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寒冬考验:用毛毡包裹运输易碎瓷器

关灯
如雨,火星四溅,打造着弹簧底座;绣娘们则在毛毡上仔细缝制油纸夹层。

     改进后的方案在第三次试验中终于成功了。

    当震动台停止运作,林远小心翼翼地拿起瓷碗,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裂痕后,他长舒一口气。

    然而,还没等他来得及高兴,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毛毡吸水后会变得异常沉重,这无疑会影响漕船的载重。

    林远再次陷入沉思,他在货仓里来回踱步,脚下的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连夜召集工匠,将毛毡进行防水处理:先浸入特制的桐油与松香混合液,那混合液散发着刺鼻的气味,熏得人睁不开眼;再裹上一层极薄的蜡膜,在加热的过程中,蜡液均匀地覆盖在毛毡表面。

    经过这番改良,毛毡既保持了柔软的特性,又具备了防水功能。

     运输当日,整个镖局上下严阵以待。

    每箱瓷器都要经历严格而复杂的包装流程:首先,要套上三层经过特殊处理的毛毡套,确保瓷器被柔软的毛毡全方位包裹;然后,用浸油麻绳呈“井”字形捆扎,麻绳勒得紧紧的,保证毛毡套不会松动;最后,放入带弹簧底座的木箱,木箱的四角还垫上了软木,进一步增强缓冲效果。

    林远亲自检查每一个环节,他手中拿着一把自制的卡尺,测量着麻绳的捆扎力度;又用自制的测温计测量箱内温度,确保温度适宜。

    “记住,每隔两个时辰检查一次毛毡湿度,一旦发现结冰,立刻用温火烘干!”他对押运的镖师千叮万嘱,眼神中满是担忧和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船队刚驶出扬州,便遭遇了强寒潮。

    狂风如同凶猛的野兽,在江面呼啸着,掀起巨大的浪涛。

    漕船在浪涛中剧烈摇晃,仿佛一片随时会被吞噬的树叶。

    船舱内,镖师们蜷缩在瓷器箱旁,他们的脸被寒风冻得通红,手脚也早已失去了知觉。

    但他们依然强打着精神,每隔一段时间就用手焐热毛毡包裹,防止结冰。

    然而,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第三日深夜,伸手不见五指,一艘漕船突然撞上了暗礁。

    剧烈的震动如同惊雷,瞬间传遍整艘船,导致十余个木箱移位。

     林远接到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换乘快船赶来。

    江上寒风刺骨,吹得他睁不开眼,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痛。

    但他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那些珍贵的瓷器。

    当他登上受损的漕船,借着灯笼微弱的微光检查受损货物时,发现虽然外层毛毡被划破,但内层瓷器因多层缓冲仅出现轻微刮痕。

    “立刻用备用毛毡加固!”他大声喊道,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把所有弹簧托盘再拧紧三圈!”说着,他带头撕下自己的斗篷,递给身边的镖师。

    在寒风中,众人忙碌到天亮,终于稳住了货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欣慰。

     这次意外让林远意识到,光有优质的包装还远远不够。

    他迅速做出决策,在船队中增设了两艘“补给船”,专门携带烘干设备、备用毛毡和取暖木炭。

    补给船上,烘干设备的烟囱冒着浓烟,备用毛毡整齐地堆放在船舱里,取暖木炭散发出温暖的气息。

    同时,他还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遇到极端天气,立即驶入就近的避风港,用棉被包裹船舱保温。

    这些措施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防线,为货物的安全运输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