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农器改良(中)

关灯
贞观二年二月中旬,长安城外的官田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农具对比试验正在进行。

    李承乾身着短打,亲自监督着七架不同弧度的曲辕犁一字排开,每架犁旁都站着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农。

     "诸位老伯,今日咱们要好好比试比试。

    "李承乾站在田埂上,声音清亮,"每架犁耕半亩地,记录用时长短、牛力消耗和翻土效果。

    " 周老汉抚摸着中等弧度的三号犁,咧嘴笑道:"殿下放心,老汉们心里都有杆秤。

    " 随着一声锣响,七架犁同时开动。

    李承乾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每架犁的表现:一号犁弧度最小,转弯时仍显笨拙;七号犁弧度最大,耕牛明显不适应;而三号、四号犁则行进得最为顺畅。

     "记录:三号犁转弯三次,用时最短;五号犁翻土最深,但牛力消耗大..."书记官运笔如飞。

     午时休整,李承乾命人取来特制的盐豆犒劳耕牛,自己则与老农们蹲在田埂上讨论。

     "四号犁最顺手。

    "周老汉嚼着胡饼说,"就是犁铧吃土太深,老牛走着费劲。

    " 李承乾若有所思:"那若将四号犁的弧度稍减,再配合可调节的犁评..."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惊呼声。

    众人赶去一看,原来是七号犁的犁辕在急转弯时断裂了! 将作监的工坊里,断裂的犁辕被摆在案台上。

    李承乾用手指丈量着断口:"木质纹理在此处有瑕疵..." "殿下明鉴。

    "老木匠张顺点头,"弯曲处正好是木节所在。

    " 长孙冲递上一卷竹简:"《考工记》有载,'辕木取直纹者为上'。

    " "那我们就专选直纹梨木。

    "李承乾下定决心,"再在弯曲处加铁箍加固。

    "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在犁辕内侧关键部位加装了马蹄形铁箍,既不影响弯曲度,又大大增强了承力能力。

    李承乾还发现,将犁辕的弯曲起点前移三寸,能更好地分散受力。

     "妙啊!"张顺试着摆动