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洪义赠金夫妻遭变 白雄打虎甥舅相逢
关灯
小
中
大
且说恩科文书行至湖广,便惊动了一个饱学之人。
你道此人姓甚名谁?他乃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南安善村居住,姓范名仲禹。
妻子白氏玉莲。
孩儿金哥,年方七岁。
一家三口度日。
他虽是饱学名士,却是一介寒儒,家道艰难,止于糊口。
一日会文回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白氏一见,不知丈夫为着何事,或者与人合了气了,便向前问道:“相公,今日会文回来,为何不悦呢?”范生道:“娘子有所不知。
今日与同窗会文,却未作课,见他们一个个装束行李,张罗起身。
我便问他,如此的忙迫,要往哪里去?同窗朋友道:‘怎么?范兄你还不知道么?如今圣上额外旷典,加了恩科,文书早巳行到本省。
我们尚要前去赴考,何况范兄呢?范兄若到京时,必是鳌头独占了。
’是我听了此言,不觉扫兴而归。
娘子,你看家中一贫如洗,我学生焉能到得京中赴考呢?”说罢,不觉长叹了一声。
白氏道:“相公,原来如此。
据妾身想来,此事也是徒愁无益。
妾身亦久有此意。
我自别了母亲,今已数年之久,原打算相公进京赴考时,妾身意欲同相公一同起身,一来相公赴考,二来妾身亦可顺便探望母亲。
无奈事不遂心,家道艰难,也只好置之度外罢了。
”白氏又劝慰了丈夫许多言语。
范生一想,原是徒愁无益之事,也就只好丢开。
至次日清晨,正在梳洗,忽听有人叩门。
范生连忙出去,开门一看,却是个知己的老朋友刘洪义,不胜欢喜。
二人携手进了茅屋。
因刘洪义是个年老之人,而且为人忠梗,素来白氏娘子俱不回避的,便上前与伯伯见礼。
金哥亦来拜揖。
刘老者好生欢喜。
逊坐烹茶。
刘老者道:“我今来特为一事,与贤弟商议。
当今额外旷典,加了恩科。
贤弟可知道么?”范生道:“昨日会文去方知。
”刘老者道:“贤弟既已知道,可有什么打算呢?”范生叹道:“别人可瞒,似老兄跟前,小弟焉敢撒谎。
兄看室如悬磐,叫小弟如之奈何?”说罢,不觉惨然。
刘老一见便道:“贤弟不要如此。
但不知赴京费用须得多少呢?” 范生道:“此事说来,尤其叫人为难。
”便将昨日白氏欲要顺便探母的话,说了一遍。
刘老闻听,连连点头:“人生莫大于孝,这也是该当的。
如此算来,约用几何?”范生答道:“昨日小弟细细盘算,若三口人一同赴京,一切用度,至少也得需七八十两。
一时如何措办得来呢?也只好丢开罢了。
”刘老闻听,沉吟了半晌,道:“既如此,待我与你筹画筹画去。
倘得事成,岂不是件好事呢。
”范生连连称谢。
刘老者立起身来要走,范生断不肯放,是必留下吃饭。
刘老者道:“吃饭是小事,惟恐耽误了正事。
容我早早回去,张罗张罗事情要紧。
”范生便不紧留,送出柴门。
分别时,刘老者道:“就是明日罢,贤弟务必在家中听我的信息。
”说罢,执手,扬长而去。
范生送了刘老者回来,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浩叹:欢喜的是,事有凑巧;浩叹的是,自己艰难,却又赘累朋友。
又与白氏娘子望空扑影的盘算了一回。
到了次日,范生如坐针毡一般,坐立不安,时刻盼望。
好容易天将交午,只听有人叩门。
范生忙将门开了。
只见刘老者拉着一头黑驴,满面是汗,喘吁吁的进来,说道:“好黑驴,许久不骑它,它就闹起手来了。
一路上累得老汉通身是汗。
” 说着话,一同到屋内坐下,说道:“幸喜事已成就,竟是贤弟的机遇。
”一边说着,将驴上的钱带儿从外面拿下来,放在屋内桌上,掏出两封银子,又放在床上,说道:“这是一百两银子。
贤弟与弟妇带领侄儿可以进京了
你道此人姓甚名谁?他乃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南安善村居住,姓范名仲禹。
妻子白氏玉莲。
孩儿金哥,年方七岁。
一家三口度日。
他虽是饱学名士,却是一介寒儒,家道艰难,止于糊口。
一日会文回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白氏一见,不知丈夫为着何事,或者与人合了气了,便向前问道:“相公,今日会文回来,为何不悦呢?”范生道:“娘子有所不知。
今日与同窗会文,却未作课,见他们一个个装束行李,张罗起身。
我便问他,如此的忙迫,要往哪里去?同窗朋友道:‘怎么?范兄你还不知道么?如今圣上额外旷典,加了恩科,文书早巳行到本省。
我们尚要前去赴考,何况范兄呢?范兄若到京时,必是鳌头独占了。
’是我听了此言,不觉扫兴而归。
娘子,你看家中一贫如洗,我学生焉能到得京中赴考呢?”说罢,不觉长叹了一声。
白氏道:“相公,原来如此。
据妾身想来,此事也是徒愁无益。
妾身亦久有此意。
我自别了母亲,今已数年之久,原打算相公进京赴考时,妾身意欲同相公一同起身,一来相公赴考,二来妾身亦可顺便探望母亲。
无奈事不遂心,家道艰难,也只好置之度外罢了。
”白氏又劝慰了丈夫许多言语。
范生一想,原是徒愁无益之事,也就只好丢开。
至次日清晨,正在梳洗,忽听有人叩门。
范生连忙出去,开门一看,却是个知己的老朋友刘洪义,不胜欢喜。
二人携手进了茅屋。
因刘洪义是个年老之人,而且为人忠梗,素来白氏娘子俱不回避的,便上前与伯伯见礼。
金哥亦来拜揖。
刘老者好生欢喜。
逊坐烹茶。
刘老者道:“我今来特为一事,与贤弟商议。
当今额外旷典,加了恩科。
贤弟可知道么?”范生道:“昨日会文去方知。
”刘老者道:“贤弟既已知道,可有什么打算呢?”范生叹道:“别人可瞒,似老兄跟前,小弟焉敢撒谎。
兄看室如悬磐,叫小弟如之奈何?”说罢,不觉惨然。
刘老一见便道:“贤弟不要如此。
但不知赴京费用须得多少呢?” 范生道:“此事说来,尤其叫人为难。
”便将昨日白氏欲要顺便探母的话,说了一遍。
刘老闻听,连连点头:“人生莫大于孝,这也是该当的。
如此算来,约用几何?”范生答道:“昨日小弟细细盘算,若三口人一同赴京,一切用度,至少也得需七八十两。
一时如何措办得来呢?也只好丢开罢了。
”刘老闻听,沉吟了半晌,道:“既如此,待我与你筹画筹画去。
倘得事成,岂不是件好事呢。
”范生连连称谢。
刘老者立起身来要走,范生断不肯放,是必留下吃饭。
刘老者道:“吃饭是小事,惟恐耽误了正事。
容我早早回去,张罗张罗事情要紧。
”范生便不紧留,送出柴门。
分别时,刘老者道:“就是明日罢,贤弟务必在家中听我的信息。
”说罢,执手,扬长而去。
范生送了刘老者回来,心中又是欢喜,又是浩叹:欢喜的是,事有凑巧;浩叹的是,自己艰难,却又赘累朋友。
又与白氏娘子望空扑影的盘算了一回。
到了次日,范生如坐针毡一般,坐立不安,时刻盼望。
好容易天将交午,只听有人叩门。
范生忙将门开了。
只见刘老者拉着一头黑驴,满面是汗,喘吁吁的进来,说道:“好黑驴,许久不骑它,它就闹起手来了。
一路上累得老汉通身是汗。
” 说着话,一同到屋内坐下,说道:“幸喜事已成就,竟是贤弟的机遇。
”一边说着,将驴上的钱带儿从外面拿下来,放在屋内桌上,掏出两封银子,又放在床上,说道:“这是一百两银子。
贤弟与弟妇带领侄儿可以进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