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关灯
者将直接授官。

    依先生之见。

    此番过试者能有几何?” 耳听蔡吉提起自己的学生,华佗的眼中泛起了一道自豪的光芒。

    虽说华佗之前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救治百姓。

    可他也知道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救天下人的。

    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原的疫情愈演愈烈。

    若非蔡吉早早在各县设立医署和病坊,青、徐两地的疫情早已此起彼伏。

    所以华佗对培养医生一事一直都很上心。

    此外华佗还在王韫等太平道人士的协助下开始着手编纂《青囊书》,以便将他的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医者。

     “君上大可放心,医学院学子皆医术娴熟。

    随时可派往各地医署以解燃眉之急。

    ”华佗抬起头自信地保证道。

     华佗的保证让蔡吉吃了一颗定心丸。

    汉末是瘟疫的高发时代,而在瘟疫面前人是不分贵贱的,下至乞丐上至君王都可能染病而亡。

    历史上有不少汉末名人死于瘟疫。

    其中可能也包括蔡吉的小丈夫曹丕。

    所以蔡吉花费精力完善医疗体系,不仅仅是造福于民。

    同样也是在保护她自己。

     由于蔡吉今日身体状况不错,华佗把完脉后又仔细叮嘱了几句,便起身告辞退出了内苑。

    不过就在蔡吉打算谨遵医嘱早点歇息之时,铃兰却前来通报说是曹丕在外求见。

    原来自打蔡吉怀孕之后,她便与曹丕分房而居。

    曹丕虽身为蔡吉的夫君,但他要见作为君主的妻子,还是得要像臣子一样通过铃兰传达才行。

    此刻听闻曹丕求见,蔡吉自是欣然应允。

     不多时曹丕便在铃兰引领下步入宫舍。

    见得蔡吉,他立马俯身行礼道,“参见君上。

    ” “子桓今夜求见有何要事?”榻上的蔡吉和颜悦色地问道。

     曹丕低头应答道,“丕明日将前往折冲府报到,故特来向君上请辞。

    ” 蔡吉听罢曹丕所言,这才想起自家夫君就要去参军了。

    就见她一拍脑袋,略带歉然地说道,“孤公务繁忙,险些忘了此事。

    折冲府不比齐宫,衣食住行甚为粗陋,汝下派后若有不便之处,大可休书于孤。

    ” 然而蔡吉的这席话却没能安慰到曹丕。

    事实上自打上次进言之后,曹丕就隐隐觉得他自请从戎的举动,并不符合蔡吉的期待。

    但话已出口,又岂能轻易反悔。

    更何况曹丕还一心想要做出成绩来向妻子证明自己呢。

    所以曹丕前思后想了数日,觉得在参军之前,必须得先向蔡吉阐明自己的心声。

     此刻且见曹丕深吸了一口气,毕恭毕敬地朝蔡吉抱拳表态道,“君上,丕不惧沙场凶险,不怯衣食粗陋。

    只求能替君上分忧解难。

     “替孤分忧解难?”蔡吉审视着面前信誓旦旦的曹丕,由不得想起了早前段府婚宴上热闹祥和的景象。

    于是她心念一动,跟着脱口问道,“汝可知何为孤之所欲?” 蔡吉这问题还真把曹丕给问住了。

    曹丕本打算回答“一统天下”,可转念一想蔡吉虽与各路诸侯一同逐鹿天下,但从其这些年在封邑推行的诸多新政看来,眼前女子所追究的远不止“一统天下”这么简单。

    总之曹丕相信他的妻子有着极为崇高的理想,就是脑中朦朦胧胧地说不出个所以来。

    而他即不肯,也不敢当着蔡吉的面胡乱瞎猜。

     望着曹丕欲言又止的模样,蔡吉脑中不禁浮现出了后世的一段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说到底蔡吉追求的东西并不像外人想象中的那么显赫,甚至在不少人看来还有些幼稚,有些偏执。

    但她偏偏就选择了这么一条荆棘之路,并着手实践至今。

    所以没有足够觉悟,足够智慧,足够能力的人是无法成为她的伴侣,并陪同她一路走到最后一刻的。

    一直以来蔡吉对曹丕的种种试探,与其说是忌惮他的出身,在意他在另一个时空的所作所为,不如说是担心来自各方无形的压力会将曹丕压垮,使其成为自己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

    说到底无论是赘婿的身份,还是蔡吉的事业,都是外界强加给曹丕的命运,而不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结果。

     半晌过后,眼见曹丕迟迟没有给出答案,蔡吉不由地释然一笑道,“无妨。

    汝不必在今夜急于作答,待他日有心得后,再回答孤也不迟。

    ” “喏。

    ”曹丕拱手领命,同时也将蔡吉的问题深刻在了心底。

     第九节魏宫对策 当曹丕怀揣着蔡吉的提问被下放折冲府之时,他那远在邺城的父亲曹操亦在密切关注着齐国的一举一动。

    话说自打受封魏公之后,曹操便将国都迁到了邺城,并把许都改名为许昌交由长子曹昂镇守。

    曹操之所以会这么做,一来是因为许都离魏、齐、吴三国的边境太近,战事一起容易被对手包抄后路兵临城下。

    二来嘛,邺乃上古殷商王朝的都畿地,且在战国时期邺城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魏国国都。

    故而历史悠久的邺城在古人眼里较之新兴的许都更具王者之气。

     除了迁都邺城之外,曹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倒也没再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举。

    相比参照后世三审六部制进行制度改革的齐国,魏国的制度几乎完全沿袭汉制,仅在一些细节之处稍加调整,以便于曹操加强中央集权。

    不过这并不代表曹操就是个保守之人。

    事实上这位当世枭雄一直以来都热切关注着蔡吉在齐国推行的一系列新政。

    由于曹蔡两家的关系又与当年的袁曹两家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之齐魏两国比邻而居,故而齐地一有新政出台,曹操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应的情报,并与麾下的大臣探讨优劣,以便从中汲取灵感和经验。

    而在蔡吉的诸多新政之中,最让曹操感兴趣,也最让他上心的莫过于齐国关于军制的改革。

     这一日曹操在邺城的魏宫内与时任司徒的荀彧闲坐对弈,且见他手捻一子饶有兴致地向荀彧问道,“文若可曾听闻蔡安贞下派讲武学子入折冲府练兵一事?” 荀彧捻须颔首,“略有耳闻。

    齐主此举即是练兵,也是练将。

    ” 曹操听罢荀彧所言微微动容道。

    “此话怎讲?” “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