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稚子画心墨生辉
关灯
小
中
大
晨光熹微,穿透破窗棂上糊着的塑料布,在简陋教室的泥地上投下几道斑驳的光柱。
空气中还残留着夜间的寒意和淡淡的尘土味。
林墨几乎一夜未眠。
洞穴的阴冷、石碑的震撼、抄录的疲惫,混合着一种近乎亢奋的使命感,让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奇异的紧绷状态。
他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深处燃烧。
他坐在那张三条腿的桌子前,面前摊开着昨夜在洞穴中抄录的毛边纸。
粗糙的纸页上,是他用半截铅笔留下的、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那是“隐叟文澜”留下的序言片段,以及几首石碑上记载的、充满童趣又蕴含哲理的古代童谣。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系统奖励的那块【文心墨锭】。
墨锭只有半指长,通体乌黑,入手却温润如玉,表面流淌着一种内敛的、如同星辰般的细微光泽,隐隐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冽而悠远的墨香,仿佛沉淀了千年的松烟与文思。
仅仅是握着它,林墨就感到一种奇异的宁静和专注感涌入脑海,昨夜抄录时那些古奥文字的韵律和意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这就是‘小幅提升书写感染力与知识传递效率’的感觉吗?”林墨心中暗忖。
他没有砚台,只能用破碗盛了点清水,用捡来的半块还算平整的瓦片当砚,手指捏着墨锭,轻轻地在瓦片上研磨。
墨锭入水,那乌黑的墨色迅速晕开,细腻如缎,毫无杂质。
随着墨锭的旋转,那股清冽的墨香愈发浓郁,丝丝缕缕地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研磨出的墨汁,黑得纯粹,亮得深邃,仿佛蕴含着某种灵性。
林墨深吸一口气,提笔(一支勉强能用的破毛笔)蘸饱了这新磨的墨汁。
笔尖触及毛边纸的瞬间,一种奇妙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他摒弃了之前用铅笔时的谨慎和生涩,笔走龙蛇,带着一股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激越,将石碑序言中最核心、也是最震撼他的一段,重新誊写在一张稍大的毛边纸上: “**…不忍圣贤之道湮没,童子蒙昧…乃择此洞天,镌刻蒙训…虽陋室寒窟,亦存薪火之志!**” 笔下的字迹,不再是昨夜铅笔的干涩刻板。
在【文心墨锭】的加持下,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笔锋遒劲处,如刀劈斧凿,透着石碑般的厚重与坚韧;转折圆融处,又似溪流潺潺,蕴含着对蒙童的无限温情。
那“薪火之志”四个字,更是被他写得力透纸背,仿佛有火焰在字里跳跃燃烧! 看着自己写下的字,连林墨自己都感到一丝惊讶。
这不仅是字,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具象!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当笔尖划过纸面时,仿佛有一丝微不可查的暖流,顺着笔杆流入指尖,与他心中那份被点燃的信念交融在一起。
“就是它了!”林墨小心翼翼地将这张写满震撼文字的毛边纸卷好,如同捧着圣物。
他又将抄录的几首童谣挑了一首最朗朗上口的《采桑谣》单独抄下。
当他带着这两张纸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已经坐好。
或许是昨天“诗画结合”的新奇感还在,也或许是林墨身上那股不同以往的、沉静中带着炽热的气场感染了他们,教室里比往日安静许多,连最闹腾的王小虎也睁大了眼睛看着他。
林墨没有立刻说话。
他走到充当讲台的破桌前,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课本,而是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写着序言的毛边纸展开,用两块小石头压住两端,悬挂在斑驳的土墙上,黑板旁边。
黑黄的毛边纸,墨迹淋漓的古老文字,在这破败的教室里,
空气中还残留着夜间的寒意和淡淡的尘土味。
林墨几乎一夜未眠。
洞穴的阴冷、石碑的震撼、抄录的疲惫,混合着一种近乎亢奋的使命感,让他的精神处于一种奇异的紧绷状态。
他眼底带着淡淡的青黑,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仿佛有火焰在深处燃烧。
他坐在那张三条腿的桌子前,面前摊开着昨夜在洞穴中抄录的毛边纸。
粗糙的纸页上,是他用半截铅笔留下的、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那是“隐叟文澜”留下的序言片段,以及几首石碑上记载的、充满童趣又蕴含哲理的古代童谣。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系统奖励的那块【文心墨锭】。
墨锭只有半指长,通体乌黑,入手却温润如玉,表面流淌着一种内敛的、如同星辰般的细微光泽,隐隐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冽而悠远的墨香,仿佛沉淀了千年的松烟与文思。
仅仅是握着它,林墨就感到一种奇异的宁静和专注感涌入脑海,昨夜抄录时那些古奥文字的韵律和意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这就是‘小幅提升书写感染力与知识传递效率’的感觉吗?”林墨心中暗忖。
他没有砚台,只能用破碗盛了点清水,用捡来的半块还算平整的瓦片当砚,手指捏着墨锭,轻轻地在瓦片上研磨。
墨锭入水,那乌黑的墨色迅速晕开,细腻如缎,毫无杂质。
随着墨锭的旋转,那股清冽的墨香愈发浓郁,丝丝缕缕地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研磨出的墨汁,黑得纯粹,亮得深邃,仿佛蕴含着某种灵性。
林墨深吸一口气,提笔(一支勉强能用的破毛笔)蘸饱了这新磨的墨汁。
笔尖触及毛边纸的瞬间,一种奇妙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他摒弃了之前用铅笔时的谨慎和生涩,笔走龙蛇,带着一股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激越,将石碑序言中最核心、也是最震撼他的一段,重新誊写在一张稍大的毛边纸上: “**…不忍圣贤之道湮没,童子蒙昧…乃择此洞天,镌刻蒙训…虽陋室寒窟,亦存薪火之志!**” 笔下的字迹,不再是昨夜铅笔的干涩刻板。
在【文心墨锭】的加持下,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笔锋遒劲处,如刀劈斧凿,透着石碑般的厚重与坚韧;转折圆融处,又似溪流潺潺,蕴含着对蒙童的无限温情。
那“薪火之志”四个字,更是被他写得力透纸背,仿佛有火焰在字里跳跃燃烧! 看着自己写下的字,连林墨自己都感到一丝惊讶。
这不仅是字,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具象!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当笔尖划过纸面时,仿佛有一丝微不可查的暖流,顺着笔杆流入指尖,与他心中那份被点燃的信念交融在一起。
“就是它了!”林墨小心翼翼地将这张写满震撼文字的毛边纸卷好,如同捧着圣物。
他又将抄录的几首童谣挑了一首最朗朗上口的《采桑谣》单独抄下。
当他带着这两张纸走进教室时,孩子们已经坐好。
或许是昨天“诗画结合”的新奇感还在,也或许是林墨身上那股不同以往的、沉静中带着炽热的气场感染了他们,教室里比往日安静许多,连最闹腾的王小虎也睁大了眼睛看着他。
林墨没有立刻说话。
他走到充当讲台的破桌前,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课本,而是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写着序言的毛边纸展开,用两块小石头压住两端,悬挂在斑驳的土墙上,黑板旁边。
黑黄的毛边纸,墨迹淋漓的古老文字,在这破败的教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