组成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尚信仰。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八个字很好。
意思是,号召一切不认识、不相关的人,也都应该视若一体,感同身受,互相救助,共抵彼岸。
彼岸,就是不受世俗羁绊所困苦的净土。
回想我儿时在家乡随长辈礼佛,第一印象就是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
当时,很多天天念佛的信众并不识字,不懂佛经,但是,就凭着积德行善、惜生护生、乐于助人,维护住了苦难大地上的文明脉络。
现在才知,这比烦琐的经句训诂更贴近佛教本义,这也正是度化众生这一信仰的民间实践。
五、继续修行 从幼年开始的佛教背景,对我的帮助无可限量。
每次进入古老寺庙,每次拜见高僧大德,都有一种身心相通的亲近。
在亲近过程中又会自省,反观自己在修行长途中的步履,有多少滞塞,有多少延伸。
我发现,自己过去得益于佛教的地方,有三个“毋”;而自己今后仍须努力的空间,则有三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