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寒冬考验:用毛毡包裹运输易碎瓷器

关灯
腊月的扬州城,仿佛被严寒凝固成一座冰雕。

    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雪,如无数细小的银针,穿透棉衣直刺骨髓。

    运河河面结着厚厚的坚冰,冰层表面裂纹纵横交错,偶有船只经过,船头撞碎冰层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那声音在空旷的河面上回荡,更添几分寒意。

    天元镖局的货仓内,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霉味,与瓷器特有的土腥味交织在一起,令人窒息。

     林远站在货仓中央,望着堆成小山的瓷器箱,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

    这五百箱来自景德镇的官窑瓷器,是要赶在年前运往京城作为皇家贡品的。

    瓷器表面绘制着精美的龙纹与牡丹,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不仅运输路途遥远,而且恰逢寒冬,低温让瓷质变脆,漕船在航行过程中的颠簸,再加上搬运时的磕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风险。

     “掌柜的,往年这个时候,瓷器损耗率都在三成以上。

    ”老周哈着白气,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凝成细小的冰晶,他指着墙角几箱开裂的瓷瓶,脸上满是忧虑,“低温让瓷质变脆,再加上漕船颠簸,稍微磕碰就碎。

    徽商去年运这批货,直接赔得底裤都不剩。

    ” 林远蹲下身,手指轻抚过瓷瓶表面那蜿蜒的冰裂纹,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

    他在心中默默盘算着,低温导致的冷脆性、漕船甲板持续不断的震动、装卸货物时难以避免的碰撞……这些难题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紧紧困住。

    突然,他瞥见一旁搬运货物的伙计们裹着的毛毡斗篷,那柔软厚实的材质在寒风中轻轻晃动。

    脑海中,现代物流用泡沫棉包裹易碎品的画面一闪而过,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

     “去把扬州城的毛毡工坊都找遍,我要最厚实、最柔软的毛毡!”林远猛地起身,动作之大惊得梁上的积尘簌簌落下。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破解难题的希望。

     三日后,镖局后院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临时工坊。

    二十名绣娘坐在长桌前,飞针走线,动作娴熟而迅速,将裁剪好的毛毡缝成特制的包裹套。

    林远亲自守在工坊内,寸步不离地指导着每一个环节。

    他要求每块毛毡至少叠加三层,确保足够的缓冲厚度,接缝处必须用牛皮绳双线锁边,防止毛毡散开。

    “瓷器不比寻常货物,”他举起一块毛毡,拿到炉火旁烘烤,火焰映照在他严肃的脸上,“低温会让纤维变硬,必须提前用羊油浸泡,增加柔韧性!” 然而,首次试验却以失败告终。

    林远特意命人打造了一个模拟漕船颠簸的震动台,当震动台启动后,包裹着毛毡的瓷碗在上面剧烈摇晃。

    没过多久,瓷碗表面就出现了细微的裂痕。

    林远趴在地上,眼睛几乎贴到瓷碗上,仔细查看裂痕的走向和成因。

    他发现,毛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撞击,但无法隔绝低温传导,瓷器依然因为寒冷而变得脆弱易碎。

     面对失败,林远没有丝毫气馁。

    他立即召集工匠们开会,在会议室里,众人围坐在长桌旁,桌上铺满了各种材料和图纸。

    林远指着图纸,冷静地分析道:“我们要在毛毡内层加装一层油纸,形成隔热层,阻挡低温;同时,让铁匠打造出一种弹簧底座的木质托盘,将瓷器悬空固定,减少直接接触。

    ”在他的指挥下,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

    铁匠们在forge里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