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爱别离一家团聚

关灯
嫁宅子,我岂能占了。

    ” 李先生笑了,“又不白送给你,你照着市价给我钱。

    我是想着那里一来离衙门近,二来离我家里也近,方便。

    再者,我这宅子不能总是空着,卖给谁不是卖。

    你放心,我不止这一处宅子。

    ” 慧哥儿知道李先生的好意,不好再拒绝,自己去打听了市价,给了李先生八百多两银子,买下这一栋省城比较靠中心位置的两进院子。

     买过了宅子,小夫妻手里的银子就更少了。

     李先生除了让青莲送一些庄子上蔬菜瓜果和活禽,从来不送钱。

    她知道亲家是送孩子来历练的,不经历生活的打磨,如何能历练。

    缺钱,是最好的打磨。

     好在慧哥儿终于能从衙门里领俸禄了,一个月的俸禄加上别的补贴,够小夫妻和两三个仆人过日子。

     慧哥儿每个月往家里送一封信,没提买宅子的事情,他怕阿爹阿娘急吼吼过来送银子。

     等入了秋,慧哥儿从衙门里拿的钱终于开始有结余之后,他正准备往家里送信说买宅子的事情,锦屏被诊出有孕了。

     慧哥儿喜得直搓手,围着锦屏转,“你怎么样了?想不想吐?想吃什么?” 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五两银子,“这是昨儿上官给我的,你拿去买吃的。

    ” 锦屏接过银子,笑容温和,“官人真能干。

    ” 慧哥儿轻轻把锦屏抱紧怀中,“这些日子你跟着我受苦了。

    ” 锦屏摇头,“一点都不苦,我有吃有喝的,官人对我又好,日子美着呢。

    ” 慧哥儿轻轻摸了摸她的肚子,“我给阿爹阿娘去一封信,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 锦屏低头对慧哥儿说道,“官人,我跟你说,不光我这里有喜信了,妹妹前几日也有好消息了。

    ” 慧哥儿瞪大了眼睛,“果真?怪不得长俊这几日告假了,我还以为他要走亲戚,居然不告诉我!” 锦屏拍了他一下,“孩子才上身,哪有到外头嚷嚷的。

    妹妹前儿把如约打发过来告诉我的,要不是你要送信,我还准备过几日再告诉你呢。

    知道的人多了,吓着孩子。

    ” 慧哥儿哼了一声,“你们是亲姑嫂,我是外人。

    ” 锦屏笑了,“你是做大舅的,难道不希望孩子好。

    ” 慧哥儿又摸了摸她的肚子,“这下可好了,到时候他们两个一起出生。

    ” 青莲接到嫂子这边的信儿之后,惊奇不已。

     李先生也觉得又有趣,“这两个孩子居然一起来了。

    ” 长俊拍手,“这下可好了,我怕大舅兄嫉妒我,都没敢跟他说。

    ” 青莲嗔怪他,“胡说,我大哥才不会嫉妒你。

    ” 李先生立刻吩咐家里下人,往慧哥儿那边送了许多东西,还送去一个经验老道的嬷嬷,让她好生照看锦屏,并一再嘱咐她不可拿大,若对舅爷和舅奶奶不敬,严惩不饶。

     这回李先生不再提什么打磨孩子的事儿了,她知道慧哥儿两口子手里不是特别宽裕,凡是给青莲预备的东西,都往那边送一份一模一样的。

     黄茂林和梅香接到信之后,欢喜的差点跳起来。

     梅香立刻就要收拾行李,“茂林哥,不管你去不去,我要去省城看媳妇和女儿。

    ” 黄茂林立刻拦住她,“急什么,再等等。

    ” 梅香看向他,“你难道有什么计划?” 黄茂林让她坐下,“两个孩子才有了身子,我们这会子去,她们又要迎接我们,不免劳累。

    再说了,媳妇是个好孩子,咱们去了,以她的性子,定要照顾我们吃喝,还要每日到你面前来陪着。

    咱们不在,她和慧哥儿倒没有那么多规矩,轻松自在。

    你若真想去,再等一等吧,等孩子稳了再说。

    ” 梅香听黄茂林这样一说,顿时止住了脚步。

    是啊,儿媳妇的性子,再不肯错一点,自己去了,反而给她添麻烦。

     黄茂林拍了拍她的手,“慧哥儿才买了宅子,手里定是空了,咱们托可靠的人多送些钱过去,比什么都好。

    你再等一等,最多明年,你要是想去,咱们搬到省城去也行。

    ” 梅香双眼发亮,“咱们也搬过去?家里怎么办?” 黄茂林笑了,“这只是我的初步想法,泰和也大了,张师傅跟我说他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导泰和的。

    为了泰和的前程,咱们也不能再留在这里了。

    你给我一些功夫,我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

    咱们虽然要搬走,这里也不能随意甩手,以后每年我单独回来两趟查账,你只管安心和孩子们在一起。

    ” 有了这个保证,梅香再也不急着去了,夫妻二人往省城那边送了信和钱,嘱咐孩子们好生照顾身体。

     等过了两三个月,明朗和明盛先后往家里送了信。

    明朗去了南边一个还算富庶的中等县做了县令,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多年的游宦生涯。

    叶氏跟着他一起,到了南边后非常适应,还给梅香寄来了一些土特产。

     明盛第一站留在了京城,去了翰林院,再苦读三年,散馆后再谋出路。

     京城米贵,明盛算是寒门子弟了。

    翰林院是个清水衙门,一个月给个二三两银子还不够吃饭的。

    他和婉柔只带了两个仆人,小夫妻节俭度日。

     好在明盛不是个死要面子的,除了去翰林院,他有时间就到外头接些私活,教孩子读书、做些文书上的事情。

    渐渐地,身边人发现他教孩子特别有一套,开始有达官贵人请他业余时间去家里教导家中子弟,给的回报自然也很丰厚。

     梅香接到信之后往两个弟弟那里先后回了信。

     时光悠悠,来年初夏,青莲先生了个女儿,锦屏后生了个儿子,两个孩子只差了半个月。

     慧哥儿本来还怕妹妹生了女儿孟家不喜,等看到李先生和长俊整日抱着孩子不撒手,这才放下了心。

     慧哥儿在这边也认识了许多同僚,他家在异地,衙门里的一些关系好的人都上门来庆贺他喜得贵子,长俊也跟着跑前跑后张罗。

     梅香接到信后,把那信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又一遍。

    真好啊,她有外孙女了,也有孙子了。

     梅香摸了摸自己的脸,在镜子中照了照,头发仍旧乌黑,脸上一条褶子也没有,两只手白嫩的很,略微有些肉肉,手指中间还有浅浅的小梨涡。

     很多人都说,梅香长了一双有福气的手,你看她腰肢纤细,双手却有肉,一看就是享福之人。

     梅香忽然笑了,黄茂林正好回来了,“笑什么呢?” 梅香把信给他,“你有外孙女和孙子了。

    ” 黄茂林欣喜地接过信,一目十行看完,眼中又有了些水光。

     他放下信,拉着梅香的双手,“家里的事情我都安排的差不多了,咱们下个月就走。

    ” 梅香问他,“要不要先送信过去。

    ” 黄茂林笑着摇头,“不送,省得孩子们为咱们破费准备东西。

    ” 过年的时候,因为锦屏肚子大了,不能奔波,小两口没回来。

    黄茂林去了信,已经和儿子媳妇透漏了自己要去省城的消息,具体什么时候去却没说。

     过了几日,黄茂林带着梅香回了平安镇,先去看望黄炎夏。

     慧哥儿中了举人之后,黄炎夏就搬回了平安镇。

    他已经快六十了,头上添了许多白发,但人却非常有精神。

     杨氏也老了,身上看不到一丁点争强好胜的气质,每日和黄炎夏一起,带着那个不大机灵的小孙子。

     黄茂源热情地招待了哥哥嫂子,听说他们要搬去省城,一家人都愣住了。

     黄炎夏最先反应过来,“好,好,去吧,你比我有出息,能去省城,咱们老黄家在平安镇算是头一份了。

    ” 黄茂源也也跟着高兴,并再三保证,“大哥大嫂只管去,平安镇这边的事情我替你们看着。

    ” 淑娴听说大哥大嫂回来了,带着方孝俊和两个孩子一起来吃晌午饭。

     方孝俊的学堂越办越红火,附近镇子的孩子们都来求学,他已经歇了继续科举的念头,如今的目的,就是把儿子培养出来。

     在家里吃过饭之后,黄茂林又带着梅香去了郭家,郭老太太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人有些糊涂,但仍旧认识这个外孙子,还让郭舅妈拿糖果给外孙子吃。

     黄茂林留下了一些礼物和银子,辞别了郭家人,又去叶家。

     在平安镇逗留了三五天,总算把各处亲友都拜访了一遍。

     回到荣定县之后,夫妻二人一起收拾东西,把金银细软都带走,粗笨的东西都留下,他们以后还经常回来的。

    家里下人带走一部分,留下一部分,由贵仁和细月统领。

     人心不可测,主人家长期不在,难保仆人会作乱。

    黄茂林又去拜访了张县尉,请他帮忙看着一些。

    梅香也去看了妹妹,请她家帮着看着两处田庄。

     常家是大地主,最擅长的就是管理田庄,兰香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五月底的一个早晨,夫妻二人租了几辆车,带着儿子和张师傅以及几个仆人,趁着天刚蒙蒙亮,为了不惊动旁人,静悄悄地出发了。

     才走没多远,忽然听见有人一直喊,“姐姐,姐姐。

    ” 梅香从车窗里往外看,见兰香坐了一辆车快速往这边赶来。

     姐妹二人相拥着哭了一阵子,梅香安抚妹妹,“妹妹,以后我们不在家,你要是有了难处,及时给我们送信。

    若有急难之事,可以去找四叔,也可去去找张县尉。

    你别难过,我以后还回来的。

    ” 兰香点头,“姐姐,我不难过,姐姐去和儿女们团聚,我替姐姐高兴呢。

    姐姐姐夫去了,要保重身体。

    家里的事情,我会替姐姐看着的。

    ” 梅香给妹妹擦了擦眼泪,仿佛她还是那个腻在自己怀里要糕点吃的小妹妹,“好乖乖,别哭,姐姐走了。

    ” 姐妹辞别后,梅香又上了车,从车窗里对着妹妹挥了挥手。

    黄茂林一打马鞭,带着妻儿往省城去了。

     天边,太阳升起来了,黄茂林看向省城的方向,心里有些激动。

     他打马走到车窗边,“梅香,我真高兴。

    ” 梅香撩开车帘,“茂林哥,我也高兴。

    ”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