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崎岖山路验奇物,运粮效率初提升

关灯
新野城北,伏牛山余脉。

    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如同巨蟒般盘绕在陡峭的山岭之间。

    路面碎石遍布,沟壑纵横,时而需攀爬陡坡,时而又要小心下探深谷。

    几场夏雨过后,部分路段更是泥泞不堪,湿滑难行。

    这里的地形,正是诸葛亮精心挑选的“木牛流马”实战试验场——模拟着未来入蜀道路的艰险。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

    山道起点处,气氛肃穆而紧张。

    三具披挂整齐的“木牛流马”已准备就绪。

    它们比工坊里时更加“丰满”:坚韧的牛皮紧紧包裹着关键的活动关节,足底钉上了厚厚的耐磨皮革;背部安装了可拆卸的藤编箱笼,内衬油布,此刻正满载着同等重量的沙袋(模拟粮包),每具载重约八百斤。

    旁边,则是三队作为对比的运粮队伍:一队是十名精壮的民夫,每人背负八十斤粮袋;另一队是五匹健壮的骡马,每匹驮载约一百六十斤。

     刘备、关羽、张飞亲临现场,赵云则率一小队精锐士卒负责警戒和记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三具造型奇特的木制机械上,充满了好奇与审视。

     诸葛亮手持羽扇,立于为首的一具“木牛”旁,神情平静,但眼神深处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他亲自为担任首批“驭手”的三名军中挑选出的机灵士卒讲解操作要领:“握紧此舵杆,控制方向。

    蹬踏此双杆,如骑乘踏车,力贯于枢机,则牛马自行。

    上陡坡,切换此柄至‘牛’档;下坡或平缓处,可切至‘马’档。

    下坡时,务必拉紧此刹杆,利用棘轮锁止,以防失控。

    都记清了?” “记清了,军师!”三名士卒齐声应道,眼中既有兴奋也有一丝忐忑。

     “开始!”随着诸葛亮一声令下,三组运输力量同时出发。

     民夫队率先行动。

    十名汉子喊着低沉的号子,将沉重的粮袋扛上肩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踏上崎岖的山路。

    沉重的负担让他们腰背佝偻,汗水很快浸透了单衣,呼吸变得粗重。

    遇到陡坡,更是需要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推,行进缓慢而艰难。

    不时有人脚下打滑,粮袋磕碰在岩石上,发出沉闷的响声,甚至有小袋沙粒从破损的麻袋缝隙中漏出。

     骡马队紧随其后。

    牲畜的耐力虽强,但在湿滑陡峭的山路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马蹄在碎石上不断打滑,发出刺耳的刮擦声,驭手不得不死死拽住缰绳,大声吆喝驱赶。

    遇到特别陡峭或狭窄的路段,骡马更是踟蹰不前,需要驭手连拉带拽,甚至卸下部分货物才能通过,效率大打折扣。

    泥泞处,沉重的马蹄深深陷入,拔出时带起大片的泥浆。

     相比之下,那三具“木牛流马”的启动,则显得平稳而奇特。

    三名驭手坐在“牛背”上,双脚用力蹬踏着踏板。

    随着“咯吱…咯吱…”的连杆传动声响起,木牛的四条“腿”开始以一种略显僵硬却异常稳定的节奏运动起来。

    坚硬的木足包裹着厚皮,稳稳地踏在碎石和泥泞上,抓地力明显优于人脚和马蹄。

    遇到缓坡,驭手只需持续蹬踏,木牛便依靠机械的省力结构,以一种恒定的速度向上攀爬,载重八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