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关灯
小
中
大
校尉,名叫洪纬的。
二人自鄞州回上京,今日与赵铭恩见面后,洪纬便领太子密诏,前往骊山脚下的会昌营。
赵铭恩已神色自若,点了点头,又吩咐严瑀:“你回一趟京城,替我给长公主传个信,我有要事请长公主帮忙。
”转念又想起今日禁中有典仪,“戌时一刻宫门下钥,长公主总该出宫了,你届时再去公主府。
今日若不便出城,便等明晨开城门也是一样,一切以稳妥为上。
” 严瑀虽然意外,却不会质疑太子的安排,只表示了担忧,“孟简不在,臣若也不在殿下身边,臣怕......” “半天而已,事办完了就回来。
我在太和宫等你,明日还是照原计划动身。
” 既如此,严瑀再没什么可说的,一一记下太子的嘱咐,便准备动身回京。
离去时二人一前一后迈出三清阁,阁前台基足有丈余高,下台阶时,却见太子脚下一踉跄,眼看着就要栽倒在地上。
“殿......小心!”严瑀眼明手快,一弯腰抄手去扶太子,幸而没有磕伤。
三清阁内光线昏昏,此时天光一照,才发觉太子面色很不好,严瑀心中担忧更甚,“臣先去给您寻个郎中瞧瞧吧。
” 崴倒的瞬间,赵铭恩眼前一黑,只以为自己要晕过去了。
倒还好,只是再顺过气时,身上愈发乏力,下台阶时必得扶着什么借力才行。
索性就地坐下,闭目凝神,试图分辨气血间的症候。
半晌睁开眼,蹙眉道:“你只管去寻长公主,不必管我。
” “身体是本钱,现在不是您逞强的时候。
”严瑀忧心忡忡,说话间,又瞥见太子下颔隐隐的红痕,不免产生了一些怪诞的联想。
其实赵铭恩并非逞强,他不通毒理,但他了解睿王妃。
睿王妃给他下药,所图不过是她为所欲为时他没法反抗,真正伤天害理的事,她没道理做,也做不出来。
先前紧张,是担心她邪心一起,下另一种药,可就眼下的症状看,大约只是软筋散。
“不是什么大事,发散一阵,睡一觉就行了。
”总之是不必再说,个中内情,再揪细下去,他就没法解释了。
严瑀走后,赵铭恩自然没再回山房去,抬脚往边上偏殿中一躲,静坐养息,只等到日暮时分,完成那场约定好的法事。
偏殿里道士们正打醮,左近的庄户人家祈福禳灾,场面不讲究,唯求热热闹闹。
赵铭恩拣了个角落里的座儿,末了还分到一块神明享用过的粟饼,农妇见他犹豫,热络地拍了拍他的肩,“小郎君生得恁好,就是不大精神。
快吃吧,吃了有力道,保你秋天地里收成好,来年就娶上媳妇儿喽。
” 赵铭恩在农妇殷切的目光中,迟疑地咬了一口粟饼,农妇笑得更喜庆了,越看他越喜欢,忍不住打探他的来历,“小郎君今年多大了?家中几口人呐?” 粗布麻衣的太子殿下只得又咬了两口粟饼,然后艰难地摇了摇手,表示自己噎着了,没法儿发声。
结果这块粟饼让他积了食。
酉初时分,道童示意他可以去斋堂用暮食,他全无胃口,摇摇头推拒。
脾胃滞胀,加上身上乏力,真是分外难受。
日头逐渐偏西,钟鼓声响完一轮,便落到重重山峦后头去了。
林海渐送来凉风,他为先皇后安排的法事也开始了,立在廊庑上,不远不近地看着殿里道士念符咒,暮色从身后攀上肩头,映得那乾
二人自鄞州回上京,今日与赵铭恩见面后,洪纬便领太子密诏,前往骊山脚下的会昌营。
赵铭恩已神色自若,点了点头,又吩咐严瑀:“你回一趟京城,替我给长公主传个信,我有要事请长公主帮忙。
”转念又想起今日禁中有典仪,“戌时一刻宫门下钥,长公主总该出宫了,你届时再去公主府。
今日若不便出城,便等明晨开城门也是一样,一切以稳妥为上。
” 严瑀虽然意外,却不会质疑太子的安排,只表示了担忧,“孟简不在,臣若也不在殿下身边,臣怕......” “半天而已,事办完了就回来。
我在太和宫等你,明日还是照原计划动身。
” 既如此,严瑀再没什么可说的,一一记下太子的嘱咐,便准备动身回京。
离去时二人一前一后迈出三清阁,阁前台基足有丈余高,下台阶时,却见太子脚下一踉跄,眼看着就要栽倒在地上。
“殿......小心!”严瑀眼明手快,一弯腰抄手去扶太子,幸而没有磕伤。
三清阁内光线昏昏,此时天光一照,才发觉太子面色很不好,严瑀心中担忧更甚,“臣先去给您寻个郎中瞧瞧吧。
” 崴倒的瞬间,赵铭恩眼前一黑,只以为自己要晕过去了。
倒还好,只是再顺过气时,身上愈发乏力,下台阶时必得扶着什么借力才行。
索性就地坐下,闭目凝神,试图分辨气血间的症候。
半晌睁开眼,蹙眉道:“你只管去寻长公主,不必管我。
” “身体是本钱,现在不是您逞强的时候。
”严瑀忧心忡忡,说话间,又瞥见太子下颔隐隐的红痕,不免产生了一些怪诞的联想。
其实赵铭恩并非逞强,他不通毒理,但他了解睿王妃。
睿王妃给他下药,所图不过是她为所欲为时他没法反抗,真正伤天害理的事,她没道理做,也做不出来。
先前紧张,是担心她邪心一起,下另一种药,可就眼下的症状看,大约只是软筋散。
“不是什么大事,发散一阵,睡一觉就行了。
”总之是不必再说,个中内情,再揪细下去,他就没法解释了。
严瑀走后,赵铭恩自然没再回山房去,抬脚往边上偏殿中一躲,静坐养息,只等到日暮时分,完成那场约定好的法事。
偏殿里道士们正打醮,左近的庄户人家祈福禳灾,场面不讲究,唯求热热闹闹。
赵铭恩拣了个角落里的座儿,末了还分到一块神明享用过的粟饼,农妇见他犹豫,热络地拍了拍他的肩,“小郎君生得恁好,就是不大精神。
快吃吧,吃了有力道,保你秋天地里收成好,来年就娶上媳妇儿喽。
” 赵铭恩在农妇殷切的目光中,迟疑地咬了一口粟饼,农妇笑得更喜庆了,越看他越喜欢,忍不住打探他的来历,“小郎君今年多大了?家中几口人呐?” 粗布麻衣的太子殿下只得又咬了两口粟饼,然后艰难地摇了摇手,表示自己噎着了,没法儿发声。
结果这块粟饼让他积了食。
酉初时分,道童示意他可以去斋堂用暮食,他全无胃口,摇摇头推拒。
脾胃滞胀,加上身上乏力,真是分外难受。
日头逐渐偏西,钟鼓声响完一轮,便落到重重山峦后头去了。
林海渐送来凉风,他为先皇后安排的法事也开始了,立在廊庑上,不远不近地看着殿里道士念符咒,暮色从身后攀上肩头,映得那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