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道童骑鹤闯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关灯
无有恐怖。

     九九老人读记,有七言八句赞功德。

     诗曰: 莫言东度事荒唐,缚魅驱邪正五常。

     悖理乱伦归孝悌,移风易俗乐羲皇。

     格心何用弓刀力,化善须知笔舌强。

     更有虔诚勤礼拜,敬天敬地敬君王。

     话说玄隐道士高卧北窗,忽然觉来,想起童鹤未归,乃唤青鸾近前,嘱咐道:“误入蜃氛,固是道童;翱翔住翮,却乃白鹤。

    你与他两个同逍遥吾门,今他迷却故乡,你宁无拯救?”那青鸾听得仙旨,即便六翮凌空,片时到地。

    在那海岸左眄右顾,白鹤杳无踪迹。

    道童却在惺惺庵。

    乃一翅飞来,直到庵前,未提防梵志已留幻法,道童久离庵门,偶然绊索飞来,把个青鸾两翅双足,牢拴紧缚,挣扎不脱。

    那看守惺惺庵火居道人,忙将青鸾捉住,剪了翅儿,阶前畜养。

    这正是: 邪氛迷去千年鹤,幻法牢拴两翅鸾。

     不是圣僧行普度,山中怎得好音传? 且说尊者与元通弟子自出东郭,望前行走,到得一村落人家。

    这村落,左环高山,右临瀚海。

    尊者与元通见了,说道:“你看这村人家,树木森森,风烟荡荡,山明水秀,犬吠鸡鸣,却也好个村落!”元通答道:“果是好个村落。

    ”怎见得?但见: 苍苍山绕屋左,玉壁何殊;茫茫水演居右,银河浑似。

    绿树拥出,青烟缥缈,绳枢瓮牖;碧波横飞,白雾萦回,东岸西洋。

    鸟韵铿锵,应谷声,和律吕;鱼鳞闪烁,翻锦浪,鼓精神。

    樵子渔夫,东歌西唱;山光水色,朝变夕更。

    都铺叙的满村景致,足见的一境风光。

    且是径通大道,往来何必问津;只见庵闭重门,清幽可堪寄旅。

     尊者与元通走到村口,不见居人,但深入林间,只见一座茅庵,门悬一匾,上写着“惺惺庵”。

    尊者乃令元通击门。

    庵中忽应声开户,却是一个火居道人。

    见了尊者师徒,便请入内堂里坐。

    尊者瞻礼圣像,道人随捧出清茶。

    尊者接茶在手,便问:“此庵何人所建?何宅香火?”道人答道:“这庵昔有位道者,在这乡村化缘进道,村间檀越发心,盖造这庵,与他栖止。

    他居此日久心烦,日前辞了村里众檀越,往东去了。

    ”尊者问道:“道者讲的何道?”道人答道:“他随人询问,应对却也不穷,只是法术果然高妙,神通真个不凡。

    他有呼风唤雨之能,倒海移山之术,不是那平常挂单僧人,岂同而今化缘道士。

    ”尊者听了,微微笑容,问道:“你这村间,却是哪个檀越重僧?哪个善人庵主?小僧师徒路过此间,也要拜访一二高贤。

    ”正说间,只见庵外一叟走进门来。

    见了尊者,便施礼问道:“二位长老从何方来?要往何处去?哪寺院出家?甚姓名呼唤?”尊者不言。

    元通乃答道:“贫僧打从南印度国中而来,要往东印度国内而去。

    自幼本国出家,名号不敢隐讳,偶造宝庵,不胜轻妄。

    请问老施主高姓大名。

    ”老叟答道:“老夫姓卜名公平,这村间,只因往年来了一位道者,深有道术德行,在此化缘。

    我们几个老友,盖造此庵与他栖止。

    近来因他收留一个迷失道童,教习他些幻法,被人识破,故此辞别这方,往东去了。

    ”元通笑道:“适才道人甚夸他法术高妙,老叟因何说他幻法?”卜公平笑道:“比如老夫产了一子,甚是顽钝,他道能医,日久不愈。

    乃设幻法把个雀儿变做孩子,哄诱我家。

    一时甚喜,及他离庵去远,这孩子即露本相。

    又道久拢我辈,平地现出金银,诱哄我们争夺一番,也待他去远,俱是些砖石。

    故此这道者,损了一去之名。

    若犹在此,有何面目!”尊者听得不言,只是微微而笑。

    元通乃向卜叟问道:“叟!孩子如今却如何?”卜叟答道:“犬子只是浑浑沌沌,蒙然不晓。

    ”元通道:“医此何难!”卜叟笑道:“日前道者也是此话。

    师父你又来调谎。

    ”元通答道:“本僧不敢欺诈。

    古人说得好:‘大病用功,小病用药。

    ’若叟孩子这恙,可以不药而愈。

    ”卜叟听说大喜,便留尊者师徒在庵居住。

    次日众老齐来探望。

    却好渔父在内,他认得尊得者,乃道:“原来是道场主坛的师父。

    且问治疗孩子何方?”元通又把前话说出。

    尊者笑向元通说道:“徒弟说差了。

    两个小孩子,既不用药,却行何功?”元通答道:“药既不用,功自有方。

    ”乃向尊者面前,把胸上一摸,尊者点首。

    却是何意,下回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