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信息升级:改良飞鸽传书传递订单

关灯


    我们可以在信鸽的翅膀下缝制一个小布袋,将竹筒固定在里面,既隐蔽又安全。

    ” 林远眼前一亮,立刻让裁缝制作了一批特制的布袋。

    经过多次试验,信鸽很快适应了这种携带方式,飞行速度和稳定性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加密和携带的问题解决了,但如何确保信鸽能准确无误地将订单信息送到目的地,又是一个难题。

    林远想起现代物流中的GPS定位系统,虽然在明朝无法实现,但可以借鉴其原理。

    他命人绘制了详细的运河沿岸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出各个中转站和重要的商户据点。

     “我们在每个据点设置明显的标识,比如不同颜色的旗帜。

    ”林远指着地图说道,“信鸽放飞前,让它们记住这些标识。

    同时,训练信鸽对特定的声音信号做出反应,一旦信鸽迷失方向,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哨声引导它们。

    ” 为了训练信鸽识别不同的标识和声音信号,镖局后院成了训练场。

    每天天不亮,伙计们就带着信鸽开始训练。

    他们在不同的位置升起颜色各异的旗帜,吹响不同频率的哨声,观察信鸽的反应。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信鸽们已经能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并对特定的信号做出回应。

     改良后的飞鸽传书系统即将投入使用,林远决定先在扬州和淮安两个中转站进行试点。

    他亲自挑选了一批重要的订单,用新的加密方式和竹筒传递系统,让信鸽送往淮安中转站。

     然而,首次试运行并不顺利。

    一只携带订单的信鸽在途中遭遇暴雨,迷失了方向。

    林远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伙计们沿着信鸽可能飞行的路线寻找。

    他们一边吹着引导哨声,一边观察天空的动静。

    终于,在一处山林中,他们发现了浑身湿透、疲惫不堪的信鸽。

    幸运的是,竹筒和布袋很好地保护了订单信息,没有受到损坏。

     这次意外让林远意识到,信鸽在恶劣天气下的飞行能力还需加强。

    他命人研究信鸽的羽毛结构,尝试给信鸽披上一层防水的薄膜。

    经过多次试验,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