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关灯
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武。

    讲武学子虽是年少,多有不足之处,然玉不琢不成器,一番磨砺过后,终会有将才从中脱颖而出。

    ”荀彧沉声分析道。

     “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卒武?”曹操微微皱眉。

    继而落下一子。

    不置可否地反问道,“士人肯与卒武共食同寝乎?对手下将士解衣衣之乎?推食食之乎?” 其实也怪不得曹操会发出此等讥讽之问。

    要知道曹军之前也曾招纳过不少学子士人入伍从戎,只可惜其中绝大多数是些自视甚高之辈。

    仗着读过几年书便幻象一入曹营就能受重用进而封侯拜相,既吃不了军旅之苦,也守不了严酷的军规。

    结果嘛,要么郁郁不得志。

    要么就是犯了军规被曹操重罚,甚至为此掉脑袋的也大有人在。

    相比之下许褚、典韦之类的武人则无异要忠厚可靠得多。

    故而曹操一直以来都是器重武人胜过文人。

     荀彧作为曹操的谋主即为其推荐过不少名士能臣。

    也见识过曹操如何当众羞辱士子,深知眼前的男子最是瞧不起那些眼高于顶的酸儒狂生。

    可荀彧始终认为重武轻文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新生的魏国要想真正强大起来。

    还得靠他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士人。

    为了解除曹操对士人学子的偏见,荀彧便以齐国的“学子练兵”为例子,开始循循善诱着规劝道。

    “君上此言差矣。

    士人之中虽有华而不实之徒,然讲武堂乃蔡氏私学。

    讲武学子多为寒门子弟,乃至流民遗孤。

    此类学子无骄奢之气,又勤奋好学。

    加之齐主请徐岳、崔琰等名士鸿儒入讲武堂教授孔孟之道,令诸生知三纲,明五常,进而忠于蔡氏。

    试问此等学子入伍后,又岂会在意与卒武共食同寝?” 荀彧一席话令曹操陷入了沉思之中。

    其实一开始他并没有把“学子练兵”一事放在心上,提起这事也只是想揶揄一下蔡吉。

    直到听罢荀彧对讲武堂以及“学子练兵”之策的分析,曹操这才不由地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对士人学子东偏见是否太过偏执了一些。

    曹操之所以会产生这等思想变化,并不说他心软了,而是因为他现在立场变了。

    早些年前曹操是汉臣,执剑为大汉平定天下,下招贤令替汉家选拔人才。

    如今他当然也还是汉臣,只是多了一重名为“魏公”的身份。

    但正是这一层身份令曹操在不知不觉间将保曹家江山摆在了第一位,从而认识到现在的他不仅单单要招纳人才,更需要为曹家的江山培养人才。

     不过曹操终究还是对执掌儒家名教的世家心存忌惮。

    哪怕荀彧以讲武学子为例,证明寒门出身的学子没有世家子弟的诸多缺点。

    但在曹操看来学子求学会受到授课鸿儒的影响,而授课鸿儒又多出自世家名门,故而士人学子终究还是比不得谯沛的宗族子弟来得可靠。

    另一方面蔡吉设讲武堂养士以及派学子练兵的做法也确实给了曹操相当大的启发。

     于是下一刻就见曹操一面示意荀彧继续下棋,一面傲然放言道,“文若言之有理,设官学养士一事势在必行。

    至于学子练兵一事,蔡安贞一介孤女,下派学子练兵,乃不得已而为之。

    孤有谯沛子弟襄助,何须劳烦士子从戎。

    ” 眼见曹操依旧将兵权视作谯沛一系的禁脔,荀彧心知相关问题今日只能就此点到为止,再纠缠下去只会引起曹操的不快与猜忌。

    因此他当即便顺着曹操的话头连声附和道,“君上所言极是。

    谯沛人杰地灵,武有子孝、元让将军为国柱,文有丁司空为顶梁。

    ” 耳听荀彧提起司空丁冲,曹操的面色在不经意间微微一沉。

    曹操信任谯沛武人,不代表他就能容忍谯沛武人一派独大甚至染指他的继承人。

    丁冲作为谯沛一系中少有的文胆,在曹操受困当阳期间唆使曹昂接受蔡吉“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十六字倡议,实际上已然犯了曹操的大忌。

    可是丁冲在明面上享有从龙之功。

    不仅被谯沛一系公认为功臣,还深得曹操长子曹昂的信任。

    曹操当初碍于魏国草创,未免内部生乱,方才按捺下心中杀意,没有拿丁冲开刀,反而是为其封官进爵,让丁冲出任魏国三公之一的司空。

     对于曹操而言丁冲是个需要除掉的刺头。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所以曹操当即便将话题又扯回棋盘道,“卿等皆为孤之股肱,国之栋梁。

    来。

    来,来,手谈,手谈。

    ” 荀彧不动声色地瞥了一眼面前胜负已定的棋局。

    旋即语气淡然地拱手回敬道,“君上心不在棋盘上。

    今日还是到此为止罢。

    ” 曹操被荀彧如此一提醒,这才发现自己刚才心思全然不在棋盘上,以至于整盘棋局已然杂乱无章。

    见此情形曹操自然也无心再对弈下去。

    就见他随手将棋子一丢,怅然一叹道。

    “据悉齐国折冲府已募得卒武不下七万余人。

    蔡安贞急于派遣讲武学子入折冲府练兵,必是想令此七万青壮早日成军。

    却不知文若有何应对之策?” 曹操的问题看似是在向荀彧问计,实质上却是在探荀彧背后世家大族的口风。

    须知曹操乃是汉末头一个推行屯田制的诸侯。

    早在昔年征讨黄巾贼的起家阶段。

    曹操便以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散户、流民到他所掌控的地区开荒耕种。

    屯田制让曹操获得了稳定的粮仓,让他得以从汉末诸多军阀诸侯中脱颖而出。

    成为称霸一方的霸主。

    但是曹操的屯田制与蔡吉在齐地推行的均田制和府兵制相比较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照蔡吉目前对外公布的设定齐国上下共有七十三座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

    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

    也就是说一旦蔡吉招满七十三座折冲府兵员,齐国就能一下子多出七万多兵马。

    更不用说这些府兵还都自备驮马、武器等各项军资。

     对于曹操而言对付这七万兵马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效仿蔡吉也在魏国实施府兵制。

    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曹操深知实施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遥想曹操为推行屯田制已然得罪了不少世家大族。

    若是再进一步将屯田制升级为均田制,则势必会进一步加深他与世家大族间的矛盾。

    所以曹操需要先试探一下世家方面的底线,才好制定下一步的对策。

     荀彧当然清楚曹操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且见他沉思了片刻,斟酌着回答道,“臣以为府兵制虽妙,然其阻力却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