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接学堂养胎日常
关灯
小
中
大
年轻学子见礼。
” 方孝俊第一个起身说话,“学生恭贺先生得授县丞,韩师弟虽然年纪小,却率先考上了功名,教导我们,自然是天经地义。
” 秦先生的学生里以前也有过考上功名的,但都已经不在这里读书了,他原来只是个秀才,学生考上了秀才,肯定要寻更好的先生去了。
如今在坐的,都是还没有过府试的。
秦先生摸了摸胡须,“若是不想继续在这里读了,也不勉强,县学里也有蒙童班。
我言尽于此,今日就让明朗给你们讲书。
” 明朗头一回给大家讲书,没有任何准备,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在讲。
从头到尾,秦先生没有说一句话。
等明朗讲完了,底下人安静了好久。
过了一会子,方孝俊第一个开始问话。
平日秦先生讲书,大家都是谨慎地挑着问题问。
今儿方孝俊忽然跟没笼头的野马似的,逮着明朗问个不停。
平和的、刁钻的,但许多问题都是平日他和明朗讨论过的。
有过之前讨论的基础,二人越说越深入,秦先生听得连连点头。
等方孝俊问过一轮之后,其他秦玉璋和王村周等人也相继开始发问。
一个上午,明朗都在跟师兄弟们你来我往,到最后,他完全忘了自己今儿是给大家讲书的,好似又跟平常一样。
过了许久,秦先生拍了一下教鞭,“都歇一歇,如何,人家能十四岁过了府试,必定是比你们要强的。
” 学堂里的动静叶氏不知道,她上午去买了二斤点心,扯了一些布料,割了一条五花肉,又买了一斤上好的茶叶,带着这些东西就往秦家去了。
叶氏问了秦太太一些具体的事宜,秦太太都仔细回答了她。
叶氏沉吟了一会子后,笑着对秦太太说道,“嫂子不知道,昨儿明朗回去了神情恍惚,倒把我吓了一跳。
嫂子一家子忽然要走,他们兄弟心里都舍不得呢。
” 秦太太笑了,“我们离的也不远,七八十里路,虽说有些不便,也还是可以来往的。
” 叶氏点头,“先生授官,这是喜事,我们都跟着高兴呢。
就是明朗年纪不大,我总担心他接不下学堂。
” 秦太太摇头,“弟妹不用担心,有这个把月,总能把学堂捋顺了。
不过,等我们走了,怕是会有学子以此退学。
无妨,明朗年纪这样小就中了秀才,后面肯定会有许多人家把孩子送过来的。
” 叶氏又点头,“学堂的事情我也不懂,就是玉茗这孩子,忽然要走了,我真舍不得她。
等过了年,我带着明朗去嫂子那里,把两个孩子的婚期定下来。
” 秦太太看了看外头,见女儿不在,低声对叶氏说道,“这孩子这两天也有些闷闷不乐呢。
” 叶氏小声回答她,“我今儿给玉茗扯了块料子,留给她做身衣裳。
这些日子,还请嫂子多给些方便,让两个孩子都说两句话。
嫂子放心,我们明朗最规矩的。
” 秦太太笑了,“弟妹不说我也知道的。
” 两亲家在那里说了许多话,叶氏说过了话就要回去,秦太太苦留不住。
明朗在学堂里用心了十几天,渐渐有了些模样。
听见秦先生要把学堂交给明朗打理,有几个学生就退了学,这其中就包括王村周。
反倒是那些年纪小的孩子,越发喜欢明朗。
有人退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明朗也不在意。
他一边管理学堂,一边和秦先生父子讨论学问,抽空还偷偷地找玉茗说说话。
玉茗给明朗做了一件冬天的衣裳,又做了两个荷包。
明朗无以回报,夜里红着脸偷偷写了两首诗,第二日趁着没人的功夫塞给了玉茗。
很快就到了秦先生外任的时间,一家子以后也不准备再回来了,东西都搬走了,只把房屋留给了明朗。
叶氏原说要给钱,秦家人没要。
这房屋原来置办的时候并不贵,秦太太全当作女儿的嫁妆,暂时交给韩家人看管。
秦先生走后,韩家人的日子再次规律了起来。
那头,梅香的肚子渐渐鼓起来了。
前些日子,梅香渐渐能感觉到孩子明显在动。
刚开始像有条小鱼苗在里头拱啊拱,慢慢地动静大了些。
梅香因为如今还没有长太多肉,肚皮不算厚,很轻易就能感觉到孩子在动。
黄茂林时常趴在上面对里面说话,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他一张口,里头立刻安静了。
到后来,他开口说话,里头还能轻轻地动一动。
已经入了冬,一天比一天冷。
但梅香感觉自己像揣了个小火炉似的,倒没有往年那般冷。
早上,梅香起了个大老早,起来跟杨氏一起做饭。
如今她胎相稳,天天早起。
家里择菜、洗碗这些零碎活儿,全被她抢过来干了。
杨氏单独给她做了一份蛋炒饭,里头加了胡萝卜和香豆腐丁。
她如今新添了个毛病,饿得快。
黄炎夏父子吃早饭的时候,她也要跟着吃,不吃她饿的抓心挠肺。
刚开始她还不好意思说,夜里经常饿醒,肚子骨碌碌地叫唤,怎么翻身都睡不着。
有一回黄茂林夜里迷迷糊糊听见她肚子叫,先是吓了一跳,等她吭吭吃吃说肚子饿了之后,黄茂林穿上棉袄就起来给她煮了两个鸡蛋。
从那以后,黄茂林每回赶集都会给她买些吃的。
夜里饿了吃两口,白日饿了来不及做,也可以垫一垫。
叶氏听说女儿夜里经常饿醒,心疼得不得了。
自己在家里开油锅,炸了两百根油条,让黄茂林带回去给梅香吃。
如今每天半上午半下午,淑娴会给梅香弄些吃的。
或是用开水泡油条吃,或是煮两个鸡蛋,或是烤红薯吃。
梅香每次都会叫上淑娴一起吃,淑娴也只是略微尝两口。
家里地窖里红薯多,又甜又大。
但红薯吃了容易放屁,梅香因为怀孕,本来就被孩子挤着肠子,日常放屁就比以前多,一吃了红薯,越发不可收拾。
在人前丢过几次脸之后,梅香再也不肯吃红薯了。
油条吃着吃着也腻了,黄茂林就买点心给她吃。
鸡蛋糕、麻花、果子,因她怀着孩子,黄茂林每回买的也不多,除了淑娴能得一点,旁人都没有,众人也不计较。
秦先生走的时候,以自己今年没有教完一年为由,把学子们束脩的一小部分给了明朗。
明朗不要,秦先生教训了他一顿。
。
明朗得了银子后都交给了叶氏,她手面宽敞,三天两头给梅香送吃的。
点心、肉、自家做的一些吃食,反正黄茂林总是来赶集,每个集都能带一些吃的回去。
到最后,都不用他花钱买了,叶氏给的梅香都吃不完。
冬月底的时候,呼啦啦下了一场大雪。
下一阵停一阵,陆陆续续十来天,地面上的雪越来越厚,有些地方都能到小孩子胸口了。
雪太大了,黄家父子刚开始每日出门卖豆腐要花更长的时间。
到最后,除了逢集上街,背集的时候,黄家爷儿三个轮流出去,家里留一个人看家。
家里已经有了充足的柴火,天太冷,杨氏每日在西耳房烧火盆,梅香和淑娴坐在火盆边吃零嘴、做针线。
梅香的衣裳渐渐都穿不得了,杨氏提前让她给自己做了一件宽大的棉袄,这个时候穿正正好。
这一日,黄茂林和黄茂源出门卖豆腐回来了,坐在火盆边吃了些东西后,一家人围着火盆烤火。
正说着话,黄茂松忽然过来找黄茂源玩耍。
梅香看到黄茂松,心里忽然起了做媒的心思。
” 方孝俊第一个起身说话,“学生恭贺先生得授县丞,韩师弟虽然年纪小,却率先考上了功名,教导我们,自然是天经地义。
” 秦先生的学生里以前也有过考上功名的,但都已经不在这里读书了,他原来只是个秀才,学生考上了秀才,肯定要寻更好的先生去了。
如今在坐的,都是还没有过府试的。
秦先生摸了摸胡须,“若是不想继续在这里读了,也不勉强,县学里也有蒙童班。
我言尽于此,今日就让明朗给你们讲书。
” 明朗头一回给大家讲书,没有任何准备,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在讲。
从头到尾,秦先生没有说一句话。
等明朗讲完了,底下人安静了好久。
过了一会子,方孝俊第一个开始问话。
平日秦先生讲书,大家都是谨慎地挑着问题问。
今儿方孝俊忽然跟没笼头的野马似的,逮着明朗问个不停。
平和的、刁钻的,但许多问题都是平日他和明朗讨论过的。
有过之前讨论的基础,二人越说越深入,秦先生听得连连点头。
等方孝俊问过一轮之后,其他秦玉璋和王村周等人也相继开始发问。
一个上午,明朗都在跟师兄弟们你来我往,到最后,他完全忘了自己今儿是给大家讲书的,好似又跟平常一样。
过了许久,秦先生拍了一下教鞭,“都歇一歇,如何,人家能十四岁过了府试,必定是比你们要强的。
” 学堂里的动静叶氏不知道,她上午去买了二斤点心,扯了一些布料,割了一条五花肉,又买了一斤上好的茶叶,带着这些东西就往秦家去了。
叶氏问了秦太太一些具体的事宜,秦太太都仔细回答了她。
叶氏沉吟了一会子后,笑着对秦太太说道,“嫂子不知道,昨儿明朗回去了神情恍惚,倒把我吓了一跳。
嫂子一家子忽然要走,他们兄弟心里都舍不得呢。
” 秦太太笑了,“我们离的也不远,七八十里路,虽说有些不便,也还是可以来往的。
” 叶氏点头,“先生授官,这是喜事,我们都跟着高兴呢。
就是明朗年纪不大,我总担心他接不下学堂。
” 秦太太摇头,“弟妹不用担心,有这个把月,总能把学堂捋顺了。
不过,等我们走了,怕是会有学子以此退学。
无妨,明朗年纪这样小就中了秀才,后面肯定会有许多人家把孩子送过来的。
” 叶氏又点头,“学堂的事情我也不懂,就是玉茗这孩子,忽然要走了,我真舍不得她。
等过了年,我带着明朗去嫂子那里,把两个孩子的婚期定下来。
” 秦太太看了看外头,见女儿不在,低声对叶氏说道,“这孩子这两天也有些闷闷不乐呢。
” 叶氏小声回答她,“我今儿给玉茗扯了块料子,留给她做身衣裳。
这些日子,还请嫂子多给些方便,让两个孩子都说两句话。
嫂子放心,我们明朗最规矩的。
” 秦太太笑了,“弟妹不说我也知道的。
” 两亲家在那里说了许多话,叶氏说过了话就要回去,秦太太苦留不住。
明朗在学堂里用心了十几天,渐渐有了些模样。
听见秦先生要把学堂交给明朗打理,有几个学生就退了学,这其中就包括王村周。
反倒是那些年纪小的孩子,越发喜欢明朗。
有人退学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明朗也不在意。
他一边管理学堂,一边和秦先生父子讨论学问,抽空还偷偷地找玉茗说说话。
玉茗给明朗做了一件冬天的衣裳,又做了两个荷包。
明朗无以回报,夜里红着脸偷偷写了两首诗,第二日趁着没人的功夫塞给了玉茗。
很快就到了秦先生外任的时间,一家子以后也不准备再回来了,东西都搬走了,只把房屋留给了明朗。
叶氏原说要给钱,秦家人没要。
这房屋原来置办的时候并不贵,秦太太全当作女儿的嫁妆,暂时交给韩家人看管。
秦先生走后,韩家人的日子再次规律了起来。
那头,梅香的肚子渐渐鼓起来了。
前些日子,梅香渐渐能感觉到孩子明显在动。
刚开始像有条小鱼苗在里头拱啊拱,慢慢地动静大了些。
梅香因为如今还没有长太多肉,肚皮不算厚,很轻易就能感觉到孩子在动。
黄茂林时常趴在上面对里面说话,刚开始的时候,只要他一张口,里头立刻安静了。
到后来,他开口说话,里头还能轻轻地动一动。
已经入了冬,一天比一天冷。
但梅香感觉自己像揣了个小火炉似的,倒没有往年那般冷。
早上,梅香起了个大老早,起来跟杨氏一起做饭。
如今她胎相稳,天天早起。
家里择菜、洗碗这些零碎活儿,全被她抢过来干了。
杨氏单独给她做了一份蛋炒饭,里头加了胡萝卜和香豆腐丁。
她如今新添了个毛病,饿得快。
黄炎夏父子吃早饭的时候,她也要跟着吃,不吃她饿的抓心挠肺。
刚开始她还不好意思说,夜里经常饿醒,肚子骨碌碌地叫唤,怎么翻身都睡不着。
有一回黄茂林夜里迷迷糊糊听见她肚子叫,先是吓了一跳,等她吭吭吃吃说肚子饿了之后,黄茂林穿上棉袄就起来给她煮了两个鸡蛋。
从那以后,黄茂林每回赶集都会给她买些吃的。
夜里饿了吃两口,白日饿了来不及做,也可以垫一垫。
叶氏听说女儿夜里经常饿醒,心疼得不得了。
自己在家里开油锅,炸了两百根油条,让黄茂林带回去给梅香吃。
如今每天半上午半下午,淑娴会给梅香弄些吃的。
或是用开水泡油条吃,或是煮两个鸡蛋,或是烤红薯吃。
梅香每次都会叫上淑娴一起吃,淑娴也只是略微尝两口。
家里地窖里红薯多,又甜又大。
但红薯吃了容易放屁,梅香因为怀孕,本来就被孩子挤着肠子,日常放屁就比以前多,一吃了红薯,越发不可收拾。
在人前丢过几次脸之后,梅香再也不肯吃红薯了。
油条吃着吃着也腻了,黄茂林就买点心给她吃。
鸡蛋糕、麻花、果子,因她怀着孩子,黄茂林每回买的也不多,除了淑娴能得一点,旁人都没有,众人也不计较。
秦先生走的时候,以自己今年没有教完一年为由,把学子们束脩的一小部分给了明朗。
明朗不要,秦先生教训了他一顿。
。
明朗得了银子后都交给了叶氏,她手面宽敞,三天两头给梅香送吃的。
点心、肉、自家做的一些吃食,反正黄茂林总是来赶集,每个集都能带一些吃的回去。
到最后,都不用他花钱买了,叶氏给的梅香都吃不完。
冬月底的时候,呼啦啦下了一场大雪。
下一阵停一阵,陆陆续续十来天,地面上的雪越来越厚,有些地方都能到小孩子胸口了。
雪太大了,黄家父子刚开始每日出门卖豆腐要花更长的时间。
到最后,除了逢集上街,背集的时候,黄家爷儿三个轮流出去,家里留一个人看家。
家里已经有了充足的柴火,天太冷,杨氏每日在西耳房烧火盆,梅香和淑娴坐在火盆边吃零嘴、做针线。
梅香的衣裳渐渐都穿不得了,杨氏提前让她给自己做了一件宽大的棉袄,这个时候穿正正好。
这一日,黄茂林和黄茂源出门卖豆腐回来了,坐在火盆边吃了些东西后,一家人围着火盆烤火。
正说着话,黄茂松忽然过来找黄茂源玩耍。
梅香看到黄茂松,心里忽然起了做媒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